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元朝當初的疆域那麼大 明朝爲何沒有完整的繼承下來

元朝當初的疆域那麼大 明朝爲何沒有完整的繼承下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代當初打下的疆域那麼打,明代推翻元代之後,元代的疆域明代爲何沒有完整的繼承下來?,明代和元代版圖差距爲何那麼大?明代疆域爲什麼越來越少?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前言:

如果要問在中國歷史上佔地面積最大的朝代是哪一個,答案肯定是元代,這是毋庸置疑的。整個元代的面積分布,東到朝鮮一帶,南到緬甸一帶,西到哈密一到,北到貝加爾湖一帶,整個國家的面積加起來超過了1400萬平方公里。那麼爲什麼中國到後來沒有能夠把元代的面積版圖全部繼承下來呢?想要了解這個原因,我們就只能從明代的歷史上去尋找答案了。在明代建立之後,對於那些原本是屬於元代管轄的吐蕃各部、緬甸土司、徵東元帥府、關西七衛等地區完全不重視,只是滿足於簡單的名義上的冊封,最終就導致14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版圖,直接縮減到只剩下400萬平方公里。

元朝當初的疆域那麼大 明朝爲何沒有完整的繼承下來

喪失蒙古各部,減少了400萬平方公里

明代在建立之後,元代在北方還有一些殘餘勢力,這些殘餘勢力大致分爲三個部分。元順帝的主力部隊大部分都集結在大漠地區,而東部是納哈出,其西北是擴廓帖木兒。那時的蒙古還沒有放棄皇帝稱號,因此遭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猛烈進攻。在剛開始發動的幾場戰役之中,明代的大軍都取得了勝利,從而使得漠南河套地區都落到了明代的統治之中。1372年,徐達、馮勝、李文忠幾人在朱元璋的派遣下,各自率領五萬騎兵,兵分三路開始向北元發起進攻。此次出征就不像前幾次那麼順利了,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朱元璋一方兵力嚴重受損。因此,朱元璋認爲蒙古一時半會是很難攻克下來的,於是就主動放棄了再繼續動用兵力去攻打蒙古,接着又下令讓大軍延長城沿線駐紮,並且還不斷地修建城牆,變進攻爲防禦。也正是因爲朱元璋在這個時候選擇這個策略來應對蒙古,才使得蒙古一直沒有被攻下,明代前後和蒙古總共征戰了200多年的時間。後面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間,蒙古越來越強大,基本上長城以北的一些地區都被蒙古佔領了,也是從這個時候,長城就變成了蒙古和明代的一個分界線。

大興安嶺的兩側,就是蒙古高原的東部地區。在這段區域內分佈着三個蒙古部落,它們分別是烏齊葉特、兀良哈部還有一個翁牛特。元代末年時期,納哈出帶領着20萬蒙古大軍駐紮在這個地方,也是北元殘留下來的三大勢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納哈出,納哈出各部被打的實在不行了,於是紛紛選擇投降。第二年,藍玉還開始出兵去北伐,前去征討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一直到捕魚兒海(今呼倫貝爾貝爾湖)。1389年,明代在這個地方冊封了三大王公,其中包括朵顏、福餘和泰寧三衛,歷史上把他們稱之爲“兀良哈三衛”,也有人把他們稱爲“朵顏三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兀良哈三部在第二年的時候就背叛了明代。從此之後,兀良哈就一直被明代和蒙古夾在中間,總是在這兩大勢力之間來回周旋,搖擺不定。最終兀良哈看着瓦剌、韃靼日漸強盛起來後,就徹底地選擇投靠向了蒙古。

在嘉峪關以西的各個地區,分佈着察合臺王系的蒙古王公貴族,總共加起來有7個。朱元璋在攻打擴廓帖木兒取得勝利之後,就開始派遣使者來招撫安扎在這裏的蒙古王公貴族們,最終把這幾個7個蒙古王公貴族冊封了7個衛,他們分別是安定、曲先、阿端和罕東、哈密、以及沙州和赤斤蒙古,在歷史上,他們被稱爲“關西七衛”。但是明代並沒有派任何的一官一職來管理他們,也沒有在這個地方駐紮任何的大軍。明代還想盡一切辦法來挑撥他們之間的關係,讓他們彼此之間開始猜忌、產生矛盾,最後再開始彼此互相殘殺,朱元璋壓根就沒有把他們當作是自己人來看待。因此,關西七部們在內心深處也沒有完全服從於明代,明代對他們下的什麼號令這些他們也從來沒聽過,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殘害那些明代派來的使者。最後等到瓦剌強盛之後,關西七部就紛紛投降到了瓦剌的麾下。後面瓦剌也開始慢慢地走向衰落之後,吐魯番也憑藉着自己的實力開始日漸強盛起來,不斷地向哈密等部發起了多次進攻,而這期間,明代就只派遣過一次大軍前來協助他們。最終等到了1513年,哈密就被吐魯蕃給打敗了。明代的勢力範圍就再進一步地縮短了,這次就直接退縮到了嘉峪關以內的區域。

元朝當初的疆域那麼大 明朝爲何沒有完整的繼承下來 第2張

喪失吐蕃,又減少了250萬平方公里

1239年,蒙古軍在窩端的率領下正式進入到了吐蕃地區,於是原本就處於四分五裂狀態下的吐蕃勢力就開始土崩瓦解了,他們都無路可走,最終紛紛都選擇了投降蒙古。1247年,薩迦.班智作爲吐蕃的宗教首領簽訂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在該協議中明確規定了,吐蕃從此之後就隸屬於蒙古汗國了。到了1271年,忽必烈就正式地向外宣佈他將要繼承爲中國皇帝,隨即就建立起了元代。而元代的宣政院就要負責管轄吐蕃等地區,並且同時還在西藏地區清查所有的民戶、接着又設置了驛站、開始徵收當地的賦稅、也派了大軍駐紮在此地、還任命了一些官員,曆法和刑法也得到了一統。元代還在西藏地區設立了烏思藏宣慰司,在它的下面還設置了十三個萬戶府,還有若干個千戶所。就以上的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就正式地標誌着西藏在歷史上真正地第一次完整地納入了中國的管轄之內,成爲了中國的領地。

朱元璋建立明代後,就一直不斷地派遣使者去到吐蕃地區對他們進行勸說,讓他們投降到自己麾下,也希望可以繼承當初元代在吐蕃地區的管轄權。最開始的時候確實還是有一點效果的,攝帝師喃加巴藏卜作爲烏斯藏宗教的首領在洪武六年的時候來到了南京。明代並將其冊封爲“熾盛佛寶國師”。到了1372年,帕木竹巴僧章陽沙加監藏又被朱元璋冊封爲了“灌頂國師”。因爲這些宗教首領全部都在明代得到了冊封,又得到了很多的好處,於是當他們幾人回到吐蕃之後,就開始有更多的“高僧”想像他們一樣得到那些好處,就紛紛開始不遠萬里地來到明代,請求明代給他們冊封一個名號。到了永樂時期,明代就將這些高僧冊封爲了八大法王,這八大法王分別是大乘法王、大寶法王、大慈法王、贊善王、闡化王、聞教王、護教王和輔教王。

其實實際上,明代此次冊封的都是一些道行比較高的高僧,他們也就是所謂的“僧官”,那時候的明代還沒有達到世俗的層面。而明代一直都不太瞭解吐蕃地區的政治格局,也從來沒有派過一兵一卒又或者是一官一職前去西藏管理當地的政治。那時候吐蕃地區的馬比較健碩,明代爲了能夠獲得吐蕃地區的馬,就下令允許明代內部的人可以和吐蕃地區的人進行“茶馬貿易”,這樣一來雙方都可以受益,後來爲了能夠讓茶馬貿易能夠進行得更加地順利,明代還在川西地區修建了驛站。但是明代和吐蕃兩者之間除了平時有一些茶馬貿易之外,剩餘其它的一些民間經濟交流基本上都是被明令限制和禁止的,這個政策和明代對外關西七部、女真族地區還有兀良哈三部的政策基本都是一樣的。因而,對於吐蕃來說,它也從來沒有在明代這裏得到過歸屬感。換一種說法,那就是可以說吐蕃就從來沒有被納入到明代的版圖之內。隨着時間的流逝,到了明代後期,在吐蕃,蒙古人就建立了和碩特汗國,他們的大汗和宗教首領基本都直接無視了明代的存在,最後都紛紛開始選擇向遠在東北的皇太極稱臣。

元朝當初的疆域那麼大 明朝爲何沒有完整的繼承下來 第3張

喪失了黑龍江流域地區,直接損失了200萬平方公里

當初在元代時期,黑龍江流域地區還是屬於遼陽行省的管轄之地,總面積加起來總共達到了200萬平方公里左右。還在黑龍江的入海口的的特林處,元代設置了一個徵東元帥府。後來在元代滅亡之後,這個地方有一段時間沒有人來管理,就一直處於權力真空的狀態。明代建立之後,劉益作爲遼陽行省的長官,他便選擇了嚮明代投降,隨後,朱元璋就在這裏建立了遼東都司。朱元璋爲了進一步地把黑龍江流域控制在明代手裏,就前後多次派遣使者去到女真族地區去進行招撫。但是朱元璋也僅僅就是多次地招撫他們而已,朝鮮則不一樣了,他們直接是派出大軍去進行攻打,後面甚至把疆域向北移動到了鴨綠江的沿線上面,並且還設置了“東北六鎮”和“西北四郡”,朱元璋和朱棣都沒有什麼其它的應該辦法,到最後也只能表示默認了。

到了永樂時期,明代對女真族展開的一系列招撫也開始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女真族的衆部落都紛紛開始表示要嚮明代稱臣。於是朱棣就在1411年的時候,設置了奴兒干都司,位置就和之前元代徵東元帥府的地址一樣,都在特林,其實這個很明顯就可以看出,這種行爲就是對元代政策的一個繼承。不過明代對女真族地區的管轄控制還是非常有限的,後面到了1434年的時候,明宣宗時期,他就開始採取了全面收縮的戰略方針,因此,奴兒干都司就被下令撤回到了遼東地區。這也就明顯地標誌着,明代已經對黑龍江流域死心了,已經徹底地放棄它了。

在女真族開始表示要歸順於明代的時候,明代也像對待之前幾個歸順他們的民族部落一樣,也將這些歸順的女真族冊封爲了衛,長時間一來,明代冊封的衛就越來越多了,到後期這個衛的數量甚至高達384個。但事實上,明代自從把奴兒干都司從黑龍江流域撤出來之後,就再也沒有派遣任何的一兵一卒又或者是一官一職去管理、駐紮在黑龍江流域,而明代的軍事這些也基本都退縮到了遼東區域。爲了抵禦女真族的進攻,明代還在遼東地區修建了一段長達1900多裏的遼東邊牆。並且明代還明令禁止女真族和漢族之間的貿易往來,在整個女真族裏面,就只有他們的首領可以到明代來進行“朝貢”貿易。後面到了明英宗時期,這些女真族就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就準備開始對遼東地區發起進攻,此事一發生,明代和女真族之間的關係就開始惡化了,從最開始的“君臣”關係,變成了現在的敵對關係,並且兩者之間的戰爭還延續了100多年的時間。

元朝當初的疆域那麼大 明朝爲何沒有完整的繼承下來 第4張

在緬甸的攻打之下,中南半島土司失陷,再次損失100萬平方公里

元代時期,忽必烈總共對緬甸發動了兩次戰爭。在戰爭之中,就剛好遇到緬甸蒲甘王朝發生分裂,於是元代就在緬甸附近一帶設置了很多土司,就比如說邦牙、蒙光、雲遠、通西、木邦、蒙憐、孟廣、蒙萊、孟併等,這些都是歸屬於雲南行省來直接管轄的,這也是在東南亞第一次進行土司設置。除了緬甸以外,元代還在老撾和泰國北部地區都設置的有土司。在泰國北部有八百宣慰司、車裏(徹裏)路軍民總管府、蒙慶宣慰司,在老撾也設立了老告軍民總管府。元代設置的這一系列土司,主要是泰族(也就是我們中國現在的傣族,在緬甸又被稱爲撣族)聚居的地方,他們之間的語言都是相通的,文化這些也比較相同,地域之間也是連接在一起的。就算是到了現在這個時候,緬甸的人們依然把這些地區叫做“撣邦”。

明代在建立之後,在1382年時就平定了雲南,於是就又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島去對他們進行招撫,從此就向外宣佈他們繼承了土司政策,於是,這些土司幾乎全部都接受了明代的冊封。後面到了永樂初期,就總共形成了10個宣慰司,這10個宣慰司分別是緬甸、孟養、木邦、大古剌、車裏、底兀剌、老撾、底馬撒、麓川、八百。但是面對這10個宣慰司,明代依舊沒有派出任何的一兵一卒又或者是一官一職去到這些地方去進行管理。雖然此次冊封的這些土司從名義上看來是隸屬於雲南的,但是卻一直被稱爲“外夷”。明代和這些土司之間的聯繫主要就是靠朝貢的方式來維持的,除了朝貢的方式以外,其它的方式就基本沒有了。因此,明代對這些土司的控制強度和對雲貴高原的土司的控制強度比起來還是差了很大一截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進行什麼控制。

元朝當初的疆域那麼大 明朝爲何沒有完整的繼承下來 第5張

在永樂時期,緬甸也開始進入到了南北朝時期,它的南部是勃固王朝,它的北部是阿瓦王朝,這兩大王朝之間一直不和,一直處於相互混戰的局面,並且延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大概有四十年左右。當時的緬甸並不是只有這兩大王朝,除了這兩大王朝之外,還有東籲、孟密、木邦、阿拉幹、孟養等國,雖然在名義上,它們其中有些是接受了明代的冊封,但是實際上卻是緬甸的諸侯之一。而隨着時間的發展,勃固王朝也開始漸漸地興起,它的興起也使得大古剌、底馬撒、底兀剌這三個宣慰司,就直接和明代之間斷絕了一切地聯繫。

到了明代後期,位於緬甸中部的東籲王朝開始崛起。到了1551年,東籲王朝又直接消滅了阿瓦王朝,事情發展到了這裏,緬甸就再一次地宣告了一統。1556—1557年,東籲王朝又再次取得了勝利,前後攻克了翁榜、孟養、孟密、孟拱、孟別、孟乃、良瑞、耀紹等地,當地的撣人們紛紛都開始歸順。到了1581年,東籲王朝的屬國已經多達51個。從此之後,東籲王朝開始不斷地嚮明代的“外野”宣慰司發起進攻,明代也派出了大軍前來迎戰,他們雙方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很久,直到1606年纔開始有所好轉,最終的結果就是,緬甸佔據了木邦,此事也就標誌着雲南的“外野”土司全部遭到了淪陷。

元朝當初的疆域那麼大 明朝爲何沒有完整的繼承下來 第6張

結語:從上面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出,那些元代留下來的疆土,之所以到最後都沒有被明代完全佔爲己有,並不是因爲明代看不上它們,也不是明代主動放棄與那些元代殘餘的勢力來爭奪這些地方,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爲當時的明代能力不夠,他沒辦法將其佔位己有。也正是因爲明代的實力不夠強大,所以纔會出現元代的殘餘勢力一直與他們並存的局面。並且元代的殘餘勢力一抓到機會,就會瘋狂地嚮明代展開反撲。由此可見,當時的明代在北方邊防的形勢,應該還是蠻嚴峻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