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胡人名將,他們是誰?

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胡人名將,他們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是中唐時期由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反叛引發的動亂,是爲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其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將領也有很多胡人將領,我們來一起看看四大出身胡人名將,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胡人名將,他們是誰?

一、高仙芝(?—756年),唐朝中期名將,高句麗人。

高仙芝少年時跟隨父親征戰西域。高仙芝二十餘歲時被拜爲將軍,與父親品級相同。高仙芝先後在多名節度使手下任職,均未受到重用。後來夫蒙靈察擔任節度使,發現了高仙芝的才幹,一再提拔重用。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之後,封常清也投靠到高仙芝麾下。

之後大唐開始與吐蕃爭奪西域控制權。天寶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詔以高仙芝爲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依附吐蕃小勃律國。唐軍在婆勒川與吐蕃軍相遇。與吐蕃一戰,大敗吐蕃,斬首五千級,俘虜千餘人。之後高仙芝一路進軍,小勃律王只得投降,小勃律國被平定。諸胡七十二國望風而降。天寶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擊敗了依附吐蕃的朅師國,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爲名,發兵15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進攻。唐玄宗驚恐,急任命榮王李琬爲元帥,高仙芝爲副元帥,率軍五萬人討伐安祿山。十二月,安祿山率衆從靈昌(今河南滑縣東)渡過黃河。由於叛軍皆是精銳部隊,所到之處無不披靡。封常清雖然善於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烏合之衆,無法與叛軍急鋒,封常清兵敗於汜水,安祿山攻陷東京洛陽。之後高仙芝、封常清及時退守潼關,作好拒守準備,遏制了叛軍攻勢。

之後,因爲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

高仙芝與封常清是當時名將,他們的被冤殺引起了軍心的動搖,也使唐廷喪失了兩員具有作戰經驗的大將,對平定安史之亂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高仙芝是唐玄宗時期的名將。他鎮守安西,爲維護唐西陲的安全、加強與西域的聯繫作出了貢獻。他退守潼關,暫避敵鋒,有利於阻止叛軍西進長安。但由於宦官的誣陷,唐玄宗的偏聽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

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四大胡人名將,他們是誰? 第2張

二、哥舒翰(704年—757年),複姓哥舒,安西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人,突騎施族。唐朝名將。

哥舒翰爲突騎施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四十歲才投身軍旅。天寶五載(746年),王忠嗣兼任河西節度使,很快發現了哥舒翰,對他十分欣賞,提升他爲牙將。後來吐蕃來犯,哥舒翰苦拔海迎擊敵軍。苦拔海一戰,吐蕃軍分成三隊,從山上接連衝下,哥舒翰持半段槍迎着吐蕃軍的兵鋒攻打吐蕃軍,把三隊吐蕃軍都打敗了,無不摧靡,因此而知名。開始了軍事生涯的起步。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被再次大敗吐蕃的五千騎兵,哥舒翰在城中率領驍勇戰士騎馬攻擊,將吐蕃騎兵幾乎殺盡。

天寶八載(749年)六月,唐玄宗派哥舒翰率領唐軍六萬人進攻吐蕃據守的石堡城。但是,吐蕃人據險而守,唐軍猛攻數日,仍然不能得手。哥舒翰命令唐軍不惜一切代價,發起衝鋒,死傷數萬人之後,終於如期攻下了石堡城。唐玄宗十分高興,哥舒翰被封爲鴻臚員外卿。天寶十一載(752年),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再次擊敗吐蕃,攻佔洪濟、大漠門等城,佔據九曲之地。哥舒翰因功兼任河西節度使,進封涼國公,食實封三百戶,不久,進封西平郡王。次年,再拜爲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任御史大夫 。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因爲聽信宦官誣陷,派人將唐軍主帥封常清、高仙芝斬首示衆。唐玄宗想命哥舒翰領軍二十萬,赴潼關拒敵。此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因此他們二人認爲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可以促使叛軍內部潰散。但是,玄宗輕信楊國忠讒言,對郭、李良謀置之不理,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迫領兵出關,最終中計戰敗被俘。

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兒子安慶緒大敗之後,逃往鄴城(今河南安陽市)固守,臨行前,將哥舒翰等三十餘名被俘唐將全部殺害,哥舒翰一代名將,死得如此窩囊。唐朝廷沒有忘記哥舒翰以往開疆拓土的功勞,追贈太尉,諡號“武愍”。

三、李光弼(708年-764年),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

李光弼的父親李楷洛,原爲契丹酋長,武周時自契丹來降,累官至朔方節度副使。李光弼少年即入軍旅。天寶五載(746年),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補李光弼爲兵馬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不久後,李光弼因擊敗吐蕃、吐谷渾的功勞,進號雲麾將軍。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次年,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薦他。玄宗下詔命李光弼爲河東節度副使。李光弼受命後,便率領朔方軍五千進攻常山,常山守將史思義投降。次日,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義守城不出策略,分兵爲四部,以勁弩五百連番射敵,叛軍死傷慘重,只得退兵。李光弼又派輕騎數千,突然襲擊,一舉消滅叛軍五千,收復常山郡九縣中的七縣。其後,李光弼與郭子儀又率領唐軍在嘉山(今河北曲陽東)與叛軍決戰,大破叛軍,斬首四萬級,俘一千餘人、戰馬五千匹。河北十餘郡聞訊,紛紛重新歸順了唐軍。

至德元載(756年),唐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肅宗授李光弼爲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任節度使之職。並特加其爲北都太原留守。此後,李光弼奉命由靈武率軍五千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叛軍史思明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並企圖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當時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滿萬人的弱卒。在兵力懸殊情況下,李光弼一面防禦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在城上安裝石炮,擊斃大量叛軍;他讓戰士挖地道通城外,地道挖到史思明大營,俘斬叛軍一萬多人。此時,叛軍內訌,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爲帝。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隊向叛軍發動進攻,斬首七萬餘級,繳獲大批軍械。太原之戰是平亂戰爭的重要轉折點,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李光弼充分發揮了軍事才能。肅宗下詔獎賞李光弼,加他爲司空、兼兵部尚書,封魏國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肅宗再次詔李光弼入朝,升他爲侍中,改封鄭國公。九月,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因爲肅宗不相信二人,不設主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爲監軍,總攬諸軍。唐軍出師後,接連取得大勝。次年三月,雙方爆發相州之戰,雙方交戰時,突然大風突起,天地晦暗。唐軍與叛軍都大驚,各自潰退。只有李光弼與王思禮全軍以歸。戰後,魚朝恩把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乾元二年(759年)七月,肅宗奪剝奪郭子儀兵權,命李光弼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率五百親兵赴洛陽,統帥朔方軍。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李光弼行軍至河陽。十月,史思明親率大軍再進攻河陽,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內藏刀,表示自己寧死不降的決心。三軍爲之感動,部將李抱玉、荔非元禮等率兵奮勇殺敵,大敗叛軍,斬首一萬餘級,生擒八千餘人,馬匹物資無數。叛軍大將周摯等都被擒獲。河陽之戰,李光弼再次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李光弼趁勢攻懷州,史思明來救,李光弼迎擊於沁水之上,又將其擊敗。安太清在懷州拒守一月有餘,李光弼令部將僕固懷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裏應外合,攻克懷州。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乾元三年(760年)正月,肅宗加授李光弼爲太尉兼中書令。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肅宗輕信宦官魚朝恩讒言,命李光弼冒險進攻洛陽。李光弼無可奈何,與朔方節度副使僕固懷恩會同魚朝恩進攻洛陽。僕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導致邙山大敗。史思明雖然獲勝,卻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軍也因此得以休整。肅宗將邙山之敗歸罪在僕固懷恩身上,加李光弼開府儀同三司。後又任命他爲河南副元帥,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今江蘇盱眙),進攻史朝義軍。之後,李光弼揮軍收復許州,斬得叛軍首級一千餘級,擒獲叛將二十二人。史朝義分兵進攻宋州(今河南商丘),李光弼領軍救援,將其擊退。

寶應二年(763年)正月,史朝義走投無路,自殺身亡。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平息,李光弼一直是唐軍平叛主將之一,發揮了出色的軍事才能,爲平息內亂立了頭功,《新唐書》稱讚李光弼爲中興第一。代宗下詔繪李光弼像於凌煙閣。之後,爲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終於廣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贈司空、太保,諡號“武穆”。

四、僕固懷恩(?-765年),複姓僕固,字懷恩,金微都督府(今蒙古國肯特省)人,鐵勒族。唐朝中興名將。

僕固懷恩是鐵勒族僕骨部人,世襲金微州都督。安史之亂初,僕固懷恩任朔方軍左武鋒使,驍勇果敢,跟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連敗叛將。天寶十五年(756年),配合李光弼戰於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北諸縣,數次挫敗史思明部。次年,因率回紇兵參加收復兩京有功,封豐國公。隨後在收復河南的作戰中,常爲先鋒,勇冠軍中。乾元二年(759年),任朔方行營節度,進封大寧郡王。

寶應元年(762年),任領諸軍節度行營,領前鋒發兵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再次奪取洛陽,殲史朝義部8萬餘人,並乘勢追擊,僅半年悉平河北。 隨後,僕固懷恩又攜子僕固瑒戰鄭州,降汴州,下滑州,破衛州,平定幽燕,最終迫使史朝義兵敗自殺。七年平叛,僕固懷恩居功至偉。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爲國殉難,可謂滿門忠烈。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僕固懷恩遭到宦官駱奉先等人陷害,有了高仙芝,哥舒翰等人的前車之鑑,僕固懷恩舉兵叛唐,引吐蕃、回紇等部總共數十萬人來犯,郭子儀率兵抵禦。九月八日,僕固懷恩暴死於鳴沙(今寧夏青銅峽)軍中。後來吐蕃、回紇大軍爲 郭子儀所平定。代宗聽到消息後,遺憾說“懷恩不反,爲左右所誤耳”。

這就是參與了平定安史之亂的幾位胡人將領,可是看出他們都是當世名將,也爲評判唐朝做出了巨大貢獻,卻都因爲皇帝聽信小人讒言,最終或死或反,不得不說十分悲哀,值得我們後人深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