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鹽的生產已有五六千年,明代的《天工開物》有何記載?

鹽的生產已有五六千年,明代的《天工開物》有何記載?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將鹽分作“海、池、井、土、崖、砂石”等六種。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鹽的生產在我國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悠久歷史,最早發現的是海鹽,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前22世紀到約前21世紀初的五帝時代發現池鹽,戰國末期發現井鹽。

古代製鹽的方法是和它的存在狀況聯繫在一起的。夏商周三代時期,我國的岩鹽就很出名,《呂氏春秋·本味篇》把青海產的岩鹽稱爲“大夏之鹽”。

鹽的生產已有五六千年,明代的《天工開物》有何記載?

製鹽方法之一:採取晶鹽

最一開始人們是在河牀和海牀或者湖牀直接尋找鹽的結晶,但是不久人們發現了更爲複雜的製鹽方法。

製鹽方法之二:海鹽的製取

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的方法來析取鹽。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古人就用海水煮鹽。至“黃帝時,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

“煮海爲鹽”即“煎制海鹽”,海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通過煮、煎來製取。從夙沙氏煮制海鹽開始,一直到隋唐時期,海鹽的製取都是這種方法。

宋元時期海鹽纔出現了“曬曝成鹽”的曬鹽方法。明代海鹽的生產,曬鹽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推廣,明朝永樂年間,我國開始廢鍋竈、建鹽田,改蒸煮爲日曬。

清代海鹽的生產有煎有曬。

製鹽方法之三:池鹽的製取

早期池鹽的生產方式是採用太陽暴曬,自然結晶,然後撈採。

鹽的生產已有五六千年,明代的《天工開物》有何記載? 第2張

相傳在五帝時代中國就出現了池鹽的生產,自漢代起,發明了鹽田,由自然產鹽到開畦引水,水乾成鹽,以收其池鹽。

隋唐墾畦營種法(曬制池鹽的方法)的成熟,改變了池鹽“天然即成”的原始方法。元代普遍採用墾畦成鹽、人工種曬的方法。清代池鹽已經全部採取曬制的方法

製鹽方法之四:井鹽的製取

中國井鹽生產開始於戰國末年,在當時由水利專家李冰領導的治水工程中,人們發現了自然流出的鹽泉,揭開了井鹽生產的序幕。

勞動者手執挖掘工具和開採工具直接在井內生產作業,鑿成鹽井,採滷製鹽。西漢時期的井鹽生產技術有很大的提高,已經可以鑿百米深的鹽井,採用樓架安裝定滑輪汲取滷水。

煎煮的時候用溫鍋熱滷水蒸發水分。魏晉南北朝時期天然氣被廣泛用於煮鹽。唐代在井口小、井身深的井架之上,滑車可以直接懸掛於覆蓋在井口的井架上,使用木桶採汲滷水。

此時的“火井”煮鹽也有所增加。北宋發明了衝擊式鑿井法,鑿出了一種新型鹽井——卓筒井。明井鹽鑽井技術進一步提高。

1912年,由歐陽顯榮等工匠研製成功立式蒸汽汲滷車,使中國的製鹽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