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陶淵明留下了不少著名詩篇,哪裏纔是他真正的隱居地?

陶淵明留下了不少著名詩篇,哪裏纔是他真正的隱居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古詩人陶淵明一生給後人留下了不少著名詩篇,也留下了出生、籍貫、居住地、隱居地等諸多謎團。僅陶淵明的隱居地,目前已有安徽黃山潛口、浙江九峯山、江西廬山、潯陽柴桑等多個說法。然而,據考證,江東姑孰橫山纔是陶淵明真正的隱居地。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江東姑孰橫山地處今安徽馬鞍山市與江蘇南京市交界處,古稱衡山、藩籬,也有吳山、隱居山之稱。《史記》、《左傳》、《越絕書》中“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而至於衡山”等吳楚大戰之“衡山”即此;據說這裏還是泰伯、仲雍給太王採藥開創古吳的隱居之地。山麓丹陽古城,春秋以前就有,秦統一天下後在此設縣,因這裏有個盛長紅楊柳的大湖泊——丹楊湖,縣取名爲丹楊(陽)。

陶淵明留下了不少著名詩篇,哪裏纔是他真正的隱居地?

早在陶淵明去世時,顏延之在《陶徵士誄並序》中就說陶淵明是“南嶽幽居者”而非江西廬山,只是把同名的江東“衡山”依舊稱作南嶽“衡山”罷了。研究發現:湖南湘山改稱“衡山”是隋朝之事,此前的“衡山”是漢朝被封爲南嶽的“潛霍之山”——天柱山,而漢代之前天柱山是副南嶽,主南嶽則是地處古吳越的江東“衡山”。顏延之在這裏只是沿襲了江東衡山的“南嶽”舊稱。

陶公死後一百年的南北朝時代,昭明太子蕭統也曾以“悠忽比之白駒,寄遇謂之逆旅”(《陶淵明集序》)來描寫陶淵明由江西到江東逆旅“寓居”的情況。

大唐盛世是研究晉史、編寫《晉書》的重要時代,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是對陶淵明、謝眺等晉代詩人仰慕有加的著名山水詩人。李白遊遍名山大川,多次遊居姑孰,最終定居當塗。他在姑孰周邊的詩文中多次以“陶淵明”相喻(如:《題東溪公幽居》中“宅近青山同謝眺,門垂碧柳似陶潛”,《山中與幽人對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江上答崔宣城》中“陶令忽相逢”等),大家多以爲引典借喻,而不被重視;其實,李白在此多次有感而發,並非偶然。

陶淵明留下了不少著名詩篇,哪裏纔是他真正的隱居地? 第2張

李白的《九日登山》一詩,不僅對陶淵明隱居姑孰大地寫的明確,還寫出了陶淵明來此隱居的重要原因。詩中寫道:“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爲無杯中物,遂寓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接響山,俯臨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別後登此臺,願言長相思。”從詩的內容來看,土接響山、水連宛水具有宣州地域的顯著特徵,而菊花秋色和孟嘉落帽之情景,與李白《九日龍山飲》中“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情景相同,這首詩明顯寫於姑孰龍山。詩的開頭直截了當地寫出了陶淵明辭官,不與世俗同流,又因爲酒的原因“歸去來”而寓居到姑孰大地(唐代屬宣州)的事實。

不僅如此,詩仙李白還認爲,橫山石門園田景緻就是陶公《桃花源記》的模本。李白在橫山所作《下途歸石門舊居》詩中寫道:“隱居寺,隱居山,陶公煉液棲其間。······石門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處得雞豕,就中仍見繁桑麻”。因南北朝陶弘景曾在橫山隱居,有學者以爲李白筆下“陶公”係指陶弘景;可是,“陶公”就像關公、包公一樣,往往是對陶淵明的特稱;詩中的“遍桃花”、“雞豕”、“繁桑麻”,尤其“秦人家”等,更是陶翁筆下“桃花源”之景象。在李白看來,這裏無疑是陶淵明筆下之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