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秦滅韓後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在戰國末年,秦國完成了國家結構和體系的轉變,開始圖謀六國,之後韓國因爲鄭國疲秦事件而引來了秦國的攻打,最終因爲抵抗不住秦國的進攻而舉國投降,成爲被秦國消滅的第一個諸侯大國,此後是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這五個國家相繼臣服,秦國曆經了九年的滅國之戰最終一統天下。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而秦國的滅國之戰的順序也是比較有意思的,最開始的韓國,在戰國七雄當中排名比較靠後,國家實力的發展也比較薄弱,尤其是,在申不害變法之後,韓國徹底的走上了彎路,成爲了一個崇尚陰謀權術的國家,不然也不會出現“鄭國疲秦”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事件。

秦國滅掉韓國後,卻選擇攻擊最強大的趙國

再加上韓國的佔地面積一直都比較小,所以,攻佔韓國的成功率是很大的,秦國以韓國爲先手很好理解,但是,秦國的後續行動,卻沒有將目光投向其他發展薄弱的國家,而是先後滅亡了趙國、魏國、楚國三個大國,在此之後纔開始圖謀燕國。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第2張

在魏國和趙國之間,相比之下,趙國的國家發展實力是比魏國要強很多的,而楚國在戰國後期也不強,因爲楚懷王階段的錯誤發展策略,讓國家實力大幅度降低,雖然在最後的滅國之戰中,也曾經打敗過李信的20萬滅楚秦軍,但是那更像是迴光返照罷了。

之後楚國,還是沉浸在原來的政治制度中無法自拔,項氏一族,無法真正地發揮楚國軍隊的實力,最終,被王翦帶領的秦軍一舉殲滅。

由此來看,其實在趙國、魏國、楚國這三個國家當中,秦國選擇了從最強的趙國開始,之後則是魏國與楚國,那麼,爲什麼發展實力相對比較強勁國家率先滅亡?而實力比較薄弱的國家則存活時間更久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秦國在滅國之戰過程中的考量到底是什麼?

地理位置的原因,秦國只能先攻打趙國、魏國、楚國

秦國是地處西部偏遠地區的國家,與當時的中原之地相距比較遙遠,也就是說,秦國的鄰國並不多,至少與燕國和齊國是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的,這就說明,秦國無法直接向這兩個國家出兵,只能夠在趙國、魏國、楚國這三個國家當中尋找下一個目標。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第3張

因爲如果跨越這三個國家而率先征討燕國,那麼秦國將要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第一個就是長途奔襲作戰的不確定性,而且在長途奔襲到燕國進行征戰的過程之中,還要經過軍事強國趙國,又增加了真正的其他不確定因素。

燕國與秦國不相鄰,攻打燕國代價太大

所以,雖然燕國的自身實力比較弱小,但是因爲地理位置的原因,燕國與秦國之間不方便發生直接的衝突,因此,秦國只能夠選擇率先打通前往燕國的道路,之後才能對其進行圖謀。

而且,燕國的地理位置也比較特殊,它位於當時中原地區的最北端,與匈奴等少數民族勢力多有接觸,這也就說明燕國能夠進行逃竄的後路有很多,所謂斬草要除根,否則春風吹又生,燕國是一個擁有800年曆史底蘊的國家,這樣的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一舉殲滅,後患必定是無窮的。

所以,秦國在沒有絕對把握時,也是不敢對燕國進行大範圍攻擊的,哪怕是後來荊軻刺秦事件爆發,秦國也只是在逼死太子丹之後,就選擇了撤兵,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爲燕國地理條件的限制。

而且當時秦國還面臨着中原地區魏國以及南方楚國的壓力,沒有辦法以絕對的兵力消滅燕國,所以,爲了避免燕國向北方流竄而導致後患只能夠選擇撤兵,因此在一場戰爭中,佔據天時和人和還是不夠的,地理條件也是完備。

趙國特殊的戰略地位

實際上,在戰國中期之後,趙國纔是山東六國的核心,因爲戰國中期,趙國曾經進行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那是一場單純而又徹底的軍事方法,變法之後,趙國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成爲了能夠與秦國相抗衡的軍事強國。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第4張

所以,在秦國與山東六國的諸多戰爭中,趙國都是出力最多的,也是最有底氣的,因此,無論是小範圍的連橫也好,還是大範圍的合縱也好,趙國都是發起者,也是組織者,更是擁有極大決定權和導向權的一方。

雖然,趙國在後來的長平之戰中蒙受了巨大的失敗,軍事實力也跌落到了低谷,但趙國尚武的民風和民族性格並沒有改變,這依舊是一個好戰的國家,與此同時,趙國雖然經歷了軍事失敗和實力跌落,但是相比其他的國家也是擁有一定底氣的。

長平之戰後,趙國依然是六國抗秦主力

而且趙國本身與秦國有世仇,兩個國家水火不容,哪怕是長平之戰戰敗,趙國也沒有放棄抗秦的心思,在後續的發展過程中,趙國曾經以割地爲代價組織六國合縱攻秦,這足以說明趙國在山東六國中的主導地位。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第5張

也就是說,只要趙國被消滅,其他的五個國家就再也聯合不起來了,沒有了聯盟,憑藉着單個國家的實力,他們是不足以與秦國相提並論的,畢竟秦國從秦孝公時代就開始變法,到秦昭襄王時代的時候,在軍事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雖然在後續的長平之戰過程中也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低谷,但這並沒有傷及到秦國的根本。

所以,戰國後期,秦國一直都處於巔峯的狀態,沒有六國的合縱,想要徹底擊敗秦國是不現實的;其實哪怕是在戰國中期,六國抗秦的方式,也大部分都選擇的是合縱,在那樣一個實力相對均衡的年代,六國都需要通過合作的方式去對抗秦。

打敗趙國,秦國就可以各個擊破

可想而知,在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的年代,如果失去了合縱的價值,那麼,六國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地位當中?俗話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打敗了山東六國的領導核心趙國,那麼其他的國家也就成爲了一團散沙,之後便可以逐個擊破,對於秦國在滅國之戰中取得勝利是非常有幫助的。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第6張

當然,趙國是一個比較難啃的骨頭,消滅趙國秦國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並且並沒有將趙國一舉殲滅,後來,趙國的最後一任君主趙王嘉,帶領着趙國殘部北上建立了代國,並且與當時的燕國也取得了聯繫,兩個國家繼續進行着抗秦事業,這從側面說明趙國的存在對於抗秦是一個多麼大的支持,所以,想要消滅山東六國就必須率先消滅趙國;這是趙國特有的戰略地位所決定的。

燕國、齊國等弱小的國家所採取的政治方針

事實上,燕國在戰國時代初期,所採取的政策就與其他國家大不相同,其他的六個國家基本上,都是選擇自我發展然後相互聯合的方式,來維持國家地位,但燕國採取的是一種依附性的政策,也就是說,燕國與其他國家的盟友關係是不對等的,它靠的是用強國的聲望來威懾自己的對手,同時也需要向這些強國派遣人質或者是做出部分承諾。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第7張

簡單點來講,燕國與戰國不同時期的超級大國之間,就是小弟和大哥的關係,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燕國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在它的背後都有一個強國進行支持,戰國初期這個支持是魏國,因爲那個時候魏國是中原地區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是當時時代格局的導向者。

到了戰國後期,這個大哥就變成了秦國,這也說明,在秦國和燕國之間,是有一種聯合性的政策,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之後,因爲長平之戰,給秦國帶來的打擊也不小,再加上後續錯誤政策所導致的邯鄲之戰,讓秦國在擊垮趙國軍事防線的同時也跌入了發展低谷,不過好在秦國並沒有傷到發展根基,還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再發展而恢復。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第8張

秦國與燕國結盟,威懾其他國家

所以,這個時間的秦國,最爲需要的就是一個安定而又良好的發展環境,但是秦國與山東六國之間的仇怨由來已久,其它的國家,怎麼會放過這樣一個打擊秦國的良好時機呢?所以,秦國迫切地需要一個盟友,並且通過這種聯盟關係來震懾其他國家,而長期奉行依附性政策的燕國無異於是一個良好選擇。

首先,燕國與秦國不是鄰國,它們之間的利益沒有太大的衝突,同時,因爲這一點,秦國也沒有對燕國發動過直接戰爭,秦國與燕國之間,並沒有與趙國或者魏國之間,那麼大的仇恨,聯合起來比較容易。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第9張

其次,燕國長期奉行依附性政策,與它結盟並沒有太大的阻礙,而燕國自戰國中期之後扮演的演大多數都是牆頭草的形象,誰的國家實力強就依附於誰,所以,面對秦國拋出的橄欖枝,燕國也是樂意接受的。

既然如此,兩個國家其實就達成了一種同盟關係,可以說,在一定時間段內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因此,在這樣的同盟關係沒有受到破壞之前,秦國是不會率先進攻燕國的,畢竟在燕國之外還有更好的目標。

秦國消滅韓國之後 秦國爲何先找最強的趙國下手 第10張

後來,燕太子丹策劃了荊軻刺秦事件,破壞了與秦國之間的同盟關係,並且當時秦國也已經將趙國消滅,北上沒有了壓力和阻礙,燕國才面臨了滅頂之災。

齊國長時間與秦國站在一條戰線上

齊國就更不用說了,齊國與燕國不同,它與秦國在很多時間段內,都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要知道山東六國的合縱之所以,慢慢地形同虛設,就是因爲齊國的叛徒,但是齊國放棄合縱而選擇連橫,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制約了其他五個國家的聯盟,同時,齊國是擁有強大的經濟發展基礎和實力的,在合縱當中能夠扮演的地位並不容易取代。

所以,當齊國加入秦國的陣營之後,其他五個國家的合作就出現了巨大的漏洞,因此,“合縱”對於秦國的壓力大幅度降低。所以,齊國與秦國的合作關係由來已久,同樣的,在這種同盟關係未受到破壞之前,秦國不必要與齊國發生正面衝突。

秦國發動滅國戰,齊國袖手旁觀

而且秦國與齊國同樣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兩個國家不存在着利益上的直接紛爭,反而因爲齊國距離秦國比較遙遠,它更方便在暗地裏給予其他國家支持,如果有了齊國的支持,那麼,秦國在消滅其他國家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就會大很多。

所以,那個時候齊國是秦國最需要較好的對象,是最需要安撫的對象,甚至在很多事情上,秦國都要割讓很多利益給齊國,爲的就是割斷齊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繫,而從現實情況來看,秦國這樣的政策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齊國在秦國發動滅國之戰的過程中,對其他國家蒙受的災難置之不理、袖手旁觀,最終偌大的中原地區只剩下了它與秦國兩個國家,無奈之下,齊國就只能夠選擇舉國而降,自此,山東六國全部覆滅,秦國正式開始了統一後的發展進程。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秦國之所以沒有按照由弱到強的順序,發動滅國之戰,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在此之中,有地理條件上的問題,畢竟秦國就是一個地處西部偏遠地區的國家,它的東進,本身就有很多的地理障礙。

而當時相對弱小的齊國和燕國,又與它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再加上燕國地理位置複雜,流竄的可能性又大,所以,這兩個國家並不是很好的目標;再者,因爲趙國特殊的戰略因素,作爲山東六國的領頭人,趙國的存在對其他國家是一個依賴,而且,趙國與秦國的仇恨由來已久,有它在,秦國的行動必定不會十分順暢,所以,趙國首當其衝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此,統一的過程必定需要最穩健的考量,很多看似合適的規則和方式,並不一定真的適用於放下的時代,所以,懂得及時變通,往往比做過多的提前預測要來的更加實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