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靖難之役是如何爆發的?朱允炆和朱棣,誰是更合格的君主?

靖難之役是如何爆發的?朱允炆和朱棣,誰是更合格的君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靖難之役,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基,建立統一政權,國號大明,年號洪武,自此拉開了一個王朝的序幕。

此時的元朝殘餘勢力雖已敗走北方,但實力仍不可小覷,對中原虎視眈眈,隨時有揮兵南下的可能,同時,沿海地區的倭寇隱患也給邊防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下,新生王朝的國防和政治制度是當時朝野最關注的問題。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立皇長子朱標爲太子,其餘兒子冊封爲藩王,分封領地,各自駐守全國。在朱元璋看來,自家的子孫總比外人忠心,尤其是新王朝剛建立,朱家的江山還不夠穩固,此舉可以使朱氏的權力和統治得到進一步集中。

藩王的威脅

朱元璋生性多疑,他只信任自家人,其餘臣子哪怕曾立下赫赫戰功,一旦被他認爲會影響朱家的天下,也會照殺不誤。爲杜絕繼任者懦弱、大權旁落的可能性,朱元璋給予了藩王們極大的權力,藩王有權干涉中央政事,甚至可以舉兵“清君側”。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頒佈《皇明祖訓》,內容是爲鞏固皇權而對朱氏子孫定下的的訓誡,要求後人永遠遵守,“後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論”。在這樣的政策支持下,各藩王擁兵自重,在政治和軍事上都享有較大的話語權。同時這也爲以後朱棣起兵靖難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理由。

靖難之役是如何爆發的?朱允炆和朱棣,誰是更合格的君主?

在中國歷史上,藩王勢力影響中央統治、甚至造成動亂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明朝的藩王制度剛制定,有遠見的人就已嗅到不安的氣息。洪武九年,平遙儒學訓導葉伯巨起草《奉詔陳言疏》,言明瞭當前藩王制度的弊端和可能造成的後果。面對葉伯巨的進諫,朱元璋盛怒,認爲他在挑撥朱家的骨肉親情,下令將葉伯巨關進監牢,他受盡虐待,最終被活活餓死。

明朝初建,朱元璋立朱標爲太子,朱標是嫡長子,自幼跟隨朱元璋到處征戰,父子感情深厚,他性格仁慈寬厚,兄友弟恭,在諸王中威信最高。然而,天不遂人願,朱元璋沒有看到這個自小寄予厚望的長子登基爲帝的那天,朱標年僅三十七歲就英年早逝。太子逝世後,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朱元璋悲痛欲絕,他不僅失去了一個疼愛的兒子,同時也失去了一個優秀的繼承人。

悲痛之餘,年事已高的朱元璋必須選出一個新的繼承人,以安撫天下。在當時,皇四子燕王朱棣的呼聲很高,他驍勇善戰,多次率兵出征攻打元人,在民間和朝野都很有威望。

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沒有選擇正值壯年、實力最盛的四子朱棣,而是決定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性格溫順,若在和平年代可以做個仁德的守成之君,但他非嫡非長,僅僅是死去的太子的庶子,在禮法上並不佔有絕對的優勢。在當時的情形下,朱元璋深知他無法使各藩王和大臣信服,爲此不惜殺掉一批曾跟着他打天下的有功之臣,同時也敲打了自己的兒子們,提前爲孫子的統治鋪好了路。

洪武三十一年,一代梟雄明太祖朱元璋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帶着祖父的期待,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靖難之役是如何爆發的?朱允炆和朱棣,誰是更合格的君主? 第2張

貿然削藩的苦果

朱允炆登基後,沒有治國經驗的他缺乏帝王應有的果敢和自信,他把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三位大儒視作心腹,在臣子的點撥下,年輕的建文帝意識到藩王們的勢力過分膨脹,已經對自己的統治造成了威脅,於是接受了“削藩”的建議。

大計已定,在削藩順序上幾人意見不一。齊泰認爲應先啃硬骨頭,先對付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持反對意見,他認爲燕王素有戰功,顧及到民間輿論,應該先對無足輕重的親王下手。建文帝選擇支持黃子澄的意見,於是他們開始利用或有或無、莫須有的罪名對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行動。周王朱橚是第一個目標,被廢爲庶人;隨後,湘王自戕,代王、齊王、岷王皆被廢爲庶人。一年之內,五個藩王被削,燕王便是下一個目標。

因爲燕王勢力最盛,朝廷不敢貿然進犯,選擇謹慎對待,然而這也給了朱棣集結軍隊的時間。1399年,朱棣殺地方大吏,援引《皇明祖訓》,指認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三人爲奸臣,矇蔽君王,遂以“清君側”爲旗號,發起了靖難之役。

燕王靖難奪侄位

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皆爲書生,不懂用兵和戰事,於是建文帝啓用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但是這又怎麼敵得過長年征戰的燕王鐵騎?朝廷大軍節節退敗,於是朱允炆又用李景隆替換了耿炳文,李景隆出身紈絝,並不善於用兵,幾次交戰皆慘敗。

靖難之役是如何爆發的?朱允炆和朱棣,誰是更合格的君主? 第3張

三年過去,燕王軍隊愈戰愈勇,民間威望也日漸升高,朝廷的失敗已是大勢所趨。1402年,朱棣率兵攻入應天,李景隆大開城門投降。

燕王進京後,宮中莫名起火,建文帝自此下落不明。有說法是朱允炆被燒死在宮中,有說法是他假死後出家爲僧,還有說法是他逃至東南亞一帶,後來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他的蹤跡。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撲朔迷離、衆說紛紜,已不可查,堪稱明史一大懸案。

朱棣即位後稱明成祖,年號永樂。持續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永樂年間,朱棣遷都北平,他勤政愛民,在政治上建立了內閣制度的雛形;經濟上疏通大運河、發展農業;軍事上多次親自帶兵北征;鄭和下西洋彰顯了大明國力,各國紛紛進貢、派遣使者。朱棣在位期間,國力增強,百姓安居樂業,後世稱這一時期爲永樂盛世,稱讚該時期“遠邁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