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比朱允炆更適合做皇帝,朱元璋爲什麼要立朱允炆爲皇嗣?

朱棣比朱允炆更適合做皇帝,朱元璋爲什麼要立朱允炆爲皇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朱元璋爲什麼要立朱允炆爲皇嗣?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二月五日,朱允炆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出生。他是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即皇帝位,年號“建文”,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於“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斯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聽從黃彥清之議,爲其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朱棣繼統以後,追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後世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

懿文太子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朱標原配常氏死了以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朱元璋視朱允炆爲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乃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朱元璋爲王朝定下傳統,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爲太子,因爲朱標是他的長子。朱元璋是爲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他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

朱標在許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親:他性情溫和而有教養,但不很勇武。明太祖雖然對他的第四子朱棣的軍事纔能有很深的印象,但爲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標看作最恰當的繼任人選。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標在盛年三十七歲病死,諡號懿文太子。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了,應立嫡長孫;但是,朱標大兒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長子次孫朱允炆,十分孝順,自己十分喜愛,由是,立其爲皇太孫。

朱棣比朱允炆更適合做皇帝,朱元璋爲什麼要立朱允炆爲皇嗣?

朱元璋死前,密命駙馬梅殷(寧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後,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六月三十日在南京即位,時年二十一歲。

第二年,改元爲建文元年,並尊封他的母親二皇妃呂氏(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死)爲皇太后。關於朱允炆的個性,以及他在位時的國內發展情況,現已無可信材料。因爲,朱允炆時期的檔案文獻和起居注全遭毀滅,而私家記述又概遭禁止。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父親的溫和與好思考的脾性。他很靦腆,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

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以及儒家教育,使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治言論和行事方法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措施,而這些變革措施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引爲心腹,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幾位老者,對朱允炆關於君之爲君的概念,起了強有力的作用。黃子澄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他舉進士第一名。在明太祖時代,他擔任過很多官職,現在,被朱允炆任命爲翰林學士,並參與國家政事。齊泰也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是一位對經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於禮和兵法。他在朱元璋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爲兵部尚書,參與國政。方孝孺早在四十來歲的時候就已經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未中過舉,在他很晚的歲月,纔開始進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後,被召爲翰林侍講。

這三位儒家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着皇帝。黃子澄和齊泰變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教育他。他們負責研究一些新政策並付諸實施,目的在改組帝國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威。方孝孺是《周禮》專家,他發覺,他所見到的是個人專制統治的缺點,因此,他建議皇帝應該根據古代經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所以,這三個人都是勇敢正直,滿懷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與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燕王朱棣的生母也許是明太祖的一位嬪妃,據說,她或許是蒙古人,或許是朝鮮人。他並不是像他自己後來所說的那樣,是馬皇后所生;他的這種說法,是想在他從他侄子手中奪取了帝位以後,按照嫡長子繼承原則,使他的即位合法化。

朱棣長得堅強有力,同時也精通武藝,據說在學習儒家經典和文學方面也是相當出色的。他的文學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爲這種成就,符合一個儒家君主的公開的形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被封爲燕王,封地北平(今北京),讓他坐鎮北方邊境,以保證國內的安全和抵禦蒙古人的入侵。

這一年,燕王只有十歲。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四月,二十歲的朱棣去北平就國。到了這時,他在宮廷已經接受了優秀學者和佛教和尚們的最好的通才教育。他在明王朝頭等將領們的輔導之下也已經開始表現出軍事領導才能;特別是徐達對他的教導更有效,因爲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娶了徐達的長女。

在往後的數十年中,燕王守衛他的藩封時,他經常指揮對蒙古人的戰鬥,在老將們的輔弼之下很會打仗。他的功績贏得了他父親的好評,但也使他越來越變得心志不凡、目中無人和鬧獨立性了。特別是當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冊封他長兄的兒子朱允炆爲皇嗣,而不是指派他爲皇嗣的時候,燕王顯然異常失望。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幾個月中,皇帝開始考慮怎樣增強自己的權力,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力,並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激烈的行動。

周王朱橚是第一個倒臺的,接着,另外四個王子也垮了下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一年之內,在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之後,燕王便成了下一個目標。朝廷承認他是最棘手的敵人,因此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集結部隊和作準備的時間。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