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六國合縱爲何極少達到目的,讓秦國傷筋動骨的資格都沒有?

六國合縱爲何極少達到目的,讓秦國傷筋動骨的資格都沒有?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七雄之間無聲的外交廝殺,連橫與合縱,連橫成功的次數遠在合縱之上,目的也常常能夠達到;而六國之合縱,卻是極少能達到目的,連讓秦國傷筋動骨的資格都沒有,最成功的一次不過是將秦國堵在函谷關內十五年,不敢輕舉妄動。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六國合縱抗秦聯盟大約實行過八次,但均沒有六國一致出兵過,最多是大家一起喊出攻秦的口號,氣勢上唬人,行爲上縮着。我們熟悉的長平之戰結束後,緊接着邯鄲之戰再度發生,趙、魏、楚三國聯軍與秦軍在邯鄲進行城池攻守作戰。此戰尾聲,秦軍敗勢已顯,韓國因此參戰痛打落水狗,秦軍付出了近二十萬士卒傷亡的慘痛代價,不僅讓其長平之戰的戰果吐出,還讓過去攻佔的許多城池被韓趙魏楚四國奪回。

六國合縱爲何極少達到目的,讓秦國傷筋動骨的資格都沒有?

秦統一六國的歷史進程被退後,邯鄲之戰結束後,秦國接連經歷的兩次大戰唯一的收穫只有打殘趙國,山東六國再無能與秦國單獨掰手腕的軍事強國。除開這些有實際行動的合縱抗秦行動外,還有一些沒有組織唯有倡議的合縱行動,這可多了去。無論是從總體過程,還是最後結果,合縱攻秦都是失敗透頂的。從合縱歷史看,我們可以看出合縱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每一項都阻止了聯盟攻秦的成功。

例如各國之間的不講信義,不真誠,合作多是兩面三刀,沒有團結一致的行動;合縱聯盟諸國自身實力的不行,合縱最積極的韓、趙、魏三小國軍力實在不行;齊國、楚國和燕國都或多或少存在僥倖心理,認爲秦國起碼需要數百年時間才能威脅到自己;還有六國君臣沒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危機迫切感,只想着苟且偷安,走一步看一步,不願意付出很大的代價去遏制秦國的發展。等等,諸如此類,都讓合縱聯盟的真正形成提高一個難度檔次。

而在合縱運動中起着主導作用的縱橫家們,不是政治家,不是學者,不是軍事家,而是政客,奔波諸國謀利的政客。很多人以爲政治家和政客是一樣的,其實不然。政治家是有一定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才幹、握有國家權力對國家社會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領導人物,或者是是政府官僚。政客呢,其實就是以政治活動爲職業,出於爲自己謀利益和爲自己所在利益集團進行的政治投機,玩弄權術的人物。再簡單明瞭地說就是,政治家是對國家發展具有實際幫助的重要人物,政客則是隻顧自己利益,並不會想那麼多,並不能帶動國家真正強大起來。

六國合縱爲何極少達到目的,讓秦國傷筋動骨的資格都沒有? 第2張

戰國縱橫家亦是如此的政客,能言善辯、權謀高超和善於辭令手腕等,他們奔波於各國朝堂之上,靠着複雜激烈的吞併戰爭,進行政治和外交活動,他們從中取得自己想要的榮華富貴。他們的成功者,張儀、公孫衍、蘇秦、蘇代等,他們的主張是爲各諸侯國不同的生存需要、戰爭需要、政治需要和外交需要等服務的。他們雖然在風雲際會之時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作用時間十分短暫,從來沒有讓國家真正發展起來,最好也不過是爲國家發展創造有利的空間。

他們的缺陷有很多,例如過於重視外在的幫助,過分誇大計謀的作用,忽視自身國家的強大等,他們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想過去通過改革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渠道來實現保存自己,甚至擴張領土,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只求一時一地的功效。商鞅變法爲何禁止那些只憑口舌之利獲得功名利祿的縱橫家來秦國朝廷?其中有一目的就在此,防止他們動搖秦國的國策和法治。所以,合縱不過是一些計謀,有些連策略都算不上,自身不強大,天天想着他國幫助,怎麼能成功。

六國合縱爲何極少達到目的,讓秦國傷筋動骨的資格都沒有? 第3張

有句話叫做:打鐵還需自身硬。國家弱小,被大國欺凌或吞併,不是肯定的事嗎,計謀不過是延緩這個時間,最終還是會到來的。戰國縱橫家,個個都是雄辯高手,秦國嫁女於燕國,燕國接受,這不是變相結盟嗎?這不是違背了合縱抗秦運動嗎?齊國出兵討伐燕國,奪取十城,蘇秦竟然能說服齊王把這十城還回去,理由竟然是擔心與強大的秦國成爲仇敵。問題是你們合縱抗秦不就是與秦國成爲仇敵了嗎?攻打是秦國姻親國的燕國,就是不死不休了?齊國就要完蛋了?

不得不說,這些縱橫家口才是真的了得,能把公道正義之事說成邪惡至極。和他們交流,若無強大的堅持自己的意志力,被他們說服很正常,他們嘴中是沒有什麼真正的對錯的。古語有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蘇秦等縱橫家,既不滿足現狀進行抗爭,又擔心這擔心那。六國合縱,這麼好的機會一同出兵討伐過秦國嗎?沒有。所以說,蘇秦等人就是秀才,無大魄力進行實質性的合縱,做不成大事,對於國家的強大,他們的幫助甚至不如一個普通百姓。

國家強大,還是需要政治家,例如商鞅和范雎這種,縱橫家這種計謀政客,還是算了,如曇花一現,迅速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