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陶淵明真的因爲五斗米才歸隱的嗎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麼

陶淵明真的因爲五斗米才歸隱的嗎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陶淵明歸隱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1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別號五柳先生。他近半生過着隱居生活,他的歸隱對於中國文人和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他的“不爲五斗米折腰”則被世人傳爲佳話。

陶淵明真的因爲五斗米才歸隱的嗎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麼

但是,陶淵明只是一個完全沒有人生理想和追求的隱逸者嗎?

當然不是,早年的陶淵明曾是一個有着雄心壯志的熱血青年,“大濟於蒼生”是他的人生理想。

陶淵明出生於沒落的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曾官侍中、太尉、都督諸軍事,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陶淵明祖父陶茂,曾爲武昌太守。根據陶淵明的自述,陶家確實曾經顯赫一時,十分風光。然而,陶淵明父親早逝,官位不及前輩。到陶淵明一代,家境就逐漸敗落了。

雖然生活貧困,但青少年時期的陶淵明,飽讀詩書,決心在仕途上幹出一番事業。這個時期,儒家的“出世”思想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雜詩》中他寫道:“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可見,他年少時是志存高遠的。

《擬古九首》中,他寫道:“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 ”寫此詩的時候,他已經歸隱多年,雖然身在江南,卻還想着西北和東北邊塞,對晉王朝覆滅心存惋惜之情。

在《詠荊軻》一詩中,陶淵明熱情地歌頌了壯士荊軻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從這些詩句中,可見陶淵明早年是有一番建功立業之心的,與純粹隱匿山水的隱士並不相同。

陶淵明真的因爲五斗米才歸隱的嗎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2

陶淵明從二十歲開始遊宦生涯,一生四次出仕,四次退隱。第一次入仕是29歲時,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職”而回家;第二次入仕是在36歲時,加入了桓玄幕,兩年後,便以生母孟氏辭世爲藉口辭官回家;第三次出仕時,劉裕憑藉北府兵打敗桓玄取得了東晉政權,一改從前的腐化奢侈的風氣,這勾起了陶淵明的入世之心,便在劉裕幕做了參軍,但沒過多久就又辭官;第四次入仕爲任彭澤縣令,僅僅80多天後就因大幾歲熟知的“不爲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當時他41歲,這也是最後一次出仕。

陶淵明每一次任官時間都不長,就辭職歸隱田園。其中,“不爲五斗米折腰”也許只是一個導火索,深究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有主觀上的,也有客觀上的。

陶淵明真的因爲五斗米才歸隱的嗎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首先,從客觀上來說,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銳複雜,北方是所謂的“五胡十六國”,西北少數民族貴族在中原一帶割據混戰,並不斷對南方進行騷擾。而南方的東晉政權極其黑暗,對人民進行殘酷壓榨,農民起義頻繁,直接威脅當權者的利益。

同時,東晉王朝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不停地發生奪權鬥爭,起初是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專政,接着是恆玄起兵反晉奪取政權,後來劉裕消滅恆玄代晉。這一系列殘酷的政治鬥爭,陶淵明耳聞目睹的同時又身受其害。

在《停雲並序》一詩中,陶淵明明寫天氣,實則暗喻世事的混亂。

靄靄停雲,漾漾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停雲靄靄,時雨瀠漾。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激烈動盪的社會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爲此,陶淵明寫了一篇聲情並茂的《感士不遇賦》,猛烈地抨擊了當時政治的腐朽與道德的敗壞,控訴了正直之士不是被埋沒,就是遭到小人讒害,表達了“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的思想,決心保持高尚的道德與純樸的節操,遠離污濁的官場。

在那個年代,相互殘殺的政治環境,以致於不少文人倒在血泊之中。所以魏晉時期的文人,紛紛逃向山林和田園以躲避災禍。他們或放浪形骸,或寄情于山水。道家追求的人生的解脫和精神上的自由,成了他們的理想。在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一書中,記載了當時註解《莊子》已有八十家之多,說明道家思想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

同時,東晉時期所承襲的 “九品中正 ”的取士制度,是一種等級森嚴的制度,世族子弟把持高官厚祿,形成了一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土族”的格局,陶淵明出身於沒落官僚家庭,進入官場晚,而且官職相當卑微,面對晉升無望,他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在《飲酒》之十九中說:“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陶淵明真的因爲五斗米才歸隱的嗎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從主觀上說,陶淵明有着熱愛自由的天性。一方面,他有着建功立業的理想;另一方面,他也向往着古代的隱逸高士,如傳說中的許山、務光,殷周之際的伯夷、叔齊,秦漢之間的商山四皓,都成爲了他的榜樣。《歸園田居》一詩中,他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淵明原本喜愛大自然,所要官場生涯對他來說就是誤入歧途。

因此,在該詩中,他又接着說:“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這樣無拘無束的生活纔是他內心真正向往的。

徹底歸隱之後,陶淵明像一隻快樂的小鳥,恢復了他熱愛自由的天性,飛出了陰暗狹小的鳥籠,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中。

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說:“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他承認自己率真的性格是無法改變的,在陶淵明的字典裏,沒有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這樣的詞,當他的耿直天性與齷齪官場無法調和時,他寧願去過貧困潦倒的農耕生活。

陶淵明真的因爲五斗米才歸隱的嗎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麼 第5張

有人說,陶淵明辭官歸隱是文人一種自命清高的表現。然而,陶淵明歸隱後,自己親自下地勞作,與勞動人民打成一片,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封建社會,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文人所做的失去應該是讀書做官,務農會是一件被人恥笑的事情,比如《顏氏家訓》說“多見士大夫恥於涉足農商”。在《勸農》一詩中,他寫道:“孔耽道德,樊須是鄙。董樂琴書,田園不履。若能超然,投跡高軌。敢不斂衽,敬贊德美。 ”他認爲農業生產是世人賴以生存的根本,熱情讚美平凡的勞動生活,謳歌農村與農民,這是難能可貴的。

陶淵明真的因爲五斗米才歸隱的嗎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麼 第6張

3

綜上所述,陶淵明並非天生就是隱士,陶淵明的歸隱田園,從主觀上說,是他“性本愛山丘”的無拘無束的個性,以及他忠厚耿直的品格決定的。而在客觀上,腐朽沒落的政治環境,讓一身遠大抱負的陶淵明無處可去,最後的歸宿惟有山林和田園。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空前豐富,科技進步神速,表面上人類比以前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人們卻越來越忙碌,越來越壓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常常有一種被異化的感覺。

這個時候,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讓我們享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儘管我們無法回到真正意義上的桃花源,但無論何時,都在心中保留一片桃花源,這就是陶淵明帶給後人的永恆價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