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孔子周遊列國卻未到秦國,秦國爲之慶幸?還是秦國不幸所在

孔子周遊列國卻未到秦國,秦國爲之慶幸?還是秦國不幸所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周遊列國卻未到秦國,秦國爲之慶幸?還是秦國不幸所在 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孔子周遊列國,以魯國爲原點,分別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周邊國家遊歷。周遊的國家有魯國西南方的宋國、陳國、蔡國、楚國,北方的齊國,西方的京城、衛國、曹國、鄭國,東方的杞國。孔子周遊列國後,對於各諸侯國君主頗爲失望,眼見自己滿腹治國安邦理論卻無法施展,不能扭轉春秋戰國各諸侯國混戰的局面。他不由發出無限感慨:

我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史記.孔子世家》

意思是:我難道是匏瓜嗎?掛在那裏只看不給人食用的嗎!所以六十多歲的孔子決心著書育人,就沒有繼續周遊列國,秦國就這麼和孔夫子錯失交臂。

有人說秦國是蠻夷之地,所以孔子不屑於去秦國遊說。錯!孔子提倡“有教無類”,意思是指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可但通過教育消除差別。

有人說正因爲孔子沒有將儒學傳到秦國,所以秦國才得以統一中原,可是真的就是如此嗎?不容置疑,秦國是靠法家強國,以致最後打下江山,可是每一個學派都有它的侷限性,我們一定記得李斯寫的著名的《諫逐客書》: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史記.李斯列傳》

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統治階級要鞏固政權,不是簡單的用武力鎮壓,而是軟硬兼施,以德治國,以武力爲後盾,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孔子周遊列國卻未到秦國,秦國爲之慶幸?還是秦國不幸所在

一、儒家學說的精髓就是構建一個有秩序的社會構架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其最終目的並非我們裏理解的那樣膚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其實儒學最終的目的是利用“德”來規範人的行爲規則,構建一個有秩序的社會。

我們不難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都曾經一時達到鼎盛,後來變得衰敗,導致的根源並非是外因,都是來自內因。

鄭國在鄭莊公時期曾經是春秋戰國初期的小霸主,可是因爲鄭莊公死後大臣祭仲專權,諸公子輪流坐莊當大王,導致國力衰敗。

晉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峯。晉平公以後,朝政逐步被六大家族把持,公元前453年,晉國被趙、韓、魏三家瓜分。

齊國的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爲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可是桓公晚年昏庸,重用佞臣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人,後宮和前朝大臣勾結,導致諸公子展開奪位大戰,齊國開始走下坡路。

其實這些國家的核心問題是沒有構建一個有秩序的國家,臣子沒有守好自己的本分,隨意干政。而君王則沒有履行好君主的權利,更沒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做王上的因爲自己的喜好隨意更換太子,做兄弟的因爲爭奪王位自相殘殺甚至弒君,國家由此走向沒落。

孔子周遊列國卻未到秦國,秦國爲之慶幸?還是秦國不幸所在 第2張

儒學並非我們理解中的那套迂腐的陳詞濫調,只能用來誇誇其談,那未免對於儒學思想了解過於膚淺。孔子在魯國參政隨同魯景公到齊國講和,就用儒家學說爲魯國扳回顏面,甚至得到了被侵佔的土地。

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史記.孔子世家》

有人說儒家學說根本不適合春秋戰國時期,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史記.孔子世家》

齊國對於孔子在魯國當大臣,感受到了壓力。因爲齊王感覺到魯國有孔子這樣的賢臣,稱霸時早晚的事情,這樣對齊國的威脅太大了。

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史記.孔子世家》

可見,用儒家文化來管理國家,建立了良好的秩序,可以讓統治者和管理者各負其責,老百姓安居樂業,安分守己,國家自然就穩定強盛起來了。

周朝之所以衰敗被分裂,就是從周幽王開始,他因寵幸褒姒廢黜太子姬宜臼(周平王),立褒姒的兒子伯服太子,周朝由此衰敗,各諸侯國各自爲政,乘機加強自己的勢力,根本上講就是是因爲禮崩樂壞,統治階級由此失去了威信,所以各諸侯起來造反。

孔子周遊列國卻未到秦國,秦國爲之慶幸?還是秦國不幸所在 第3張

二、儒學倡導施於有政,以德治國,並用國家機器爲保障

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儒家的“德”就是僅僅是倫理,這樣的理解未免太過淺薄。孔子陪同魯定公前往齊國時,

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對魯定公說:“我聽說辦理外交必須要有武裝準備,辦理武事也必須有外交配合。從前王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帶齊必要的官員隨從。請求您安排左、右司馬一起去。”

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注重的“德”,不僅僅是倫理意義上的“道德準則”,所謂的“以德服人”也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教育,感化。孔子認爲必要的時候就要有武裝準備,但同時也需要有一定外交政策和手段。

孔子周遊列國卻未到秦國,秦國爲之慶幸?還是秦國不幸所在 第4張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智慧,以及他高明的外交手段,孔子所說的以理服人,說白了就是“先禮後兵,師出有名”,有必要的武裝做爲後盾,防範於未然。

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爲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爲先並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嚐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史記.孔子世家》

所以,齊國很是惶恐,覺得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不得了呀,到時會稱霸諸侯的。所以他們決定贈送美女和駿馬給魯君,以此來迷惑他,讓他喪失鬥志。

事實證明,用儒家學說來管理國家,一樣可以強國稱霸。

孔子周遊列國卻未到秦國,秦國爲之慶幸?還是秦國不幸所在 第5張

三、各諸侯國因各種原因容不下孔子,所以無法治理好國家最後被秦國所滅,秦國因無緣得到儒學教化,僅二世就滅

說到這裏,我想很多人會隔着屏幕怨懟我了,既然孔子這麼厲害,爲何無法被各諸侯國君主重用呢?

孔子最先在魯國做官,並且卓有成效,後來因爲看到魯定公疏於朝政失望地離開了魯國。魯國的季恆子臨終感嘆沒有重用孔子,故魯國沒有興旺,他叮囑繼承人康子務必召孔子回魯國座相國。 可惜康子繼位後後,聽信公之魚的話,只啓用了孔子的學生冉求。

孔子一到衛國,衛靈公就賜俸祿六萬鬥米,好景不長,別有用心的人認爲孔子的存在妨礙了自己的仕途,故在衛靈公面前詆譭孔子,並派人監視孔子的言行,所以孔子離開了衛國

齊景公在魯國曾經和孔子談論過秦國稱霸之事,很是欣賞,所以特地接見了他問政。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史記.孔子世家》

一心想稱霸諸侯的齊景公聽了龍心大悅,決定把尼谿這塊地封給孔子。這時齊景公信任的大臣說話了,“大王,儒學之人善於言辭,憑着口若河懸四處遊說君王,卻名不副實。這樣的人難以擔當大臣之位輔佐王上。何況他們講究的禮儀和繁文縟節,幾代人都學不完,都是華而不實,怎麼能用來管理老百姓呢?”齊景公深以爲然,慢慢冷落了孔子,孔子神色黯然地離開了齊國。

楚國楚昭王聽說了孔子的卓越才能,準備分封給他七百里地,被令子尹西阻止了,他說孔子既有三皇五帝的治國手段,他的弟子衆多且卓有才能,子貢、子路、宰予等各方面的人才,所以分封孔子,對於楚國是大大的不利,楚昭王打消了起用孔子的念頭。

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爲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於城父。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周遊列國卻未到秦國,秦國爲之慶幸?還是秦國不幸所在 第6張

由此可見,各諸侯國君主沒有啓用孔子,大多是因爲大臣嫉妒賢能,排除異己,而君主因爲缺少辨識賢才的能力,所以才錯失良才,最後被秦國一一消滅也是情理之中的。

秦國之所以能夠強盛,離不開各代秦王的奮發圖強,而且我們不難發現,秦國歷代君王基本沒有弒君,也沒有各公子爲爭奪王位的事情發生,可以說他們骨子裏潛移默化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

有次齊景公帶着嬰來到魯國,景公問孔子說:“秦國小而又地處於偏僻,卻能夠稱霸,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孔子說:

“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史記.孔子世家》

說明當時秦國的做法是符合儒家思想,並得到孔子的讚許,預言道:用這種精神來治理國家,他當個霸主是小菜一碟,統治整個天下都可以呀。

如果孔子當初能夠遊學到秦國,秦國必定受到儒學思想系統化影響,那麼秦國統一後不至於偏執於法家思想,在統一中原後休養生息,以德治國,那麼秦國也許不會就在二世就被滅了。

不得不說,漢朝之所以興盛了400多年,和他們推崇儒家學說有着密切關係,儒學思想深刻地影響着漢朝的內政和外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