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安史之亂到底是誰引發的?最後又是由哪些名將平定的?

安史之亂到底是誰引發的?最後又是由哪些名將平定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到底是誰引發的,最後又是由誰平定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爲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歷時八年,席捲半壁江山的戰火不僅成爲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到底是誰引發的?最後又是由哪些名將平定的?

安史之亂是誰引發的?

唐代社會由治轉亂開始衰弱的明顯標誌,無疑是安史之亂。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是誰引發的呢?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君德消。開元二十四年冬,唐玄宗自東都回到西京,從此“不復東幸”。李林甫曾說“知上厭巡幸”。玄宗自此便開始“怠於政事”,這位剛剛經過數年“家事”煩惱的天子,這時已尋得精神上的寄託,終日沉溺在新的歡樂之中,整日與太真“娘子”如膠似漆,根本不會有太多的心思放在勤政上!荒怠政事、思慕長生,隨之而來的絕不會是厲行節儉,只能是崇尚奢靡,也就是所謂的“心蕩而益奢”。

第二,宰相誤國。自開元末年開始,玄宗“漸肆奢欲,怠於政事”,這就給宰相專權造成了可乘之機。先是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後是楊國忠鉤心鬥角,取而代之,以聚斂而“終成其亂”。

安史之亂到底是誰引發的?最後又是由哪些名將平定的? 第2張

楊國忠“終成其亂”一方面是其窮兇極奢,聚斂錢財;另一方面是千方百計欲“以激怒(安)祿山,幸其動搖,內以取信於上”。天寶年間,安祿山恩寵日漸加深,又握有兵權,“(楊)國忠知其跋扈,終不出其下,將圖之,屢於上前言其悖逆之狀,上不之信”。楊國忠還指使門客前去刺探安祿山“陰事”或“圍捕其宅”,或將其安插在京官中的耳目貶官,使得“祿山惶懼,遂舉兵以誅國忠爲名”。

第三,天下勢偏。開元中期以來,良將精兵都戍守北方,使天下之勢偏重。而且,節度使權重。每一節度使領若干州,是這個地區最高軍事長官,功名卓著者往往可以入朝爲相,所以節度使地位頗重。

時至開元中後期,“天子有吞四夷之志,爲邊將者十餘年不易,始久任矣;皇子則慶、忠諸王,宰相則蕭嵩、牛仙客,始遙領矣;蓋嘉運、王忠嗣專制數道,始兼統矣”。

後來,安祿山得到寵信,勢力膨脹,兼統三鎮,封東平郡王。最終,楊國忠多次激怒安祿山,“欲其速反以取信於上”;安祿山則“決意遽反”,以“將兵入朝討楊國忠”爲藉口,在范陽起兵,終於釀成大亂。

安史之亂到底是誰引發的?最後又是由哪些名將平定的? 第3張

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爲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爲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啓用唐將僕固懷恩爲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唐軍從正面,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從側面,一起攻擊數萬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衆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佔洛陽城。 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爲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爲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爲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爲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