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中國的史書中,關於“閱兵”有着怎樣最早的記載?

在中國的史書中,關於“閱兵”有着怎樣最早的記載?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史書中,關於“閱兵”的最早記載,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塗山會盟了。《淮南子·原道訓》中就說,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很高的城牆來保衛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其他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後來禹當了首領,拆毀城牆,填平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禹在塗山邀請諸侯會盟。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國的史書中,關於“閱兵”有着怎樣最早的記載?

據說,在大會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着樂曲載歌載舞,表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而前來會盟的氏族部落首領都帶着玉器和絲綢一類的貴重物品,表示對禹的臣服。

塗山會盟中,儘管禹沒有發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懾諸侯,從而“化干戈爲玉帛”。禹的行爲,實際上也就是“閱兵”的雛形。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在孟津舉行大規模的“觀兵”,同時宣稱伐紂,要替天行道。此後,武王親率大軍,東渡孟津,與商朝軍隊決戰於牧野,重挫殷紂王主力部隊,奠定了周朝立國的基礎。

從這可以看出,此時,“觀兵”作爲一種檢閱部隊、震懾百姓或敵人的軍事手段,已經開始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使用。而所謂的“觀兵”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閱兵”。

古代閱兵

魯桓公閱兵

春秋以後,關於“閱兵”的記錄越來越多。

比如,在魯國的史書《左傳》中,就提到桓公六年,“秋,大閱,簡車馬也。”這裏的“閱”是閱什麼呢?《榖樑傳》中給出瞭解釋:“大閱者何?閱兵車也。”大閱,可以理解爲,對軍隊的士兵和戰車等主要作戰裝備的大規模檢閱。

關於魯桓公這次閱兵的目的,《榖樑傳》中也給出了有趣的解釋,“蓋以觀婦人也”。意思是說,魯桓公閱兵的目的,可能是爲了取悅他心愛的女人。

魯桓公的妻子是文姜,她是齊國公主,在未出嫁前,和同父異母的哥哥,也就是後來成爲齊襄公的姜諸兒有染。出嫁後,她舊情難忘,仍舊夜夜思念姜諸兒。魯桓公很愛自己的妻子,爲了取悅她,他選擇一個莫名其妙的時間,來了一次“大閱”。魯桓公這種濫用權力取悅女人的行爲,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因此千年來一直受到詬病。

在中國的史書中,關於“閱兵”有着怎樣最早的記載? 第2張

通過閱兵討好愛人,是閱兵史上的極端案例。古時候,統治者通過閱兵,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訓練軍隊、震懾諸侯或敵人,以利於維護統治。

明成祖閱兵

明朝,永樂十九年三月,閱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精心挑選“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大規模的“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來“觀禮”的使節達27個國家之多。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這也說明閱兵不僅是宣示國家實力,還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乾隆閱兵

清朝,閱兵成爲一種正規的訓練制度。入關後,清朝規定,每隔三年在南苑圍場舉行一次“大閱”。大閱按照實戰要求進行,目的是爲了檢驗八旗兵的訓練情況和戰鬥力。

1739年11月,乾隆皇帝即位後首次在南苑檢閱八旗兵將。這場聲勢浩大的閱兵式雖然已經過去200多年,但通過清朝宮廷畫家金昆、郎世寧等人的《大閱圖》,我們還能看到當時閱兵的宏大場面。

《大閱圖》真實描繪了乾隆帝親臨軍營檢閱的盛況。八旗將士各着紅黃藍白等本旗閱兵禮服分陣排列,號角高揚,軍旗獵獵,一眼望不到盡頭,場面極爲壯觀。尤其是《閱陣》,圖中人物有一萬六千人,個個面貌分明,衣着裝飾、車馬兵器、儀仗旗鼓都刻畫精緻,畫面色彩鮮明。意氣風發的乾隆皇帝被置於畫面核心位置,他穿戴盔甲,腰上佩刀,掛着弓袋箭囊,胯下是一匹高頭大馬,整個人英姿勃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