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屈景昭三大氏族與楚國有何聯繫?與楚國的滅亡又有何關係?

屈景昭三大氏族與楚國有何聯繫?與楚國的滅亡又有何關係?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楚國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秦朝末年,大澤鄉起義之後,天下各地的英雄都開始接連相應,紛紛反秦。楚將項燕之子項梁召集人馬起事,並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爲王。得到了楚國貴族的響應。這時,楚國貴族們說了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八個字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三國著名的史學家韋昭對這八個字的解讀是:“三戶,楚三大姓屈景昭也。”也就是說,這裏的“三戶”並不是指三家人,而是指屈景昭三大氏族

衆所周知,楚王一脈是羋姓熊氏,屈景昭三族同樣出自羋姓,只是在漫長的貴族生涯中,屈景昭三族早已和楚國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屈景昭三族和楚國滅亡的關係。

屈景昭三大氏族與楚國有何聯繫?與楚國的滅亡又有何關係?

1、帝高陽之苗裔兮

在“戰國七雄”中,“楚”的歷史是最悠久的,但它最早並不叫“楚國”,而是叫“楚族”。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

即,楚族的祖先是黃帝的孫子顓頊。屈原在《離騷》的第一句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同樣是在表達他是顓頊的後裔。因顓頊的封地在高陽(河南開封杞縣境內),因此後人稱之爲高陽氏。

商朝末年,楚族的首領鬻熊審時度勢,率領部族投奔周文王,後來幫助武王伐紂,成爲周朝開國功臣。到了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時期,正式封鬻熊的曾孫熊繹於楚地,成爲諸侯國。此時,楚國才正式形成。從楚國的建立,到公元前223年秦國滅楚,楚國前後國祚長達800年。

楚國建立之初,居於丹陽,當時不過是彈丸之地,但楚人勤勞,篳路藍縷開啓了創業之路,到了西周中期,楚國已經是南方的大國。

楚國的第17位君主楚武王(熊通)是一位鋒芒畢露的君主,他在位50年,奉行鐵腕政策,楚國在江漢平原的敵人被他橫掃一空,楚武王的強大,甚至引起了周天子的忌憚,在歷史上,楚武王被稱爲“春秋三小霸”之一。史書記載,楚武王有兩個兒子,長子熊貲繼承王位,也就是後來的楚文王,次子熊瑕被楚武王封於屈邑,從此,熊瑕這一脈,就以邑爲氏,改爲屈氏。這就是楚國屈氏的來歷。

說完屈氏,接下來說一下景、昭兩氏。

楚武王之後,其子楚文王、其孫楚成王都是雄主,楚國在他們在位期間不斷擴張。不過,後來楚成王在“城濮之戰”中敗給了晉國,但楚人堅韌,很快又恢復國力。

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熊旅)是一代狂人,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帶兵北上,大軍如犁庭掃穴,直逼周天子所在都城洛邑城下,向周天子示威,周天子大驚,連忙派使者帶着禮品去“慰勞”楚莊王,希望他退兵。楚莊王狂妄不已,他向周天子詢問九鼎(象徵天子權力)的大小、重量,然後飄然退兵,留下一身冷汗的周天子在風中顫抖。後來楚莊王大敗晉國、威震八方,確立了他“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

楚國稱霸多年,到了楚康王時期,楚國發生內亂,國力大減,直到楚國第26位君主楚平王(熊棄疾)時期,楚國採取休養生息的策略,楚國國力才漸漸恢復,但楚平王重用佞臣,做了一件錯事,那就是誅殺伍奢全家,導致伍奢之子伍子胥逃往吳國,後來伍子胥在吳王闔閭的支持下,帶兵滅楚,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導致楚國差點滅國。

楚平王兒子衆多,他的長子名叫子申(字子西),能力出衆,遺憾是庶出,不能繼承大統,後來伍子胥滅楚,子申率領楚軍擊敗吳軍,迎回弟弟楚昭王,光復楚國。因楚平王諡號景平王,子申這一支就以父親的諡號“景”爲氏,這就是景氏一族的來歷。

楚昭王在庶兄子申的幫助下復國之後,他的庶子子良被封爲坪夜君,子良則以楚昭王的諡號“昭”爲氏,從此誕生昭氏。

也就是說,屈氏一族誕生於春秋早期,而景昭兩氏則誕生於春秋末期。屈氏以“邑”爲氏,而景、昭則以“諡”爲氏。

楚昭王死後,楚惠王、楚威王重新成爲霸主。楚威王死後,他的兒子楚懷王被張儀騙到秦國,客死咸陽,楚國從此迅速衰微。接下來經過楚頃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都未能重振楚國。公元223年,秦王嬴政派王翦統兵60萬伐楚,楚將項燕拼死抵擋了一年多,因楚國人心不齊,內部矛盾尖銳,最終兵敗,項燕被殺,楚國滅亡。

其實,在楚國滅亡的過程中,屈景昭三族並非無動於衷,但在國家利益和家族利益面前,他們選擇顧小家而棄大家,最終導致楚國一敗塗地。因此,楚國的滅亡,屈景昭三族也有一定責任。

屈景昭三大氏族與楚國有何聯繫?與楚國的滅亡又有何關係? 第2張

2、兄弟鬩於牆

楚國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諸侯國,受周王室的影響,幾乎每一代楚王都有分封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因此,楚國誕生的氏族遠不止屈景昭三家。例如,鬥、伍、藍、麻、鍾、苗、左、卓、成等100多個氏族,皆是楚國羋姓後裔。

換句話說,楚王所在的熊氏一族,和上述100多個氏族,都是羋姓子孫,而楚國曆來比較注重門閥貴族,因此,上述這些家族都在楚國得以立足。

以屈氏爲例,楚國出現的名人有屈宜臼、屈原、屈蓋、屈署等名臣。

大浪淘沙,楚國羋姓後裔衆多,除了皇室以外,爲何屈景昭三家最後脫穎而出呢?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西周早期,楚國日漸崛起,當時楚王比較注重鬥、屈、成、蒍四大家族,楚國前31位令尹,除了熊氏的王子和王弟外,幾乎全部由上述四家大族的成員擔任。例如,屈氏的屈建就曾擔任楚國的令尹,而蔿敖(孫叔敖)也曾擔任楚國的令尹。

四大家族同處高位,難免相互鬥爭,公元前605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爲了鞏固權力,滅掉了鬥氏和成氏,從此,楚國開始重用蒍氏和屈氏。但蒍氏日益壯大,楚靈王十分忌憚,公元前543年,楚靈王殺掉了大司馬蒍掩(孫叔敖的侄孫),重創蒍氏一族,從此蒍氏開始沒落。

原先的四大家族,鬥氏、成氏和蒍氏滅亡,屈氏一家獨大,楚王爲了制衡屈氏,重新扶持了新貴薳氏。但薳氏根基不穩,在和屈氏鬥爭的過程中,很快便沒落下來,屈氏雖然歷史悠久,但也元氣大傷。到了春秋末期,景氏和昭氏崛起,屈氏一族已經不能一家獨大。屈景昭三家,在這時開始並稱,成爲楚國實力最大的三大氏族。

楚懷王初年,景氏和昭氏勢大,楚懷王比較倚重屈氏,希望屈氏能夠壓制景、昭二氏。當時,秦、楚、齊三大強國並立,楚、齊兩國聯合伐秦,秦相張儀以“割讓秦國六百里”爲籌碼,換取楚懷王和齊國決裂,楚懷王中計後,發現秦國騙了自己,於是帶領他的親信屈氏一族攻打秦國。在丹陽一戰中,楚國兵敗,屈氏一族損失大半,從此沒有實力單獨挑戰景、昭二族。而屈原,就生活在這個時代。

公元前299年,秦國一口氣攻下楚國八座城池,楚懷王在張儀的誘騙下,打算去武關和秦昭襄王會盟,當時屈原和昭睢極力勸阻,楚懷王不聽,結果被秦國扣留,劫往咸陽,以至於客死咸陽。後來,楚懷王之子楚頃襄王幾乎放棄了屈氏,屈氏本身勢力受損,如今又不受重用,整體上和景昭二族已經不能並駕齊驅。

從古老的屈族,到鬥、成、蒍、薳,再到後來的景、昭二族,楚國曆史上出現過多個貴族勢力,這些貴族們爲了各自家族的利益,不斷勾心鬥角,即使到了楚國後期,屈景昭三族並立,他們還是爭鬥不止。所以,800年楚國江山,看似幅員遼闊,其實是名副其實的“內鬥國”。

屈景昭三大氏族與楚國有何聯繫?與楚國的滅亡又有何關係? 第3張

3、僵化的分封制

楚國的歷史,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大周朝。當時,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秦、晉、楚、齊等國都是周天子的分封國,但周天子把土地都分給了諸侯國,他直屬的土地和人口就很少。所以,真要需要打仗的時候,周天子需要振臂一揮,讓諸侯國出兵出糧,爲天子效力。

同樣,楚國是一個諸侯國,但每一代楚王都會把楚國的土地分一部分給自己的功臣或宗親。當楚國需要打仗的時候,楚王也需要屈景昭等大族出兵出糧,否則以楚王的直屬的兵力,衝鋒陷陣壓根不夠。

所以說,周天子實行的是“一級分封制”,而楚國實行的是“二級分封制”。道理都是一樣的。

在這種體制下,當楚王有利益和貴族一同分享時,貴族們都爭先恐後聽從號令,當楚王遇到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時,各大貴族都會隱藏自己的實力,絕對不出頭。所以,分封制到了最後,成了“僵化”的代名詞。

關於屈景昭三族的關係,可以參考晉國時韓趙魏三家。當時,晉國有六卿,晉文公再強大,晉國的兵馬也是由六卿來控制。原本,六卿的背後有十幾個貴族,後來這些貴族們相互兼併,最後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個,再後來,韓趙魏乾脆宣佈獨立,這就有了“三家分晉”。

相比晉國,楚王是幸運的,因爲屈景昭三族在楚國雖然樹大根深,但他們並沒有“三家分楚”,他們表面上還是聽從楚王的號令,但私底下都有自己的算計。

舉兩個例子,第一,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攻下西周公國的36座城邑,將周赧王(周天子) 和九鼎擄回咸陽。此時,周天子和西周公國已經滅亡,只剩下一個東周公國苟延殘喘,延續周朝宗廟。東周君想要找秦國報仇,於是拉攏六國合縱抗秦。六國中,趙國經長平之戰後自顧不暇,還剩齊國和楚國勉強有實力和秦國一戰。但齊國受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不願意合縱,於是東周君派使者來到楚國,希望楚考烈王能夠帶兵伐秦。

楚考烈王是楚懷王的親孫子,和秦國有世仇,他內心肯定是想伐秦的,但他手裏的兵馬畢竟不多,於是他派春申君黃歇去徵求屈景昭三家的意見,結果,屈景昭三家都不願意出兵去填秦國的“虎口”,楚考烈王無奈,只能拒絕東周君。

後人說楚考烈王是個慫人,其實,手裏沒有槍桿子,他不慫也沒辦法。

此時的楚考烈王,和已經去世的周赧王處境其實非常相似,周赧王是天下共主,卻沒有諸侯願意救駕,楚考烈王是楚國之君,卻沒有楚國貴族願意幫他出力。

第二個例子,就是吳起變法。衆所周知,秦楚爭霸數年,秦國之所以能夠迅速強大起來,全賴商鞅變法。而商鞅變法雖然富國強兵,但打壓了秦國宗室集團。而在秦國變法之前,楚國也曾嘗試過變法,公元前386年,雄心勃勃的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吳起變法中有一條是:

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出自《說苑·指武》)

意思是說,楚國的貴族及其後代,應該公平分配爵位,三代之後,將收回貴族的爵位。對於立有軍功的人員,應該單獨賜予爵位,以提高將士們爲國效力的積極性。

吳起的一系列政策,大大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楚悼王在位時,變法勉強進行,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貴族們發動叛亂,包圍王宮,新楚王迫於壓力,只得討好貴族,廢除變法。

楚國貴族雖然阻止了吳起變法,同時,也讓楚國失去了變強的機會,這裏面,就有屈景昭三族的“功勞”。

屈景昭三大氏族與楚國有何聯繫?與楚國的滅亡又有何關係? 第4張

4、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公元前225年,秦國滅掉了韓國和趙國,舉兵伐楚,楚將項燕一舉打敗了秦將李信和蒙恬,秦王嬴政大怒,派王翦帶領60萬大軍伐楚,項燕率領20萬楚軍在楚國邊境拒敵,雙方對峙一年多,王翦雖然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但在項燕面前卻沒佔到便宜。

當時,秦國國力強大,雖然兵力多、路程遠,但糧草供給源源不斷。楚國國力不及秦國,好在兵力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且大軍都在本國境內,但最後楚國卻先斷糧。項燕無奈,只求速戰速決,最終被王翦鑽了空子。

《資治通鑑》記載:

楚既不得戰,乃引而東。王翦追之,令壯士擊,大破楚師,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楚師遂敗走。

當時,項燕一心求戰,王翦堅守不出,項燕軍中無糧,無奈之下,只能東撤收縮防線,這時王翦突然進攻,憋了一年的秦國將士,像虎狼一樣嗷嗷直叫,餓肚子的楚軍不是秦軍的對手,最終項燕被殺。

項燕是楚國名將,他豈不知道關鍵時刻不能撤軍?後世史學家分析,項燕之所以能夠和王翦對峙一年不分勝負,是因爲楚王和屈景昭三族在背後鼎力支持,他們以爲項燕既然能打敗李信和蒙恬,必然也能打敗王翦。但屈景昭三族在支持項燕一年之後,發現項燕還不能退敵,所以失去了信心。

當然,這時,屈景昭三家也沒有閒着,他們爲了爭奪楚國令尹之位,大打出手,全然不顧項燕在前線的艱難。屈景昭三族爲了家族的利益,可謂機關算盡。儘管楚王一再催促讓他們提供糧草,但他們以各種理由拖延,最終導致項燕兵敗,同時,也導致楚國覆滅。

王翦身爲名將,之所以要和項燕打持久戰,就是因爲他早就看透了楚國的國情。項燕之敗,歸根結底還是楚王被貴族架空,楚國之亡,歸根結底不是楚王太慫,而是屈景昭三族樹大根深。

《漢書•高帝紀》記載:

“九年十一月,徙齊、楚大族屈氏、景氏、昭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

劉邦建立漢朝後,楚國的屈景昭三族被劉邦遷到關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失去母國的貴族,再也不是貴族。

屈景昭三大氏族與楚國有何聯繫?與楚國的滅亡又有何關係? 第5張

5、總結

楚國乃“七雄”中面積最大的諸侯國,楚王稱自己“王之地五千裏,帶甲百萬”,然而,在秦國的虎狼之師面前,楚國卻羸弱不堪。

筆者認爲,楚國之敗,原因有三:

第一,體制僵化,一次次失去變革的機會。

第二,人心不齊,屈景昭各懷鬼胎,爲小家而棄大國。

第三,貴族當道,楚王被徹底架空,不能施行王權。

秦朝滅亡,項燕之子項梁擁護楚懷王之孫熊心爲王,楚國貴族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時候,雖然有氣勢,但遺憾的是,不管是陳勝,還是項羽,這些“楚系”的人馬仍然熱衷於分裂。最終取代秦國的劉邦雖然勉強算是楚人,但劉邦不是“三戶”之人,更不是楚國貴族。

蘇洵在《六國論》中說:

“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若楚國各大貴族能夠“併力向西”,楚國的命運或許不同吧。

筆者認爲,戰國末年的教訓,在兩千多年後仍然適用。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只有各民族同心協力,我們的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只有各民族“併力向西”,我們的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