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朝人口大約有兩億左右,清朝又是如何征服整個明朝疆域?

明朝人口大約有兩億左右,清朝又是如何征服整個明朝疆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真鐵騎在多爾袞的帶領下闖入山海關佔領北京的時候,幾乎全體滿洲人依然不太相信他們能夠真正征服整個明朝,多爾袞不管別人怎麼說,嚴格按照皇太極的遺志立即從瀋陽遷都北京,其實他心中也沒什麼底,他說: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人口大約兩億左右,女真部落經幾十年兼併整合以後也不過幾十萬的人口,這其中還包含了不少蒙古人和關外漢人,明清鬆錦之戰,清軍投入了幾乎全部的男 丁出戰也不過湊了十萬餘的部隊而已。區區兩年之後,要滿清拿出軍隊去征服整個明朝疆域,不說打仗,就算把每個城市佔領下來都分不出人手。如此看來清滅明就是一個玩笑。

滿族的祖先們創造了神話,他們只用了大約六十年的時間,便以一個僅幾十萬人的連自己的文字都剛剛發明的小部落,征服當時人口是自己兩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的王朝,並由此又統治了近三百年。這是種怎樣的悲哀呵。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大明被滿清征服了?

明朝人口大約有兩億左右,清朝又是如何征服整個明朝疆域?

原因一,小冰河時期讓大明元氣大傷

小冰河期指的是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但是比主要的毀滅大量動植物生命的冰期還是要暖和。歷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導致了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小冰河期始於13世紀,在17世紀達到巔峯,並最終在大約200年前減緩了活動趨勢。爲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氣候趨向嚴寒,牲畜的食品供給短缺。

原因二,腐敗使得大明玩兒完

明朝當時遇到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採取了很多錯誤的手段,導致明朝加速滅亡。先是減少官員俸祿,這一招不僅沒起到縮減開支的效果,還助長了官員的貪污腐化的風氣。之後又實行軍戶世襲制度,利用大規模軍事屯田,減輕國家對軍隊財政支出。這種自給自足的方式減輕了財政負擔,卻使得軍隊長期缺乏訓練,導致武備鬆弛,戰鬥力下降。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明末農民起義,明末實際人口已經過億,陝西、河南、山東等北方各省由於人口太多,已經超出當地土地的供養能力,而兩湖產出的糧 食倒是可以供應北方,在和平時期問題還顯現不出來,當北方遇到天災糧食減產的時候,南方的糧食供應立刻吃緊,加上落後的道路交通更是使問題雪上加霜,當北 方農民爲了吃不上飯起來造反的時候,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對國家基層組織破壞極大,大批官員被殺,這一情況反過來更加重和社會的混亂。

當時明王朝的主要精力、人力、財力全部集中在遼東,起義爆發的時候沒有及時的做出正確的部署,等到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爲時已晚。但是一個王朝的力量還不 是一夥農民能抗拒的,李自成反覆失敗。但是前面我已經說了,主要問題沒有解決,李自成雖然失敗了,但是北方流民沒飯吃的問題還是得不到根本的解決,所以李 自成才能屢敗屢戰。

李自成最後發展成氣候也是北方知識分子看到明王朝大勢已去,轉投李自成,給李 自成帶去了發展總戰略,李自成才能得到北京,進北京後士人集團對李自成的態度也能證明這一點。至於滿清只不過是一個跳樑小醜,在中原王朝處於內亂的時候渾 水摸魚,結果運氣好到爆棚,北方被李自成折騰的不成樣子,南方由於長年供養北方,牢騷滿腹。

加上士人集團對李自成在北京搞清算失去信 心。種種原因加到一起造就了後來的清王朝。中原民族失去統治地位的主要原因還是李自成的責任,吳三桂在兩面夾擊下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投降滿清,落到李 自成手裏根本沒有活路,吳三桂一家都是李自成殺的,投降李自成根本沒有好下場。所以丟失山海關的最大責任人是李自成。

在滿清進入中原後其實還有兩個機會可以光復漢家江山,一個就是滿清頒佈剃頭令,可惜南明沒有抓住機會,各路軍閥爭權奪利。一個是吳三桂造反,可惜老天對 滿清太好了,在關鍵的時期讓吳三桂病死,吳氏集團分崩離析,漢族也失去了最後一個光復中原的機會。至於後來的清朝滅亡那就是真正地順應歷史潮流了。

所以,明朝亡於糧食,清朝幸於天時,吳三桂倒黴在年齡太大,李自成成功在於滿清。明朝8成的國力都在遼東,這就是李自成成功的主要原因,後來崇禎認識到這一點後,調遼東軍隊入關平叛,但是李自成已經尾大不掉,遼東精銳的遼東鐵騎只是暫緩了明朝的滅亡時間而已。說起來,明朝滅亡,還真的是與明朝發生的“兩件小事”有密切關係。

其一,“誤殺”女真人塔克世和他父親。公元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遼東總兵李成樑率兵攻打建州女真部的古勒城。明軍遭到激烈抵抗,久攻不下,於是女 真人塔克世和父親兩人冒險進城勸降。沒想到勸降未成,此時突然城破,明軍衝進去不分青紅皁白,竟把塔克世父子也殺了。父子倆本來是爲明朝做事,不料遭此慘 禍,明朝解釋這是“誤殺”,給塔克世的兒子賠了30匹馬了事。誤殺了兩個邊塞草民,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根本不值一提,誰也沒把它放在心上。

其二,爲節省財政支出而裁撤驛卒。公元1628年崇禎皇帝即位時,明朝已經風雨飄搖。顯然崇禎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國內是民變四起,國外又強敵虎視。在 內憂外患,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朝廷陷入了財政危機的情況下,崇禎便下令在全國整頓驛站,裁撤驛卒,以節省財政支出。驛站的主要職能是傳遞公文,併爲過境 的官員提供服務,驛卒就是這個機構中最底層人員,幹活辛苦收入極低。旨意下達不久,裁員進展順利,也收到預期效果,據說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爲朝廷節省白銀 68萬兩。

就這樣,兩件看起來似乎都不起眼的小事,結果卻引發了明朝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我們先說第一件事的影響。雖然明朝因“誤殺”給塔克世,給他的兒子做了賠償,但塔克世的兒子努爾哈赤始終沒有放下心中仇恨。史書記載,努爾哈赤以十三副 遺甲含恨起兵,從“含恨”二字不難看出,他之所以造反,就是與大明王朝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但他初始階段不敢與明朝公然爲敵,只能暗中積蓄力量,苦心經 營。幾十年後,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雄踞關外,對明朝形成威脅。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繼位,改國號爲大清。

明朝人口大約有兩億左右,清朝又是如何征服整個明朝疆域? 第2張

而第二件小事的影響愈發富有傳奇色彩。本來,崇禎皇帝下令裁撤驛卒,是爲了精減機構,精簡人員,搞好節流開源,應屬明智之舉,但是朝廷只管裁減,卻不負 責安置,由此落下了禍根。試想,與皇帝的江山相比,百姓的死活顯然是小事一樁,但這對銀川驛站的驛卒們來說,卻是天大的事。

當時西北連 年大旱,餓殍遍野,樹皮都吃光了,人吃人的慘劇都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了生活來源,就意味着要麼等死,要麼揭竿而起。當選擇只有兩條:餓死是死, 造反也是死,既然兩條都是死路,與其做餓死鬼不如做飽死鬼,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能封妻廕子,留名千古。

在這批下崗的驛卒當中,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年輕人。李自成是陝西米脂縣人,世代貧農,小時候給地主家放過羊,長大後在銀川驛站謀了個驛卒的差事,好歹能 混口飯吃,沒想到崇禎“新官上任三把火”,一紙令下,就斷了他的生路。康熙《米脂縣誌》記載:“明末李自成,銀川驛之馬伕耳。因裁驛站,饑荒,無所得食, 奮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李自成走投無路,被迫走上了造反道路。

1644年春天,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紫禁城,順便搶了崇禎的皇帝寶座。當年的銀川驛卒以彼之道還彼之身,崇禎終於也嚐到了“下崗”的滋味,不得已只能在絕望中上吊自殺。崇禎恐怕做夢都想不到,當年裁掉一個小小的驛卒,竟爲自己培養出一位掘墓人。

同樣令明朝皇帝想不到的是,清軍在被“誤殺”女真人塔克世後人的率領下,野心勃勃逐鹿中原,不料被明朝精銳擋在山海關外,無法前進半步。恰在此時,李自 成完成了對明朝的最後一擊,天賜良機,清軍趁機揮師入關。於是,1644年的北京城,就像一個熱鬧非凡的大戲臺,你方唱罷我登場。李自成搶了崇禎的位置, 可惜只當了42天的皇帝,又被清軍趕走,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紫禁城再次易主,大清順治皇帝登極,他就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兩件小事,猶如“兩隻蝴蝶”,輕輕扇動了幾下翅膀,微風吹到1644年,終於引發了一場龍捲風,大明帝國隨風飄散。通過上述兩件小事引發的大變化,我們應當汲取些什麼教訓呢?我想至少可以有兩個方面具有啓示:

一是公元1944年,郭沫若在他的那篇著名雄文《甲申三百年祭》,重申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貪賄必然亡國的道理;同時也勸諭新興的工農政黨,切莫驕傲自滿,以免重蹈李自成“其興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劇。

二是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無疑是至理名言,是需要我們時刻必須牢記的真理。因爲說不定,哪一天你就因過去曾經做過的某件小事而被徹 底改變一生的結局。前不久,有家媒體報道了一位見義不爲的“圍觀”者袖手旁觀,後來才發現受傷之人竟是自己親人,卻由於耽誤寶貴搶救時間撒手人寰而痛不欲 生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