首頁 > 人類文史 > 司馬懿的反叛之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他爲什麼沒有稱帝?

司馬懿的反叛之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他爲什麼沒有稱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司馬懿,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司馬懿一直都被冠上了“謀權篡位”這樣的名頭,很多人形容他的時候,甚至用上老謀深算,熬死曹家三代人這樣的形容,但是要知道,司馬懿怎麼可能知道自己能熬死曹家的三代人?尤其是曹叡的時期,他年紀漸長,說不定哪一天自己就死了,他怎麼可能是所謂的,在曹操曹丕曹叡活着的時候沒有表露出反叛之心,等他們死了之後才動手呢?但是司馬懿也的確是反了,只是不知道,他究竟是什麼時候纔有的謀反之心呢?

司馬懿的反叛之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他爲什麼沒有稱帝?

1.司馬懿到底是忠是奸

一般人錯認的印象是司馬懿篡奪曹魏,若不就演義而就正史,忠奸相當可議。

首先是從現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證據。司馬懿對內禮遇魏主及郭太后,對外建武功討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誅殺曹爽黨族爲人所詬病外。不過曹爽不等於皇室,司馬懿與曹爽同爲輔政大臣,併爲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於曹爽排擠司馬懿。若說司馬懿對同級輔政大臣的曹爽誣以犯上欺君,那爲曹爽當初對同級輔政大臣的司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終其司馬懿一生,君主曹芳並未失去魏國大位,硬說司馬懿篡奪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奪漢室。事實上皆爲子孫所爲,不應責由曹操及司馬懿,最後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

先看司馬懿生平,本爲曹魏帝國守護的方面。

以軍事而言,攘外有討東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諸葛北伐、退東吳兩次入侵;安內有盈旬擒孟達、平定王凌叛變(再加上毌丘儉及諸葛誕合稱淮南三叛,三次叛變皆被司馬家所平定,不過那是後來司馬師以後的事)。

內政方面,供應補給,使前線無後顧之憂,曹丕還認爲「內鎮百姓,外供軍資」的司馬懿有當年劉邦的蕭何之風,比較起蜀漢向有糧盡退兵的傳統,曹魏軍事佔盡優勢的其中原因之一,後勤保持不斷的功勞,首當其衝。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鐵、灌溉國渠、引水廣槽渠,建設晉坡及東南諸坡。結果灌溉良田廣達數千頃,國家因此得到充實。

司馬懿的反叛之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他爲什麼沒有稱帝? 第2張

時間上,曹丕享年四十,曹叡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過七十又四,剛好多司馬懿一歲。而司馬懿光是從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學椽起算,至嘉平元年發動誅殺曹爽止,獻身曹家長達四十一年,成就可歸納成「出將入相」。人生七十古來稀,若是司馬懿七十歲就死去,就沒有後來的誅殺曹爽之事,因此司馬懿安內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該如何評價。

次看曹爽對魏主曹芳的忠誠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與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遷太后回永寧宮,分割郭太后與曹芳相隔兩地。一方面又擅權獨斷,除了廣佈黨羽,還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無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廣納諸妾,連曹叡的後宮佳麗都不放過,又使用皇家專屬的技術員、樂隊、還有武裝禁兵,身爲臣屬卻用君王節度,僭越之心,儼然以皇帝自居。雖然曹芳不是曹叡的親生兒子,但是曹爽既佔曹叡的才人,又用曹叡的師工、鼓吹、禁兵,曹叡生前還是魏國皇帝之尊,曹爽忝爲輔政大臣,纔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馬懿討伐曹爽正好是清君側,爲魏國盡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辭在先,後來卻又接受,不會是謙虛。曹操雖三辭丞相,但是後來還是接受成爲漢相,但司馬懿對丞相、九錫、郡公等,在世時侯,堅辭不受,若有野心的話,早就欣然接受。甚至於還上表呈現惶恐,萬一四面八方的人會怎麼評價爲臣的議論。司馬懿沒有假辭而不受,放棄高官厚祿,終老一生。曹操雖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環境佈置好,大翦漢室,將機會留給曹丕;而司馬懿始終沒有對曹家作出設計,魏國後來發生不少叛亂,司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說,尚且言之過早。

陰謀論者常以「南諸葛,北司馬」並稱,其實不然,與其說是權臣奪佔,不如說是君失人心。

2.司馬懿是什麼時候有了謀反之心

司馬懿,三國時期輔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視爲不安於人臣的隱患,晚年又被曹叡臨終託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時間來證明自己是個忠臣,最後卻重演了曹家篡漢的一幕。

曹芳時代,司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爭暗鬥中,演繹了老子所謂“居善地,心善淵,動善時”,表面的浮華最終抵不過司馬懿的輕輕一擊。曹叡死後,司馬懿不滿曹爽專權,暗地發動政變推翻曹爽。實際上,當時的曹爽在幹什麼呢?

出入車帳,府邸豪華程度和待遇不亞於帝王,曹爽專權,每每左右曹芳的意圖,曹爽出獵,也時常帶着曹芳,明着是尊重帝王,暗地裏卻是怕大權旁落。曹爽本身不是個好東西,專權欺壓皇帝。

也有網友認爲,司馬懿本身沒有謀反之意,甚至在高平陵的時候,宣王的本意也不是叛亂,而是清君側,某種程度上算是效伊尹、霍光故事。

首先,當時並沒有直接處理曹爽黨羽;其次,當時行動至少在名義上也是奉了郭太后的詔書,這件事情如果不得到士族支持,肯定是不可能的,很明顯士族不會支持他直接造反。

這個時間點最可能出現在高平陵之後。很短的時間裏,根據各種當時的時局,他意識到,這次開弓沒有回頭箭。

也有人認爲在曹丕之時就有了反心。司馬懿自輔佐曹丕登上皇位之時就起反心,但他智比諸葛,但當時沒有兵權。何況沒有十足把握是不會輕易冒險還落個叛徒的罪名。

司馬懿的反叛之心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他爲什麼沒有稱帝? 第3張

3.司馬懿爲何不稱帝

關於司馬懿在造反之後爲什麼沒有稱帝歷史上說法衆多,但大部分比較傾向於當時的時代影響。司馬懿畢竟輔佐了曹家三代君王,其功不可沒。雖然不能說絕對的忠誠,但是三代人的輝煌都有司馬懿的功勞。在那個時代臣子造反當皇帝的例子很多。但司馬懿和曹操卻是獨樹一幟的。曹操完全可以順應天命,登基稱帝,但他卻不想留下千古罵名,也許當時司馬懿和曹操想法是一樣的吧。

司馬懿最後雖然造反,卻是沒有自己稱帝,因爲於當時的政治是不合情的。他做了一輩子魏臣,一旦造反就會給曹氏宗親留下口實,會遭到天下人的討伐和後詩人的詬病,司馬懿也不願意高調稱帝。司馬懿本身就是一個極度能夠隱忍的人,他不急於一時稱帝,與他來說自己稱不稱帝也是無關緊要的,掌握實權在手就可以了。所以他的後人登基稱帝,世人也就不好再說什麼了。漢代實行的是在儒教基礎上的“以禮治國”,政治上強調正統和忠,倫理上強調孝與仁,忠、孝、禮、義這些觀念經過反覆不斷地教育早已入心入腦。

漢末皇權跌宕,天子幾次遭遇不測,但朝廷始終存在,所謂“大而不倒”,與這種深厚的思想基礎不無關係。司馬懿不稱帝,內外部形勢判斷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出於他們的內心,受過漢代的儒學教育,深得其影響。

都說司馬懿竊國,但是在他還在世的時候並沒有作出任何出軌的行爲,而是一生勤勤懇懇地當了四代的輔政之臣。

司馬懿志向遠大,思維不拘於小節,講究靈活多變、因地制宜。估計他知道自己死後兒子會造反。在他臨死之前,還把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叫到牀前,留下遺言說:“我爲魏國效忠多年,官至太傅,位極人臣。”

“別人都說我有異志,想要篡魏自立,我哪裏敢這樣做呢?我死之後,你們兩人,也要好好侍奉主上,絕對不要有別的想法,玷辱了我的清白名聲。如果你們違背了我的遺言,就是大不孝之人!”

晉朝源於司馬懿,始於司馬懿,是歷經三代努力而取得的基業。因此,後人總結“天下盡歸司馬懿”確實很有道理,這是世人的共識。司馬老先生雖然作古了,但在其一身中如履薄冰,積善積德欲爲但沒表露出來的願望在孫子手上得到了實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