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國之外的六國,爲什麼不聯手抵禦秦國?

秦國之外的六國,爲什麼不聯手抵禦秦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戰國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其實六國面對秦國的進攻,並不是完全沒有動作,合縱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其實即便秦國再強大,就算是七雄第一強大,但怎麼也不可能大的過其他六國聯手,如果說六國真的聯起手來,秦國可能真的沒戲,但六國的聯盟卻始終都是貌合神離,始終會因爲各自的利益而背叛聯盟,爲什麼會如此,難道六國國君真的不懂這背後的道理嗎?

秦國之外的六國,爲什麼不聯手抵禦秦國?

1、秦國的強大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實力卻是逐漸變強了,但是並沒有比單獨的其他國家強大很多,只能說在戰略都沒有出現失誤的情況下,秦國相對來說是會存在優勢。一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使得這種狀況發生了改變。這個人就是白起。

白起一生的戰役都是指揮的大規模的軍團作戰,前前後後七十多次戰爭。沒有出現一個失敗,這樣一個非常厲害的將領,僅僅一個長平之戰就消滅了趙國四十多萬人口,而且這些人口全部都是男性人口。所以在這之後,趙國已經沒有能力對抗秦國了。而且在白起的一生中,一共消滅了六國一百六十多萬人。全部都是能夠出徵的男性人口,這樣一來,包括楚國等國家在內的國家男性人口短時間內下降太嚴重了。雖然經過幾十年的時間之後,在秦國統一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恢復。但是並沒有恢復到完全。

同時六國之間也是存在很多的矛盾,之前秦國進攻的時候每次六國聯盟都在擊退秦軍之後。就發生嚴重的內訌,趁着一起抵抗秦國的時候得到了從別國借道的機會,乘機攻打他國領土。這種事情實在太多了,所以六國逐漸的相互不信任。

這才導致,僅僅依靠秦國一個國家的能力就能夠消滅六國的原因所在。原本男性人口已經被白起消滅得差不多了。六國中最慘的國家,在秦軍進攻的時候,大部分士兵都是二十五歲以下,三十歲以上的士兵基本沒有。

合理的戰略加上總體戰的國力優勢,保證秦國即便在統一戰爭中犯一些錯誤,甚至遭遇少數幾次慘敗,仍然能夠保證取得最終的勝利。

所以說最強的國家肯定是有它強的地方,如果在各方面都很強的話就無敵了。

秦國之外的六國,爲什麼不聯手抵禦秦國? 第2張

2、六國的矛盾無法解決

東方六國之間的矛盾就不少,趙燕之間、燕齊之間、齊楚之間、魏齊之間更是互磕很久,韓趙魏雖然同出於晉,摩擦也不少。每次合縱攻秦,都未必真心出力。“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是有道理的;一兩個國家團結起來可能還容易,要讓六國真心抱在一起打秦國,很難。還有燕、齊不與秦國接壤,燕齊出力若出力攻秦,即使了勝仗分到的底盤也是飛地,幾乎沒有控制力。

六國的目的是稱霸,稱霸的表現是比別國認可本國強,秦國的目的是統一。其次,從歷史來看,就算是周朝代商,最後對周朝老臣也沒有殺啊,只是封土變少,但依然是一方諸侯啊,所以可以貪,有啥好怕的只是他們還是小看了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車同軌,書同文,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更是思想,民族的統一,從這時起,人們纔開逐漸有了國的概念,家國天下也才正式開始深入人心。

從這時起統一就是大勢所趨所以,按照後人的看法他們的做法似乎很傻,但在當時的思想,認知裏,完全沒有任何邏輯上的不同,他們並不是單純的短見,畢竟天下只有一個秦始皇,他們要有真和秦始皇有同樣的政治理想,遠大抱負,能看出來秦要行郡縣。等秦始皇開始發動統一戰爭的時候,東方六國已經沒多大實力了。相對合縱連橫時代,六國實力大大削弱,而秦的國力持續上升。要注意的是,奮六世之餘烈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這個時候,六國是知道秦要一個個滅了他們,爲什麼不合心合力一舉把秦滅了?

大概是因爲他們知道,就算他們合心合力也沒法把秦滅了吧。甚至說,就算他們齊心合力也沒法阻攔秦統一天下的腳步了。時代已經不同了。秦在最西邊,把秦滅了,東邊的齊國燕國能得到秦的土地麼?反過來其他六國把齊滅了,秦國韓國又能得到什麼?所以金角銀邊草肚皮,不就是這道理麼。中間的晉國和後來的魏國趙國就比較悲劇了,這地緣和歐洲的德國差不多,分明就是四戰之地。晉要是不分,或許還能用體量彌補地緣的差距,三家分晉就沒辦法了。

六國國君沒有鴻鵠之志,思維方式上沒有跳出原來固有的思維。他們的思維和秦國的舊貴族一樣。在打仗這塊,他們的志向最多當個霸主。讓他們合縱,時間一久就窩裏橫了。秦國的商鞅變法,吸引了六國能人,這個大家都知道,不太清楚的是,還吸引了很多六國流民。慢慢的這些人也變成了老秦人。

秦國之外的六國,爲什麼不聯手抵禦秦國? 第3張

3、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

西周滅亡,周天子威嚴盡失,周平王連遷都要靠別的軍隊來護送,就算建立東周也無力再管諸侯國,雖然諸侯們有異心,但誰敢表露?估計話一說出口就被百國滅了,於是小國蓄積實力,只爲自保,大國雖強,也有取代周朝之心,可暫時沒有一國能打贏天下所有國,正在各國厲兵秣馬之際,管仲幫齊桓公想到一個法子:“尊王攘夷”,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建立威信,又舉行諸侯會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成爲春秋第一個霸主,此後強國君王紛紛效仿,名爲諸侯之長,代表諸侯朝見天子,實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地位早已勝過天子。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晉,周天子礙於武力不足,順水推舟,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戰國七雄的局面確定。七雄之中,任意一國都強於周,加之西周分封的諸侯國都被競相吞併,於是進入一個競先稱王的時代,經過重新洗牌的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一點作用,統一的任務交到七雄手上,更換新的天子已經成爲必然。

農業乃興國之本,秦孝公用商鞅變法,鼓勵耕戰,秦人“虎狼”之名得以聞名山東六國。何爲耕戰?就是平民百姓只做兩件事——耕田與作戰,甚至爲了保障秦人不參與經商這類當時看上去是“投機倒把”的行爲,商鞅大力打擊商業、手工業,實行重農抑商,商人雖有錢萬金,然而地位地下,連農夫都不如。爲什麼秦國能撐得起這麼多次戰爭,能夠滅了一國又一國,不僅是因爲軍功爵制激發士氣,還在於糧食供應得上。

春秋戰國時期,隨着農業工具得到改良,生產力也大大提升,各國經濟也隨之提升,一個特別的制度:郡縣制出現,農業生產、政治制度跟上去了,然而面對日益擴大的兼併戰爭,各國不得不徵收大量糧食,最嚴重時還強行收走農民的口糧,導致百姓每天吃飯只有上頓沒有下頓,甚至只得易子而食,戰爭之久,民不聊生,天下苦戰久矣,和平統一的呼聲越來越盛。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國能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實不只秦國,戰國早期的魏國、臨海大國的齊國、合縱縱長的楚國都有機會統一天下,然而這些國家的國君目光都太短淺了,明君只有一代,從春秋到戰國,統一思想逐步興起到確定,秦國雖爲後起之秀,卻能夠一統天下,在於國家變法的徹底,幾任國君能夠洞悉百姓之苦,承上啓下,貫徹統一思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