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朝與強漢盛唐相比,富而不強的原因是什麼?

宋朝與強漢盛唐相比,富而不強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與強漢盛唐相比,富而不強的原因是什麼?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強漢盛唐,這兩個朝代是古代中原王朝文治武功的巔峯,時至今日,仍讓無數華夏兒女爲之驕傲。但其後的宋朝則頗具爭議,一方面,它的技術、文化等成就讓任何朝代難以望其項背;但在國防及軍事上,則處於持續數百年的被動挨打之中,完全顛覆了“富→強”的思維概念。

宋朝與強漢盛唐相比,富而不強的原因是什麼?

因此,如今有這麼一種觀點:宋朝之所以不如漢、唐,不是輸在經濟方面,甚至也不是軍事方面,而是輸在精神上。

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時代不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兩宋時期的經濟當然是領先漢唐。但由於敵我形勢,以及軍事制度上的矯枉過正,宋朝對外體現出的氣勢完全沒了漢唐之風,給人一種精神缺失的印象。

單論經濟,兩宋超過了漢唐,但綜合國力並不佔優

社會的發展,最基本的推動力是生產力的進步。由於時代的原因,兩宋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遠遠超過了漢唐。以最直觀的人口對比爲例,兩漢頂峯時期的人口約6000多萬,其中在漢武帝即位之初約4000多萬。唐朝時的人口頂峯是在唐玄宗時期,約900萬戶,具體人口,有說6000萬的,也有說8000萬的;而在對外強勢的貞觀年間,由於隋末戰亂的影響,人口僅400多萬戶。

而兩宋在這方面就強勢的多了,雖然土地面積落後於漢唐,但北宋人口頂峯曾高達1.2億,偏安一隅的南宋也有8000多萬。究其原因,是兩宋的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占城稻的推廣,極大緩解了千百年來的糧食問題。同時,活字印刷術、紙幣的出現,也標誌着宋朝時期的科技、文化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峯。

但國力的指標不能僅是經濟和科技。漢唐兩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綜合國力的兩個頂峯時期;“漢人”、“唐人街”,這兩個朝代成爲了中國人的標誌與象徵。這反映出,軍事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與“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相比,兩宋在軍事上一直處於被動的局面,遠遠稱不上強國。

因此,由於技術及經濟的進步,兩宋的軍事硬件自然是領先於漢唐的;但由於制度的原因,導致了宋朝的精、氣、神遠遠無法與漢唐相提並論。

相似的王朝建立初期形勢,不同的發展走向

漢、唐、宋初期,周邊的安全形勢都不容樂觀。

宋朝與強漢盛唐相比,富而不強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西漢初年,趁着中原連年戰亂,北方的匈奴強勢崛起,巔峯時期號稱“控弦四十萬”,劉邦被包圍在白登,則成了漢王朝的奇恥大辱。

唐初,周邊形勢則更危險:北方的突厥人無比強大,李淵父子起兵之初甚至不得不與其結盟;公元626年,突厥大軍一度兵臨長安城外圍。此外,西邊吐蕃王朝強勢崛起、鮮卑政權吐谷渾也一度主動挑釁。

北宋初年,最大的外敵無疑是契丹人。與漢唐時期不同,此時的契丹由於佔據了燕雲十六州,已不是個單純的遊牧民族。

因此,北宋與漢唐一樣,成立之初即伴隨着外患,而且其敵人還非同一般。但在接下來的走向方面,漢唐高度相似,宋朝卻獨一無二。

西漢初年,經過幾十年的和親與休養生息,漢武帝開始,漢王朝開始了與匈奴持續上百年的戰爭,並且在漢宣帝時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其後東漢竇憲封燕然山,更是掐滅了匈奴死灰復燃的苗頭。在打壓匈奴的過程中,中原王朝首次開拓了河西走廊與西域,爲後世奠定了疆域雛形。

唐朝李世民則更加生猛,經過貞觀初年短暫的恢復,就趁着突厥內亂,一舉突襲大漠,將突厥人連根拔起。同時往西設立安西都護府,往東北打壓契丹、靺鞨並討伐潛在的威脅高句麗,直至安史之亂,唐王朝一直致力於對外開拓,勢力一度到達中亞。

而宋朝初年則是另一幅景象。在首度北征不利後,宋王朝通過澶淵之盟與契丹達成了暫時的和平,開始休養生息。這依稀有西漢初年的影子。

但開頭相似,結局卻差得遠。宋朝不僅一直無法解決契丹威脅,在西邊拿新崛起的西夏也毫無辦法,其後在女真人、蒙古人興起後,兩宋更是接連遭受奇恥大辱。

造成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兩宋的相關政策與漢唐不同。

宋朝與強漢盛唐相比,富而不強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宋朝矯枉過正的政策:重文輕武、重內輕外

漢隨秦制,對於秦朝商鞅變法建立起來的軍功爵制度,漢朝繼承得更爲徹底,以戰功不僅可以在部隊中升遷,也可以獲得治理國家的官吏職位。大將軍一職,是軍隊最高職務,也是無上的軍人榮耀。整個兩漢時期,中央王朝一直對外保持着強大的武力;即使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主要是因爲土地兼併、政治腐敗造成,軍事上仍然對外持續碾壓。

唐朝則更加尚武,從李世民的貞觀年間直至安史之亂前,只要內政沒有大問題,歷代帝王一直孜孜不倦的對外用兵,使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間大爲拓寬。

而到了宋朝,爲了避免中晚唐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暴力奪權局面重演,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採取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徹底消滅了中原王朝的尚武基因:

打壓軍人待遇和地位,整個中國封建歷史上,只有兩宋時軍人成了不被人待見的職業;

與之相反,從文則可以名利雙收。不僅如此,即使軍隊出征,也要受文人的掣肘。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兩宋軍隊戰鬥力堪憂。

重內輕外,兩宋的統治中心附近常年維持着龐大規模的中央禁軍;邊鎮軍力則維持在極低的水平,缺少知敵知彼的精銳對外軍事力量。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政策的引導下,宋朝時期絕大部分社會精英棄武從文,這也是兩宋經濟、文化、技術笑傲整個封建社會時期的原因。

宋朝與強漢盛唐相比,富而不強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也正是如此,兩宋時的政權極其穩定,雖然爆發了數百次農民起義,但趙家王朝一直牢牢掌控者統治權。但過於重視對內掌控,代價就是失去了對外的進取精神與尚武之風。

可以說,宋朝時是中原王朝與周邊遊牧民族對抗的分水嶺

宋朝之前,中原王朝一直對外持續保持着強大壓力,將威脅扼殺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宋朝開始,中原首次失去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掌控,並且首次被少數民族奪取了全部政權。

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只是一部分客觀原因,但最關鍵的還是由於統治者過於強調統治權,沒有危機意識與領取精神;安於現狀,扼殺了漢民族的尚武之風。結果卻極其諷刺:內部的朝代更迭是被消滅了,對外面的新興力量卻毫無掌控權,最終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