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西周時設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後來成了什麼官職的稱呼?

西周時設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後來成了什麼官職的稱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夫[dà f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的諸侯國中,國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後來大夫成爲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漢朝有禮官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等官職,均爲六百石,品秩低於縣令(縣令爲千石至六百石)。

孤之過也,大夫何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古代官職名。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後世遂以大夫爲一般任官職之稱。隋唐以後以大夫爲官階之稱號。明清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稱校尉。清·錢謙益《南征吟小引》:“‘語曰登高能賦,可爲大夫’,其伯應(袁可立子)之謂乎?”

西周時設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後來成了什麼官職的稱呼?

品級

奉政大夫,正六品;奉議大夫,正六品

奉直大夫,從六品;奉訓大夫,從六品

紀和大夫,正六品;司玄大夫,正六品

保合大夫,正六品;保衝大夫,正六品

中良大夫,正六品;中涓大夫,正六品

慶喜大夫,正六品;嘉成大夫,正六品

引證解釋

1.古代官職名。

周代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級。後因以大夫爲任官職者之稱。唐、宋時期尚存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明、清時期廢除。

2.古代爵位名。

如秦漢分爵位爲公士、上造等,其中大夫居第五級,官大夫爲第六級,公大夫爲第七級,五大夫爲第九級。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隋、唐、明、清時期的光祿大夫、榮祿大夫原爲文職散官的稱謂,專爲封贈時用。

3.對於手工藝人的敬稱。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啓請婆婆,過對門裱褙鋪裏,請璩大夫來說話。”

西周時設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後來成了什麼官職的稱呼? 第2張

由來

大夫一稱歷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禮記》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後周成王制周禮,亦設有公、卿、大夫、士等官。到是戰國出現的一個新概念——“士大夫”。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後。戰國典籍中表示等級序列仍用“大夫士”。

荀子·禮論》載:“大夫士有常宗。”《呂氏春秋·上農》載:“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大夫士與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後顛倒了一下,實際上反映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大夫士強調的是等級;士大夫指的是階層,它的特點是知識分子和官僚的混合體。分而言之,無論在春秋以前或戰國,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職和爵位的人,社會地位比士高。

爲什麼從戰國開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這是隨着官僚制度的興起,士大顯身手的結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雲,出現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戰國時期的大夫與春秋時期也不大一樣。春秋時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親分封而來的,並且是世襲的。戰國時期的大夫正演變爲官僚體系中的一個職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數不再是靠宗親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襲,它們中的多數是由士升上來的。"士大夫"是上述情況在觀念上的反映。從時代看,這一概念在戰國中葉以後才流行開來。

從內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兩方面內容:

其一,指居官與有職位的人。

《周禮·考工記》雲:“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用現代話說,士大夫是職能官。《墨子·三辯》批評“士大夫倦於聽治”。這裏泛指一切官吏。《戰國策·秦策二》載:“諸士大夫皆賀。”這裏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與王之左右。

《荀子·王霸》雲:“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這裏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職之人。

《君道》又講:“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賢使之爲三公,次賢使之爲諸侯,下賢使之爲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士大夫指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稱士大夫,武官也稱士大夫,《荀子·議兵》載:“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吳子·勵士》:“於是(魏)武侯設座廟廷,爲三行,饗士大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