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武鎮百里長渠是誰修建的?和白起有什麼關係?

武鎮百里長渠是誰修建的?和白起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起渠俗稱長渠,又叫做武鎮百里長渠、三道河長渠、藎忱渠,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是戰國時期修建的軍事水利工程

武鎮百里長渠是誰修建的?和白起有什麼關係?

白起渠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還要早23年,“華夏第一渠”白起渠還是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長藤結瓜獨具特色

與一般溝渠不同的是,長渠流經之處,沿線還串起了大量的水庫和堰塘。以長渠鯉魚橋水庫爲例,水庫與長渠以溝渠相連,中間安有閘門。水庫平時收集雨水,每年由長渠補充水源3—4次,確保水庫可灌溉2.5萬畝。如果說長渠是一條藤,沿渠與之串通的水庫、堰塘,就是一個個“瓜”。這些“瓜”包括10座中小型水庫,2671口堰塘。長“藤”結“瓜”的靈感也來自古人的經驗。

《大元一統志》載有“長渠起水門四十六,通舊陂四十有九”,即指長渠灌區有49口堰塘與渠道相通,常年蓄水,忙時灌田。千萬別小看了這些“瓜”的作用,在非灌溉季節,攔河壩使河水入渠,渠水入庫、塘,農田需水時,隨時輸水灌溉。做到常流水、地表水全面運用,常年蓄水,不讓水源白白流走浪費,擴大了水源。在灌溉季節,長渠供水給庫、塘,多者三四次,少者一二次,庫、塘循環蓄水,提高了庫、塘的利用率。

這樣一來,整體工程實現了以多補少、以大補小、互通有無,平衡水量,充分發揮了工程的最大潛力。正是沿渠水庫、堰塘的有效利用,大大增加了長渠的輻射範圍,使長渠的灌溉面積擴大了近10萬畝。

層層提水直流地頭

武鎮百里長渠是誰修建的?和白起有什麼關係? 第2張

沿長渠一路下行,兩邊全是茂盛的莊稼。在沿渠多數地方,由於巧妙地運用了節制閘和分時輪灌,渠水不僅可直接引到田邊,還有效避免了浪費。在宜城市朱市鎮路邊,渠水水位比稻田要低出近2米,如何提水澆田?這個問題,古人早就已經解決了。很多史料都有記載,古時長渠有幾十個“水門”,層層“把關”,需水時就近擡高水位,直接灌溉。這一技術,到現今已運用得爐火純青。

長渠重修後,內設了4個大型節制閘,順流而下,將灌區分爲4段,關閉閘門即可擡高水位,就近供水。更讓人叫絕的,是源自古時的“分時輪灌”技術。以9天(216個小時)爲一輪,以各節制閘控制區域劃分範圍,分時輪灌。自上而下,一段節制閘以上供水48小時,二段節制閘以上56小時,三段節制閘以上50小時,四段節制閘以上54小時。爲解決突出矛盾,還留有8個小時機動供水時間,供水時沿線有專人負責管理。由於各段限時供水,極少發生浪費。

養育宜城二千年

“武安南伐勒齊兵,疏鑿功將夏禹並。誰謂長渠千載後,蠻流猶入在宜城。”唐代胡曾的這首《詠長渠》,在宜城市童叟皆知,講的就是長渠歷經滄桑歲月,默默養育着一方百姓。宜城市鄭集鎮皇城村,是一個安寧的鄉村。因爲有了這條渠,這個村沒有遭過旱,從沒爲缺水發過愁。百里長渠灌範圍包括宜城、南漳6個鄉鎮及4個農場,面積達978.28平方公里,總人口達33.74萬人。其中絕大部分位於宜城。

宜城境內的長渠灌溉面積爲30.3萬畝,佔全市農田面積的一半。因爲長渠的作用,宜城自古被稱爲“天下膏腴”之地,解放初就出現了全國有名的“噸糧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