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南明政權短命的原因是什麼?周鍾於此做了什麼?

南明政權短命的原因是什麼?周鍾於此做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鐘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明朝作爲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君主集權制度在這個時代也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峯。這種制度雖然能夠保持統治者地位的相對穩定,但是對政治秩序的正常發展卻有着十分不利的影響。

而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朝廷內部更是出現了十分嚴重的黨爭。雖然在崇禎即位之後,對於閹黨官員進行了嚴酷的打擊,穩定了朝中政局。但是得勢的清流官員卻依然有結黨的傾向,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復社等組織在當時已經具有了十分強大的影響力,在明末最後幾次科舉考試中,復社學子中選的概率要遠遠大於其他人。

這些以清流自居的官員們雖然口中說着忠於明王朝,但是在北京陷落之後,不少復社官員很快就投入了大順政權的懷抱,這讓他們名聲掃地,尤其是復社領袖周鐘的變節更是讓中國文化界一片譁然。在其後來前往南明之後,也對其政局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南明政權短命的原因是什麼?周鍾於此做了什麼?

周鍾等復社士大夫的變節

在李自成的起義軍逼近北京之前,清流黨的官員們對於當時的局勢瞭解得並不深刻。他們認爲農民軍雖然已經佔領的關中地區,但是距離北京還十分遙遠,他們盲目樂觀地相信明朝的問題主要出在朝堂之上,而對於實際的政治工作卻不甚重視。

可是明朝孱弱的京城防禦力量是沒有辦法抵禦大順起義軍的,當山西和北京城外的昌平等軍鎮陸續失守後,這些清流官員才終於看出了明王朝大勢已去的現狀。而在此之後,這些官員便陸續放棄了自己作爲臣子的責任,以致於崇禎在北京城破前的早朝上,竟出現無一人上朝的情況。

這些官員雖然對於儒家思想有着很深的造詣,但是他們對於其中忠君的概念卻有着自己的認知。在儒家思想中,忠誠固然是學者重要的品質,但是對於忠誠的對象卻有不同的解釋。在大多數學者看來,應該對自己效忠的君主效力,併爲之死節,在北京城破之時,確實有許多明朝官員在得知崇禎死亡的消息之後選擇以身殉國,這也是在儒生被最廣泛接受的看法。

而另一批官員則對於天命有着更深的執念。他們認爲儒生應該忠於天命所歸的統治者,在明朝的衰亡已經變得不可避免的時候,有一些官員就開始說服自己明朝已經失去了天命,而大順的統治者李自成纔是天命所歸。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城破之前就積極與起義軍取得聯繫,而其他人在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也主動選擇爲其效力。

南明政權短命的原因是什麼?周鍾於此做了什麼? 第2張

而當時復社文人的領袖,在前一年剛剛考取榜眼的周鍾就是這些官員中的代表。其在李自成入城之後主動選擇歸附,並上表將李自成比作堯舜,勸其登基稱帝。雖然從儒家天命觀的角度來看,周鐘的這一做法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在秉持着忠君觀念的大多數學者看來,周鐘的做法無疑是失節的表現,這讓復社的追求受到了廣大學者的質疑。

周鍾掀起南明黨爭

在南明剛剛建立的時候,江南一帶的官員在朝中佔據着主導地位,這也讓原東林黨和復社官員在南明擁有了不俗的影響力。但是隨着大順政權在北京的糟糕表現,其根本無法在那裏立足,最終只能做出放棄北京城的決定。而當時那些已經歸順了大順的明朝舊臣,又聽說南明已經成立,便紛紛離開李自成的隊伍南下,希望在南明謀求位置。

但是這些人在去到南京的時候遭到了極大的阻力,在開始的時候,這些官員還能受到較好的接待,但是當南京政府得知這些人中有不少曾經爲大順效力過的時候,他們的態度便出現了極大的轉變,人們不願意接納這些變節過的大臣。

而在這些人中,周鍾又顯得十分特別,因爲其是復社的領袖人物,他的變節讓復社中的學子對於自己堅信的價值產生了動搖,也讓那些在南明政府中佔據高位的清流官員們變得十分難堪。

而他們的政敵馬士英和阮大鉞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他們提出這些曾經歸順李自成的官員是大逆不道的,提出要將他們繩之以法。與此同時他們還指出那些在朝中大談儒家思想的清流們,其實很有可能和周鍾一樣不過是沽名釣譽之輩罷了。當時他們指責周鐘的詔書是這樣說的:

庶吉士周鍾者,勸進未已,又勸賊早定江南。聞其嘗馳馬於先帝梓宮前,臣聞不勝髮指。其伯父應秋、維持皆魏忠賢鷹犬,今鍾復爲闖賊忠臣,梟獍萃於一門。逆黨鍾於兩世,宜加赤族誅。其胞兄銓尚廁衣冠之班,從兄鑣儼然寅清之署,均宜從坐,用清逆黨。

南明政權短命的原因是什麼?周鍾於此做了什麼? 第3張

而且趁此機會,曾經被崇禎打擊的閹黨官員也再次看到了機會。這些官員在之前被崇禎的決定壓得擡不起頭來,但是隨着清流黨名聲地位下降,閹黨們在馬士英和阮大鉞等人的帶領下再次進入朝堂。這讓清流黨的官員們十分不滿,他們放棄了營建新政府的努力,將精力轉向與閹黨鬥爭,這樣明末朝堂的混亂局面在南明政府再度上演,而這對於這個脆弱的政權而言無疑是致命的。

在明末北京城陷落之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明朝官員們大多數都選擇與新政權進行合作,而將自己曾經說過的忠誠拋諸於腦後,這讓他們在學界和朝野的聲望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而其中復社領袖周鍾更是爲李自成寫了一篇勸進表,這讓其爲諸多學子所不齒。

而周鍾之後又趁着北京亂象逃到了南京,希望能夠繼續在南明政府任職,這顯然是不能夠被接受的。而清流領袖的污點則成爲了閹黨官員復興的最好武器,他們藉此大做文章,並處死了周鍾等曾經投降於大順的官員。他們的做法讓清流官員十分震怒,於是黨爭成爲了南明政府的主流。

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明本就十分脆弱的政治局勢變得更加混亂,朝中的爭鬥讓政府難以對外部的將領形成有效的控制,這對南明的防禦形勢十分不利。另一方面,大量變節大臣的出現,讓百姓對於明朝政府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這讓南明政府在百姓中的號召力也出現了下滑,這也是南明弘光政權短命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