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周朝到魏晉時期,分封制經歷過哪些變化?

周朝到魏晉時期,分封制經歷過哪些變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分封制,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曾說過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Histories make men wise(讀史使人明智)”我們古人對“以史爲鑑”也深有體悟,如唐太宗曾有名言“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北宋神宗爲司馬光等編撰的編年體史學鉅著取名《資治通鑑》,就有“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評價。然而,“以史爲鑑”是否是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就周秦漢魏晉歷代統治者對分封制的認識、鑑戒和反覆的史實而言,此斷言尚有值得商榷之處。

周朝到魏晉時期,分封制經歷過哪些變化?

一、周代分封制的實踐

西周原是僻居西北一隅的姬姓周族建立的朝代。原本弱小的周族戰勝了強大的商朝,取而代之,成爲中原大地新的統治者。如何有效的實行統治?西周初統治者周武王、周公、周成王選擇了建立在血親、姻親等親緣關係基礎上的分封制。

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受封者或爲周王兄弟子侄,《荀子•儒效》:“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莫不爲天下之顯諸侯。”或爲異姓功臣姻親,如呂尚封於齊;或爲古代聖賢后裔,如舜後封於陳,禹後封於杞;或爲臣服西周的方國首領,如南方的荊楚等。

西周分封制要有效的運轉,一是宗法血緣親緣倫理關係的強化,《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一是西周中央政府要擁有強大的力量,尤其是武力,對分封的諸國,纔會擁有控制力和威懾力。

西周覆滅,周室東遷。周天子雖名義上爲天下共主,然其對諸侯國的控制,幾乎喪失殆盡。爭權奪利的諸侯國遂彼此攻伐,割據混戰達五百餘年,即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

周朝到魏晉時期,分封制經歷過哪些變化? 第2張

二、秦朝對分封制的否定

周代分封制的經驗教訓,給秦朝統治者以深刻的鑑戒。故秦朝統一伊始,統治集團在地方行政體制問題上,就分成以丞相王綰等所持的沿襲周代分封制,和以廷尉李斯爲首的否定分封制,力主推行郡縣制兩派,並展開激烈爭辯。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爲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羣臣,羣臣皆以爲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爲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秦始皇最終採納李斯建議,廢除分封制,分天下爲36郡。

三、漢代兼採分封制與郡縣制

秦末暴政,激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天下紛紛響應。多地反抗秦朝起義的武裝力量的領導權,都掌握在六國舊貴族或其後裔手中。國家體制,有迴歸六國割據並立的趨勢。在秦末農民起義中,最終取得實際領導地位的項羽,在率領諸路義軍滅亡秦朝後,重新實行分封制,既有對六國割據體制的沿襲,也是對當時各地方實力派事實割據的一種無奈默認。

楚漢相爭,最終劉邦勝出。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劉邦實行分封制,據分封主體和分封意願的不同,可分爲前後兩個階段。

一是劉邦被迫分封楚漢戰爭中隱然割據一方的將領,如韓信、彭越等爲諸侯王,即所謂“異姓王”。

周朝到魏晉時期,分封制經歷過哪些變化? 第3張

劉邦統治逐漸穩定後,逐步剷除“異姓王”。

鑑於秦不實行分封制,皇室孤立無援,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以史爲鑑”的劉邦在剷除“異姓王”後,不但沒有象秦始皇那樣廢除分封制,唯行郡縣制,而是大肆分封宗室子弟爲諸侯王,即所謂“同姓王”。

周朝到魏晉時期,分封制經歷過哪些變化? 第4張

劉邦還賦予這些“同姓王”巨大的權力:如其封國職官,官名與職責,均與中央政府相同;除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餘職官,均由諸侯王自行選任;諸侯王職掌本國財政、司法、軍權等權力。

劉氏宗王在惠帝、呂后時期,確實承擔起維護劉氏皇室的重任。如呂氏欲篡奪皇位,改朝換代;全賴劉氏宗王攻於外,元老功臣政變於內,始未得逞。

漢文帝時,若干諸侯王,已有不臣覬覦皇位之野心。零星的謀反叛亂,開始發生。賈誼曾給文帝上《治安策》,痛陳諸侯王權力過重,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提出“衆建諸侯少其力”的對策,即將一個大諸侯國,肢解爲若干小國,削弱其勢力。

漢景帝時,鑑於諸侯國勢力嚴重威脅皇權,採納晁錯“削藩”建議,激爆吳王劉濞(漢高帝劉邦侄)爲首的“七國之亂”。

周朝到魏晉時期,分封制經歷過哪些變化? 第5張

“七國之亂”被漢朝中央政府武力鎮壓後,漢景帝即憑藉戰勝之威,大規模剝奪諸侯王的權力。如將王國丞相改稱相,王國職官均由中央任命等;剝奪或削弱諸侯王治國治民的各項權力。

漢武帝即位後,繼續採取諸如“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阿黨法”等手段,肢解諸侯國,禁止或防範諸侯王招納賢才,與王國官吏沆瀣一氣,結黨營私等。他更是巧妙地利用漢文帝時頒行的《酎金律》,剝奪了大量王、侯的封土或爵位。王國對皇權的威脅,在漢武帝時代,基本解決。

漢武帝雖比較徹底的解決了王國對皇權的威脅,但王國勢力虛弱,卻導致漢末外戚王莽篡奪皇位時,近10餘萬人的劉氏宗室,除少數人奮起反抗外,大多沉默、旁觀,甚至不乏助紂爲虐者。

東漢建國後,始終對王國有嚴厲的控制、防範措施。因而,東漢一代,幾無諸侯王謀反篡位事發生。

四、曹魏苛禁宗室

建安中後期,曹魏雖未正式立國,但隨着曹操地位的上升與鞏固,他開始謀劃篡漢。其中一個重要步驟,便是借漢獻帝之名,策封諸子。《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記載,(建安)十六年正月,封曹植爲平原侯,曹據爲范陽侯,曹豹爲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即令封侯諸弟皆離開京師,居於封國。黃初三年三月,魏文帝詔曰:“立齊公叡爲平原王,帝弟鄢陵侯彰十一人皆爲王。”

周朝到魏晉時期,分封制經歷過哪些變化? 第6張

曹魏雖有分封制,但對受封宗室諸王,百般防範。魏晉之際人袁準論述道:“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無其實。王國使有老兵百餘人,以衛其國。雖有王侯之號,而乃儕爲匹夫。……諸侯遊獵不得過三十里,又爲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爲布衣而不能得。”司馬氏奪權之前,曹芳在位,曹爽執政時,宗室曹冏對此深感憂慮,因此上奏,大聲疾呼“今魏尊尊之法雖明,親親之道未備”。他遍引秦漢歷代廢除,或削弱諸侯王權勢,弊端無窮,“今陛下君有海內而子弟爲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而無輔弼,何以相救?”司馬懿父子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時,卒如曹冏所憂。

五、西晉分封制與“八王之亂”

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對曹氏速滅,宗室諸王束手無策,束手待斃的歷史教訓,深有體悟,故晉朝建國,大行分封之制。《晉書·宗室傳》:“有晉思改覆車,復隆磐石,或出擁旄節,蒞嶽牧之榮,入踐臺階,居端揆之重。”

出乎晉武帝意料的是,當他去世後,司馬亮等八個諸侯王,爲爭奪最高統治權,而展開長達16年的激烈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導致統一三國,一度繁榮富庶的西晉帝國,國力虛弱不堪,在異族攻擊下,墜入萬劫不復的亡國深淵。

周朝到魏晉時期,分封制經歷過哪些變化? 第7張

總結

對於周秦漢魏晉歷代最高統治者而言,分封制可謂一把雙刃劍:控馭得當,分封的宗室諸王,可以成爲皇室的堅強屏障,畢竟“血濃於水”,“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若過度削弱,嚴厲防範,則異姓權臣擅政、篡位時,宗室子弟只能束手無策,毫無作爲。若失馭,受封諸王則赤裸裸地暴露出他們對權利、財富的貪婪和渴求,爲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惜弱肉強食,割據混戰,嚴重者,甚或將整個帝國推向滅國深淵。這個“度”,無論是雄才大略之君如秦皇、漢武,還是平庸之君魏明、晉武,都難以精準拿捏。因而,在分封制存廢問題上,周秦漢魏晉歷代統治者雖重視“以史爲鑑”,以爲只要反前朝之道而行,即可避覆車之險,但結果卻往往背離初衷,甚或給最高統治者,乃至國家和社會,造成致命傷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