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隨着政治經濟的發展,朱元璋對於社會救濟是什麼態度?

隨着政治經濟的發展,朱元璋對於社會救濟是什麼態度?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政治經濟的發展,明代的社會救濟事業有了較大的進步。官辦的救濟機構更加完善;民間的社會救助活動突破了以往個人的,零散的侷限形成了地域性的組織機構,出現了我國古代民間慈善事業發展的高峯;特別是善書的出現,標誌着我國古代的慈善思想發展達到了新的水平。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侷限,明代社會救濟措施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對於社會的救濟朱元璋也十分重視,洪武時期,荒政則受到朝廷高度重視。朝廷除了撥付救災濟貧款項,還側重加強民衆抗災自救能力。面對天災侵襲,朱元璋積極作爲,既樹立了朝廷的負責任形象,又增強了政府的凝聚力,贏得了民心。救災濟貧實爲獲取民心、形成治世的重要前提,爲“洪武之治”的出現夯實了經濟社會基礎。

隨着政治經濟的發展,朱元璋對於社會救濟是什麼態度?

洪武七年農曆八月,朱元璋給南京的官員下了一道聖旨,讓他們找一塊空閒土地,蓋260間瓦房,供沒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一個月後,他又給上海(當時叫華亭縣)的官員下了一道聖旨,讓他們對宋朝留下來的居養院進行翻修,修好後讓沒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

這兩道旨意下發之後,南京和上海的地方官很快地執行了,朱元璋很高興,認爲試點成功,在當年年底,又給中央的官員下了一道旨意:“令天下郡縣訪窮民,無告者,月給以衣食,無依者,給以屋舍。”沒飯吃的,國家給飯食;沒衣服穿的,國家給衣服;沒房子住的,國家給房子。

在中國歷代封建社會中,明朝是一個社會福利比較高的時代。這個功勞,首先當感謝朱元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視民間疾苦,從小吃夠了苦的他,也出臺了各種政策,讓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別是“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所謂“養濟院”,就是負責收留城市中的寡孤孤獨的福利院,漏澤園,就是國家公墓,免費埋葬過世死者,惠民藥局,就是國家免費醫院,可以免費看病和免費領取藥品。

朱元璋甚至還規定,如果城市裏發現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或者是發現了生活不能自理且不無人照料的殘疾人,那麼地方官就要被追責,輕則撤職查辦,重則下獄問罪。甚至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於郊外修築公房,並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儘管這項政策,限於封建時代的經濟條件,未能全國推廣,但可算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除了這些福利機構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好的很,以“養濟院”爲例,凡是被收留的,每月都會給予大米三鬥,庫布一匹。以至於許多生活並不貧困的騙子,也假裝窮人被收留進來,且賴在裏面不走。而如果遇到水旱災害等情況,對於因此而無家可歸者,明朝更免費給予稻種耕牛,並賜十五畝田地。

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明朝更出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老制度——優老之禮,即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就要賜予爵位,每月給予生活補貼。毫不誇張地說,大明王朝,堪稱當時世界上全民福利的國家。

隨着政治經濟的發展,朱元璋對於社會救濟是什麼態度? 第2張

而比起上述民生福利來,另一個值得說的,就是明朝的教育福利。實事求是說,雖然明朝八股取士,弊病多多,但以科舉考試爲取材方式的明朝教育制度,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好的教育福利。

而這個教育福利最大的特點,就是老百姓受教育成本低,從明朝起,官學教育日益發達,縣裏有縣學,州里有州學,府裏有府學,官學的工作人員,皆納入國家“公務員”編制,就讀的學子稱爲“生員”,不但學費全免,更按成績考覈,享受國家財政補貼。

這項制度雖然沿襲前朝,但明清官學的數量和覆蓋面,遠比之前歷代大,連西南和西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也建立了完備的官學教育系統,學校“生員”的數量,更是不斷刷新歷史紀錄:以縣學爲例,明初的縣學“生員”,只有20人,但之後不斷增加名額,到了明末的時候,全國的“生員”數量竟高達50萬人。

明朝學子究竟享受怎樣的教育福利?明初大儒宋濂的名篇《送東陽馬生序》裏就可瞅出端倪:在官學裏讀書的學子們,一日三餐都由國家供應。各處官學遍地,學子們可以就近入學,不必再像前朝(元朝)那樣,爲了讀書離鄉背井,嚐盡辛酸。每個學校都有德才兼備的老師,幫助學生解答各種問題,還有豐富的藏書,可供學生隨時借閱翻讀。宋濂在文章最後還諄諄教誨:這麼好的學習條件,如果還不用功讀書,那就太對不起人了。

除了優厚的福利外,明清教育,還有兩點遠超前代:公平和前途。以公平而言,除了沿襲宋朝科舉公正、面向平民的傳統外,在官學的招生上,更側重公平錄取。明朝的官學,每年都有招生考試,而且相互之間,也是上下層遞的關係。

學生想從縣學考到府學,乃至進入當時中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只能刻苦讀書考試。明朝以前,國子監是個管理機構,而自明朝起,它變成了一個完全的教育機構,取代了先前的太學。這樣變化的結果是:明朝以前的太學學生,主要來自貴族和官宦子弟,明朝以後的國子監,絕大多數學生,都出身平民階層,是一級一級考上來的。

考上國子監的意義,對於學生而言是非常誘人的,不但讀書免費,即使不參加科舉,只要表現良好,考試成績優良,就有機會捷足先登,直接入朝爲官。如果參加科舉,更可以在京城就近赴考,錄取機率要大得多。比起其他讀書人,可謂少奮鬥十年。

正是以上這些堪稱領先世界的福利政策,也造就了明朝三個世紀的凝聚力。即使在許多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的時代裏,明朝的老百姓對待國家,依然體現出了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比如土木堡之後的北京保衛戰,不但明軍三軍用命浴血拼殺,甚至戰前,京城的百姓還自發捐錢捐物,支援朝廷,而在戰鬥打響後,北京周邊百姓還有人跳上城頭,自發參加戰鬥,用石塊做武器投擲瓦剌騎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