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的宮廷雅樂是什麼起源?又是如何分類的?

古代的宮廷雅樂是什麼起源?又是如何分類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宮廷雅樂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雅樂,顧名思義就是 典雅純正的音樂,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宮廷音樂,一般主要用於帝王祭祀和典禮的音樂。

武德年間,李唐初創,在當政者孜孜不倦的治理下,被起義活動重創的經濟、軍事等逐漸復甦,唯獨禮樂停滯不前,只能沿用舊制。然唐高祖李淵,不滿足於此,常發出喟嘆“禮樂之作,蓋聖人緣物設教,以爲撙節,治之隆替,豈此之由。”

朝臣以陳亡國爲玉樹後庭花,齊亡國時爲伴侶曲爲例,分析樂既能被人的情緒影響,又能影響人的情緒。由此,唐高祖李淵便派人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樂。

唐高祖對禮樂一制高度重視,爲振興禮樂,他在蓬萊宮內專設內教坊,主教雅樂,除了統治者的推崇,雅樂的發展還得益於文物昌盛,道不拾遺的社會環境。而且唐朝重視科舉考試,在制度的支持下,文人才子層出不窮,他們的出現也給雅樂注入了新的力量。

雅樂用途與起源

古代的宮廷雅樂是什麼起源?又是如何分類的?

雅樂主要用於郊社、宗廟、鄉射。所謂郊社,是指天子祭祀天地的國家大典。《禮-中庸》:“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

宗廟,是指供奉歷朝歷代國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鄉射, 天子以射禮簡選諸侯,以下德行能否?《禮記·射義》記載“天子以射選諸侯”。

總體而言,它用於吉禮(祭祀祖先)嘉禮(皇帝納後)與賓禮(迎接使臣)。

唐朝雅樂文化通倫理,易風俗,有歌頌功德,慎懷追遠之能,故通常被儒家視爲禮樂文化的核心之一。雅樂並非尋常音樂,它是樂舞、樂歌、樂器相配合共同演奏的結果,其樂調、樂服、樂律、樂器均有特殊約束。

但雅樂並非隋唐時期的產物,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就當時而言,雅樂還是鞏固階級制的工具,其規格和形式均因當事人身份地位而改變。延續到唐朝,雅樂成了風華絕代的文化。

《唐會要》中記載:“高祖受禪,軍國多務,未遑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武德九年正月十日,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正雅樂,至貞觀二年六月十日,樂成,奏之。”

由此,雅樂便在唐朝盛行。其中最爲代表性的便是“十二和”。“十二和”便是指《豫和》、《順和》、《永和》、《肅和》、《太和》、《舒和》、《休和》、《昭和》、《雍和》、《壽和》。

除十二和外,十五和也破有名氣。

《通典》中對十五和記載說:“至開元中,又造三和樂,共十五和樂,其曰,元和、順和、永和、肅和、雍和、壽和、太和、舒和、休和、昭和、和、正和、承和、豐和、宣和。”

雅樂調式

雅樂調式也有其特色,它在傳統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基礎上,再做加工,將徵低半音-變徵;將宮低半音-變宮,由此便構成七聲調式“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唐代樂律一改隋朝的黃鐘專用,將南北樂律做整合,讓七階樂律得到廣泛應用。

古代的宮廷雅樂是什麼起源?又是如何分類的? 第2張

雅樂的樂器種類繁多,通常有篳篥(bili,都讀四聲)、龍笛、笙、羯鼓、鉦鼓、太鼓、琵琶和箏。

《樂府雜錄》中也有對懸掛於樂器上簨(sun,三聲)虡(ju,四聲)的描述,簨虡上有孔雀羽毛與彩色流蘇的裝飾,其上有金銅鍍色,極其奢侈華貴。雅樂六懸規模盛大。

《唐六典·太常寺》中記載:“大唐造蓬萊宮成時,充庭七十二。武后還東都,乃省之。皇后庭諸後廟及郊祭並二十架,同舞八佾。”

雅樂的樂曲分爲序、破、急三個樂章。

雅樂的方式和常見裝束

雅樂的方式也有講究,手上方式包括交手、合手、牽引、伏肘、去肋、振肋、打腰、卷手、打手;腳上方式包括落、押腳、追腳、踊、踏、立、跪、飛、行走。

古代的宮廷雅樂是什麼起源?又是如何分類的? 第3張

除此之外,演奏時的服裝也包括多種,其中套裝裝束、蠻繪裝束、貫頭衣裝束最爲常見,左方舞爲紅色,右方舞爲綠色,文舞配套裝裝束,武舞曲配蠻武裝束、貫頭衣裝束。

文舞代表爲《九功舞》,武舞代表爲《七德舞》,此二者不僅用於雅樂,還常用於燕樂。雅樂文化的服裝要求,看似附贅懸疣,實則有大學問,正因爲這份繁瑣,雅樂才被人如此推崇。

雅樂管理機構

雅樂存在其管理機構被稱爲“太樂署”。

《唐六典》中有關太樂署規模的記載說:“令一人,丞一人,府三人,史六人,樂正八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文舞二舞郎一百四十人。”隋朝之前,文舞二舞郎皆爲貴族男子,隋朝時,文舞二舞郎多爲官宦子弟。唐朝時,文舞二舞郎便由普通男子頂替,這也標誌着雅樂逐漸與平民接軌。

太樂署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出演樂人,負責雅樂演出,雅樂表演人員由協律郎、太樂令、文舞二舞郎、演唱人員、伴奏人員組成。其中協律郎負責掌握節奏統籌指揮,太樂令負責設置雅樂的樂懸,文舞二舞郎則負責表演。

雅樂樂隊分類

古代的宮廷雅樂是什麼起源?又是如何分類的? 第4張

唐朝時表演雅樂的樂隊,又可分爲樂懸樂隊、登歌樂隊、鼓吹十二案樂隊和文舞二舞樂隊。其中樂懸樂隊又可分爲宮懸樂隊和軒懸樂隊。

《唐六典》中記載宮懸樂隊說:“鎛鍾十二,編鍾十二,編磬十二,凡三十六有虡。(宗廟與殿庭同,郊丘、社稷,則二十虡,面別去編鍾、磬各二虡也。)東方、西方,磬虡起北,錘虡次之;南方、北方,磬虡起西,錘虡次之。”

宮懸樂器有鎛(bo,二聲)鍾、編磬、編鐘、建鼓、祝、笛、簫、壎、琴、瑟、箏、築。軒懸較宮懸簡單,只有鎛鍾、編磬、編鐘、建鼓。登歌樂隊被分成登上和登下兩部分,其中登上負責登歌、鍾、磬、節鼓、琴、瑟、箏、築;登下負責笙、簫、和簫、篪、壎。

鼓吹十二案樂隊是由十二個鼓吹小隊組成大型樂隊,文舞二舞樂隊主要爲文舞二舞郎,其中文舞翟、鞀(tao,二聲)鼓、鐸、金鉦、鐃、相、雅,武舞負責幹、鏚(qi,一聲)、旌、鞀、鐸、金錞、鐃、相、雅。

唐朝雅樂蓬勃發展,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秦王破陣樂》、《慶善樂》和《上元樂》,《秦王破陣曲》聲音激昂,《慶善樂》慢文細裏,《上元樂》舒緩優雅,三者各有其特色。

唐朝時期,雅樂家喻戶曉,可漸漸的禮樂形式層出不窮,雅樂的地位也開始出現動搖,雅樂使用範圍的侷限性也逐漸體現出來,且雅樂中,正平和在愉悅普通百姓方面,它遠不如輕快活潑的胡樂。

唐朝安樂的社會環境讓雅樂蓬勃發展,可其海納百川的特性,也讓雅樂的生存受到衝擊,傳至今日,這種宣傳禮教,維護封建統治的特殊文化,已經逐漸消亡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