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官歸隱山林實乃無奈之舉

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官歸隱山林實乃無奈之舉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被世人成爲靖節先生,家鄉位於潯陽柴桑。他是東晉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頗爲著名的偉大詩人、辭賦家,擁有衆多優秀作品流傳於世。陶淵明曾踏入仕途,先後出任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等官職,最後一次出仕擔任的是彭澤縣令這一官職,上任八十幾天後就辭官離開,就此歸隱田園。  

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官歸隱山林實乃無奈之舉

陶淵明

陶淵明的家境最初並不差,畢竟從關於他父親擁有小妾的歷史記載來看,他的家境不會差到哪裏去,而自他父親去世後,他們家才逐步走向沒落。從陶淵明的詩作中可以發現到了他二十歲的時候,他們家的生活已經相當貧寒了。

陶淵明自小就學習儒家經典,喜好悠閒寧靜的環境,早年陶淵明曾受過儒家和道家的教育與思想薰陶,因此他曾身懷遠大志向,也曾非常向往自然,這爲他之後辭官歸隱田園打下基礎。陶淵明在二十歲的時候踏入官場,開始他爲官生涯,以求生計。而在官場動盪欺負十幾年,喜好自然悠閒生活的陶淵明早已厭倦了那種充滿利益算計的官場生活,最終還是選擇辭官歸隱田園,遠離塵世官場。

陶淵明的成就並不在官場,最大的成就還是在文學方面。陶淵明在文學方面的才華極高,所著詩作文章皆是極爲優秀的作品,他所著的文學作品流傳至今的共有137篇,其中詩歌125首,文章12篇,被後世之人編集成《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品質

陶淵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嚮往的高尚品質,他擁有淡泊名利,堅持本心,不願與世俗的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他還相當自尊自愛,安貧樂道,擁有常人難有的平靜自然的心境。 

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官歸隱山林實乃無奈之舉 第2張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

由於年少時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響和薰陶,陶淵明很早就擁有濟世之志,期望建功立業,在仕途上有所大作爲,能夠爲國家爲百姓幹出一番實事。然而在他們那個時代,政治官場相當黑暗,官場上的要職都被貴族所壟斷,背景不夠雄厚的寒門之人只會遭到貴族們的壓迫,因此陶淵明即使身負濟世的遠大志向,但是卻無法得以施展。不僅如此,陶淵明身在官場就避免不了與那些官場上的人物應酬,這些使本性正直、嚮往自然閒適生活的陶淵明非常難以忍受,因此,最終他作出了辭官迴歸田園的選擇。從中就能看出陶淵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祿,堅持本心,不隨波逐流的高尚品質。

辭官歸隱田園後,陶淵明在詩文方面大放光彩,他藉助詩歌抒發自己胸中的情感,傾訴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所著詩歌無一不是佳作。而從他的那些詩作中,不論是飲酒詩,還是詠懷詩,亦或是田園詩,都可以看出陶淵明對寧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曠達、安貧樂道的高尚人格。

總的來說,陶淵明身上有着許多值得世人學習的高尚品格,不僅是後世文人學者學習的目標,也是平凡人學習的榜樣。

  陶淵明歸隱的原因

陶淵明於二十歲時踏入官場,爲求生計的同時也是爲了一展抱負,然而在官場沉浮十餘後,他便辭官隱退,歸隱田園。而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原因一是出於陶淵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個性有關,二則是因爲當時的社會現實促使他作出辭官歸隱的決定。 

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官歸隱山林實乃無奈之舉 第3張

陶淵明採菊圖

陶淵明本就嚮往追求心靈上的自由以及悠閒優雅的生活狀態,充滿利益與算計的官場生活並不符合他那喜愛閒逸的本性。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個崇尚自由、玄學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場的黑暗使得諸多文人士大夫爲了避免被迫害紛紛選擇隱退山林,而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與這種現象有很大關係。而就是陶淵明的這種崇尚自然與自由、隱逸的性情使得他厭惡充滿利益算計的官場,最終辭官歸隱。

除了陶淵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與辭官也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年輕時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淵明也曾有着濟世之志,渴望建功立業。更何況,他的家庭中曾有做過朝廷官員的家人,可以說陶淵明是出身於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會影響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爲。但是陶淵明那個時代,政局動盪不安,社會也相當動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有壯志雄心的陶淵明也不得不被消減了一番想要建功立業的熱情,而黑暗無比的官場與混亂充滿血腥的權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淵明非常厭惡。因此,陶淵明作出了辭官歸隱山林的選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