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遇到疫情後,人們該怎樣處理?

古代遇到疫情後,人們該怎樣處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治療條件落後,遇到疫情如何處理?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據《明史》記載,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兩畿、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天旱,蝗蟲大起,人相殘食。”在大規模自然災害後,鼠疫又襲擊了已經行至末路的大明王朝,爲無數平民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2020年是中國人記憶深刻的一年,特別是這一年的春節,將永遠留在整整一代人的記憶中。新冠突然來襲,全國人民都成爲這場抗疫戰爭中的戰士。到現在大半年過去了,我國的疫情已經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回首看看,現在的人類文明已經非常發達,但是對於任何一種疫情都不敢掉以輕心。古代信息傳播也非常緩慢,那時候的人們一旦遭遇到瘟疫,便會遭受極其慘重的損失。那麼在治療條件落後的古代,遇到疫情該怎樣處理?專家表示,把弱點轉換成優勢就行了。

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農業都是立國之根本。只是在古代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大多數朝代都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但大多數農民收入非常微薄,除了自己的土地以外,並無其他收入。而且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對自然災害預警和災後控制能力不強。在風調雨順的時候,很多以耕種爲生的農民也只能勉強果腹,一旦遇到氣候災害或者蟲災,便容易產生大饑荒。在這種時候,便會發生逃荒、乞討、賣兒賣女、甚至易子而食等極端情況。

古代遇到疫情後,人們該怎樣處理?

中國有句俗話:“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底層百姓在遭遇重災之後,會出現大量人口死亡。在惡劣的條件下,災民對自己逝去親人的安葬都十分草率,甚至在一些大災難的時候根本無法安葬。大量屍體被直接堆在亂葬崗。這種情況爲細菌和病毒提供了溫牀,非常容易傳播爲瘟疫。

出現自然災害時,對人們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沒有糧食。在這種時候爲了活命,人們會吃掉所有能夠往肚裏塞的東西。不管是草根樹皮,還是野鼠野貓,甚至於觀音土等等都可以果腹。家鼠或者野鼠,本身就已經攜帶了很多病菌。通過現代科學研究,我們知道很多病毒的宿主都是齧齒類動物。在災荒之年,老鼠或者各種野生動物會去啃食屍體。很成爲瘟疫傳播的一個最大途徑。在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也就是鼠疫,也曾奪去了數千萬人的生命。而這種疾症,也令我國古人聞之色變,曾硬生生熬死了一個強大王朝。

明朝末年,由於小冰河期的影響,發生了數次大災害。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曾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鼠疫,這場鼠疫從山西爆發,在華北肆虐,一直蔓延到了京城。僅僅北京城內就有1/5的人口死於這場鼠疫。《明崇禎實錄》中有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這一次鼠疫給明朝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大明王朝的覆滅絕對有它的一大“功勞”。

古代遇到疫情後,人們該怎樣處理? 第2張

那麼在當時的條件下,古代人難道只能坐以待斃?並不是,其實在歷朝歷代都有應對瘟疫的規定措施。其中最常見的便和現代也差不多,就是切斷傳染途徑,控制疫情蔓延。

《漢書》中有記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爲置醫藥。” 當時一旦發現有疫情,便會被上報至官府衙門,由官府出面,讓病患與健康的人分住,並且朝廷會免費爲百姓提供藥物和醫療。在晉代,也明確提出如果朝廷官員的家人感染時疫,即便是官員本身沒有患病也不能上朝。

當發現民間疫情是一村一縣的感染時,官府會派人將疫情區域全部封閉,不允許人員自行出入。由政府提供食物和草藥,還會專門派遣大夫,尋找疫情的應對之策。對於由於瘟疫去世的遺體,官府會派人集中焚燒,一般這種行爲都會導致鄉民反感,但是在這種時候,官府會強制執行。對於全家甚至全村都由於瘟疫大量出現死亡,甚至會放火將整個村莊全部燒掉。

不過相較於現代的大城市而言,古代的村落距離較遠,交通也很不便利,這本是“弱點”,但在疫情之下卻成了“優勢”——爲瘟疫的擴散帶來一些阻力。如果地方官員處理得當,很快便可以將瘟疫控制住。但像明朝末年那樣的天災人禍,便幾乎無法控制,底層百姓深受其害。

古代遇到疫情後,人們該怎樣處理? 第3張

在古代是沒有傳染性疾病的疫苗的,但隨着科技的發展,在清朝已經開始用人痘接種法的方式來作爲天花的疫苗。康熙皇帝在這件事上功不可沒,由於他自己就深受其害,所以在全國大力推行人痘接種法。清朝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牛痘接種法從英國傳入我國,中國清政府也開始大力推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