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諫逐客書》的內容是什麼?它爲何能讓李斯聞名天下?

《諫逐客書》的內容是什麼?它爲何能讓李斯聞名天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必有衆多傑出人才輔佐。天下的榮辱安危、治亂存亡,從來都不是個人的力量能決定的。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許多成語和比喻也因之出現並流傳至今,如人們稱忠正的大臣爲肱骨之臣,把爲國爲民的人才稱爲國之棟樑,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人才的巨大作用。因此,許多帝王都不遺餘力地招攬人才,力求通過傑出人士的輔佐成就自己的帝王大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秦始皇也是這樣一位帝王,爲了完成秦國的統一大業,他廣泛招攬、破格提拔了不少賢臣良將。這些人中,既有直言敢諫的諍臣,又有能言善辯的說客;既有治國安邦的策士,又有運籌帷幄的將領。在嬴政網羅的這一大批精英中,能力最全面、才華最耀眼、對秦國曆史影響最爲深遠的,就是以一篇《諫逐客書》聞名天下的李斯。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生於戰國末年。年輕時,李斯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本來李斯對自己的處境還算滿意。改變李斯人生觀的是《史記》中記載的這樣一件事:有一天,李斯“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這段話的意思是:有一天,李斯在廁所中,看到那裏的老鼠吃的盡是些污穢的食物,如果有人或狗走近了,老鼠們還會被嚇得逃跑。後來,李斯去公家的倉庫時,發現那裏的老鼠優哉遊哉地吃着倉庫裏的糧食,人去了也不在乎,依舊在糧食堆上嬉戲,人們也不會刻意地去驅逐它們,它們絲毫不用擔心被人或狗驚擾,活得十分滋潤。看到這樣的情況,李斯大發感慨:“一個人能不能成才,就像老鼠那樣,看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裏了!”

《諫逐客書》的內容是什麼?它爲何能讓李斯聞名天下?

李斯想到,人的聰明才智本來就差不多,最終是富貴還是貧賤,完全是看自己能否選對環境並抓住機遇。從此,李斯決定做一隻糧倉中的老鼠,一定要學好“帝王之術”,爲自己爭取到有利的生存環境。

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各國爭奪人才。之前已有蘇秦、張儀等平民將相出現,成爲無數有志之士的表率。李斯也不甘寂寞,想幹出一番事業來。他頭腦十分靈活,深知要想成就大事業,必須有名師指引。於是,他辭去了在楚國的小吏之職,不遠千里跑到齊國,拜荀子爲師。

荀子是融儒法於一體的一代大師,提出了全面而實用的一整套政治思想體系。他自稱儒家,但他不像孟子那樣墨守成規,他對儒學進行了揚棄,最終提出了一系列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需要的學說。當時普遍認爲,他的思想是“帝王之術”,十分適合統治者的口味和時代的要求。從各派弟子的際遇來看,荀子培養出了李斯和韓非兩大弟子,並被最強大的秦國所看重。由此可見,荀子的思想、學識和政治學說,順應了歷史潮流,其實用性遠在其他學派之上。

學業有成之後,李斯面臨着重大的人生抉擇。要到哪個國家,要爲哪位帝王服務,是李斯反覆思考的問題。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李斯認爲楚王昏庸,楚國沒有前途,其他各國也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國能成爲養肥他這隻老鼠的糧倉。

作好決定後,李斯就去向老師道別。

荀子問李斯:“你爲什麼要到秦國去?”

《諫逐客書》的內容是什麼?它爲何能讓李斯聞名天下? 第2張

李斯回答說:“有合適的環境和時機,人才能幹出一番事業。現在各國互相征伐,都在延攬人才,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時機。但其他國家都在走下坡路,只有秦王有雄心壯志,想要一統天下,因此我到那裏更有機會嶄露頭角。人生在世,最大的恥辱就是地位卑下,最大的悲哀就是窮困潦倒。一個男子漢,處於卑賤窮困的地位是會被譏笑的。我不能忽視名利,更不能無所作爲,所以我要到秦國幹一番事業。”

說完這些,李斯告別了老師,西向入秦。

公元前247年,李斯到了秦國。此時的秦國,子楚剛剛去世,大權實際上掌握在了丞相呂不韋的手中,於是李斯就投到了呂不韋的門下擔任舍人。呂不韋有三千門客,但李斯一經展現才華,就得到了呂不韋的器重,經呂不韋的推薦,李斯被任命爲郎官,進入了朝廷,這樣,李斯就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

一次,他對秦王說:“要想做成一番事業,就要抓住時機。穆公時秦國很強,但秦國沒能完成霸業,這是因爲當時時機不成熟。孝公時,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連年互相征伐,秦國趁機強大起來。現在,經過了六代君王,秦國仍然是最強大的國家,您又如此賢德,現在消滅六國易如反掌,正是一統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啊!一旦錯過這個機會,六國中有國家再次強大起來,即使是黃帝那樣的人物出現,恐怕也難以完成統一了。”

李斯還建議秦王從各國內部削弱它們。他提出:“諸侯名士可以下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後。”簡單說來,李斯的辦法就是把六國的人才挖到秦國,那些挖不過來的,就派人刺殺了或者離間了,總之不能讓六國中那些有安邦之才的人在廟堂。而對於具體的滅六國的方案,他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

《諫逐客書》的內容是什麼?它爲何能讓李斯聞名天下? 第3張

秦王對李斯的這些建議十分讚賞,於是就提拔他爲長史。從此,李斯就進入了秦國的決策層,成爲秦王智囊團裏的重要人物。

按照李斯的建議,秦國運用政治、軍事、外交、間諜等手段,收買六國的重臣,刺殺它們的謀士,離間它們的君臣關係,六國的國力變得更加衰弱,而秦國卻更加強盛。不久,秦王就因李斯出謀劃策有功,拜他爲客卿。

正當李斯步步高昇,眼看就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一件震驚秦國的間諜案發生了。這一間諜案的主謀就是鄭國。

鄭國是韓國人,是當時馳名列國的水利工程師。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又處於中部的四戰之地,飽受兵禍。在嬴政繼位前,秦國就表現出了一統天下的姿態。嬴政繼位後,勵志統一六國,韓國連年被秦國打,是最恨秦國最怕秦國但也是最無能爲力的國家。但面對即將到來的滅國之災,韓國還是想出了一條削弱秦國的“妙計”,以求能繼續苟延殘喘。

這條韓國人眼中的妙計就是派鄭國去秦國修建鄭國渠。韓國聽說秦國喜歡大興土木,就派鄭國去遊說秦人。鄭國到了秦國後,建議秦國修一條連通涇水和洛水的運河用來灌溉。他的目的是想借修渠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讓秦國暫時無力東顧。

韓國的這條所謂妙計是典型的“壞心辦好事”。鄭國渠修成後,秦國的國力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又有了關中這一塊天府之國,最終秦國就是依靠關中和巴蜀兩塊寶地作爲物資供應基地,平定了六國。

嬴政親政後,迅速平定了嫪毐之亂,然後又剷除了呂不韋勢力。不久,他就查出了鄭國的間諜身份,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正直嫪毐和呂不韋事件之後不久,嫪毐、呂不韋、鄭國,這三個人都是外國人,都做了不利於秦國或秦王的事。因此,這件事情發生後,秦國朝野上下一片譁然,一批秦國的宗室大臣紛紛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爲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

秦王聽後,就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自然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邊收拾行囊邊向秦王上了名垂千古的《諫逐客書》: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爲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爲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官;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爲用;西蜀丹青不爲採。所以飾後官、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爲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衆,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衆。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寫這篇文章,一方面是有感而發,自己確實對這件事頗有感悟;另一方面,他在秦國的事業剛有起色就被驅逐,心有不甘。他上這篇文章是希望秦王能回心轉意。

這篇《諫逐客書》,氣勢磅礴,論據充分,是秦代文學中少有的精品。而且,它言詞懇切,切中秦國要害,有極強的感染力。因此,《諫逐客書》得以流傳千古,併成爲李斯的代表作。

李斯先舉例說:“從前秦穆公用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都不是秦國人。但秦穆公用了這五個人,稱霸了西戎。秦孝公重用的商鞅,秦惠王用的張儀,秦昭王得到的范雎,也都不是秦人,但四代王都是由於任用了他們,才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客卿對秦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呢?

李斯還說,秦王的美女、好馬、財寶也都是來自他國,爲什麼這些東西可用而客卿卻要驅逐呢?難道大王只是看重珠寶,而對人才卻不重視嗎?這樣做只能加強他國的力量,不利於秦國統一天下。

歷史上普遍認爲嬴政是個暴君,但這並不影響嬴政是個明君,明君與暴君,都只是秦始皇的一面而已。在對人才的任用上,嬴政大多數情況下都保持了清醒的頭腦。這次也不例外。看完李斯的《諫逐客書》後,嬴政幡然醒悟,毅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議,立即下令取消逐客令,將李斯追回。李斯仍任原職,其他的客卿也都被請了回來。

不久,本來難免一死的鄭國也趁機對秦王說:“韓國讓秦國興修水利,本來是爲了消耗秦國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水渠修成後,秦國也將受益無窮,‘爲秦建萬代之功’”。秦王聽後,覺得鄭國的話也很有道理,就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指揮水渠的修築工程。不久,著名的的鄭國渠就誕生了,它使關中成爲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對發展秦國的農業、對秦國統一戰爭中的後勤保障,都發揮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這次事件,是秦國最後一次排外行動。此後的秦國,堅持招攬外來客卿的傳統並予以重用。正是有了這批賢能之士的輔佐,嬴政才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可以說,李斯爲秦國保留了最重要的資源——人才,爲秦國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斯卓越的才華,不僅體現在政治上,在文學、藝術等領域,李斯也爲秦國、爲後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文學上,李斯以散文見長。其文佈局嚴密、縱橫馳騁,既有實質,又有文采,往往文質互生。可以說,在秦代短暫的歷史上,李斯是文學界的一枝獨秀。魯迅先生就曾稱讚:“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的散文,流傳於世的共有四篇,除《諫逐客書》是寫於秦統一之前,其他三篇作品《論督責書》、《言趙高書》、《獄中上書》,都是作於秦統一後。由於身份地位、時代環境的變化,李斯的文風也多有轉變。

作於秦統一之前的《諫逐客書》,有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風範。但秦始皇實施“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的文化專制政策後,李斯的文風也一改往日磅礴、華美的風格,變得質樸、深刻。尤其是秦二世繼位後,秦國的形勢、李斯的處境都不容樂觀,此時李斯所作《論督責書》、《言趙高書》,都體現了他的文風和心境。當他受趙高誣陷後,他在獄中寫下了爲自己辯誣的《獄中上書》,該文用大量反語,深刻地表現出自己此時滿腔怨憤的心情,感情激盪,有很強的感染力。

除散文外,李斯還善於碑銘。秦始皇一生曾五次巡行天下,除第五次始皇病逝外,其餘四次都令李斯刻石紀念,四次下來累計有《泰山刻石》、《碣邪臺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等七篇碑銘流傳。這些碑銘無一例外都是在爲始皇歌功頌德。例如,始皇第四次巡遊時,李斯作了《會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攸長。卅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四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羣臣誦功,本原事蹟,追道高明。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六王專倍,貪戾慠猛,率衆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爲闢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羣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潔誠。夫爲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爲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潔,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此文四言爲一句,三句一韻,明顯吸收了《詩經》中雅、頌的特點。這篇銘文,雖有呆澀之處,但整體看來十分莊重,氣度恢弘。李斯作的這幾篇銘文,是歷史上最早的功德碑銘,爲後世功德碑的撰寫提供了範本,影響十分深遠。《文心雕龍》中曾這樣寫道:“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採也。”

此外,李斯還是書法的鼻祖。秦統一後,爲貫徹秦始皇書同文的旨意,李斯對大篆字體進行了簡化,整理出一套文字,以後就被稱爲秦小篆。他建議以秦小篆作爲標準書寫體,始皇同意後,下令在全國推行。小篆的出現,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也是李斯對中國歷史的又一大貢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