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牛李黨爭”發生於唐朝哪個時期?它對唐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牛李黨爭”發生於唐朝哪個時期?它對唐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所謂“牛李黨爭”,指的是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爲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爲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說白了就是朝廷大臣與宦官勾結爭奪相權的鬥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般認爲是從唐憲宗末,經穆宗、敬宗、文宗到武宗初,約四十餘年。“牛黨”如李逢吉、李宗閔、牛僧孺等;“李黨”則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爲主。

“牛李黨爭”發生於唐朝哪個時期?它對唐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公元822年 (穆宗長慶二年),裴度與元稹罷官後,李逢吉出任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裴度執相權。次年,隨即任命牛僧孺爲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兩人共掌相權。

唐朝中葉時期,這是一個政治形勢複雜多變、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的時期,朝中大臣們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激烈的黨派鬥爭。

穆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聽說李吉甫的名聲,但當他登基見到李德裕後,開始重任李。此後,宮中的詔書幾乎全部是李德裕起草的。

李吉甫在位時,因牛僧孺與李宗閔就因爲制舉言說時政的得失,被貶爲考策官。李吉甫去世後,裴度掌相位,因此李德裕因父親李吉甫及裴度的原因受到牛黨排斥。

可以說穆宗是李德裕的保護傘,可惜卻是個短命皇帝,在位僅三年多,去世時只有三十歲。

之後,年僅十四歲的敬宗即位,有人悄悄告訴他,所以能立爲太子,是李逢吉之力。自此,李逢吉能大權獨攬。

我們先來看看牛僧孺這個人。

“牛李黨爭”發生於唐朝哪個時期?它對唐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2張

牛僧孺,字思黯,生於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縣),唐中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一生歷經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曾經在四朝爲宰相,三次出任重鎮節度使,足跡涉及尚書省六部中的五個部門,曾受封“奇章郡公”,後世稱其爲“牛奇章”。

不過,歷史上牛僧孺因牛李黨爭而聞名於世,是“牛黨”代表人物。

再來看看李德裕這個人。

李德裕,字文饒,今河北趙縣人,生於大官宦世家,其祖父李棲筠、父李吉甫都是唐朝名臣。先後在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以及宣宗六朝任職。李德裕是“牛李黨爭”裏李黨的領袖人物,因黨爭的關係,他多年被排斥在朝廷之外,儘管在地方上取得不錯的政績,但總受壓制。

武宗時,他擔任了六年的宰相,助武宗平定澤潞五州,解決回鶻叛亂,消除宦官擅權問題,又限制佛教,是晚唐時期難得的能臣驍相。

武宗去世後,“牛黨”重掌朝政,他因此被貶到當時十分荒涼的海南島。最後,不但他客死海南島,其子除李燁之外,也都死於此。

最後,我們來看看“牛李黨爭”的幾次交鋒。

822年(穆宗長慶二年),李逢吉爲宰相,專政弄權,因與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有間隙,就有意扶植牛黨,打擊李黨。

這個李逢吉爲人狡詐、詭計多端。他先設計讓李紳與韓愈相爭,趁機罷去李紳;又利用於方在元稹和裴度之間製造矛盾,致使元、裴二人都罷相;然後李逢吉趁機提攜牛僧孺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爲朝廷核心成員。不過,這個牛僧孺確實有名望,和李德裕齊名,有入相的聲望。

“牛李黨爭”發生於唐朝哪個時期?它對唐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3張

李逢吉爲讓牛僧孺能拜相,就將李德裕派到潤州任浙西觀察使,自此兩人的矛盾升級。

文宗繼位後,升任吏部侍郎李宗閔爲同平章事,也將李德裕召回京任兵部侍郎。

李宗閔也很害怕李德裕拜相,就依靠宦官將其再次排擠到義成任節度使。

不久,牛僧孺再度拜相,李德裕更慘了,被調到成都任西川節度使,甚至連推薦過李德裕的裴度也被貶到漢中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這一時期,牛黨兩大黨魁都拜相,掌控唐王朝權力核心,而李黨則遭到毀滅性打擊。

本來,李宗閔調李德裕前往成都,就是想借吐蕃之力幹掉李的,誰知這個李德裕確實有能力,不但將西川治理得井井有條,還將吐蕃打得連連求饒。

不久,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請降,李德裕派兵入據其城。牛僧孺卻害怕李搶頭功,就將悉怛謀及隨從遣返吐蕃,不料卻被吐蕃官吏殺死在維州城下。

唐文宗見牛僧孺爲一己之力而將朝廷安危不顧,感到很害怕,就將李德裕調回京任兵部尚書。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閔提出建議,通過推薦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與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閔的同意後,杜悰造訪李德裕,提出這一方案。李德裕十分高興。

誰知,李宗閔在與楊虞卿商議後,卻對上述方案不了了之,錯過了雙方和解的最好時機。

833年 (文宗太和七年),李德裕拜相,將楊虞卿、張仲方、張元夫、蕭浣等牛黨人物降職,出爲地方官。不久,李宗閔出爲山南西節度使。

可僅僅一年,掌控大權的李訓、鄭注等人爲排擠李德裕,又一次引薦李宗閔入相。李德裕只好調任鎮海節度使。

此後,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牛李兩黨都被當時掌權的反宦官的李訓﹑鄭注排斥朝外。

“牛李黨爭”發生於唐朝哪個時期?它對唐朝造成了什麼影響? 第4張

840年 (開成五年),文宗去世,牛黨和他們依靠的宦官所支持的繼承人未能繼位,另一派宦官擁立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自淮南節度使入爲宰相,開始了李黨獨掌朝政的時期。

牛黨被排斥出朝廷之外,其領袖牛僧孺、李宗閔雖然早已身在外地,也被貶職流放。李德裕雖在會昌年間討平澤潞叛亂﹑破回鶻﹑廢佛教等幾個方面作出成績,但他獨斷專行、排斥異己的作風不但爲反對派所憎恨,也爲宦官所不滿。

一年後,武宗召李德裕入朝爲相,信任有加,李宗閔、牛僧孺等被李德裕貶黜。

宣宗即位後,爲了奪回朝政大權,調任李德裕爲荊南節度使,白敏中拜宰相,李德裕一再被貶往邊遠地區。

此時李宗閔病故。

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牛僧孺病故,“牛黨”失去大靠山。

僅僅兩年後,李德裕病故,“李黨”也遭到清洗。

與此同時,“牛黨”成員悉數執政。

實際上,在這次長達四十餘年的“黨爭”裏,唐王朝是最大的輸家,而各地藩鎮、起義軍是最大的贏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