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有什麼趣事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有什麼趣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陶淵明在不同階段有着不同的人生態度,可分爲前期與後期之分。陶淵明前期有着積極入世,大展抱負的的人生態度;到了後期,人生態度開始發生轉變。他鄙棄官場,淡泊名利,追求安逸知足的生活。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有什麼趣事

陶淵明

陶淵明自小勤奮好學、博學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濟人救世思想的影響,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遠大的志向,渴望爲人民、爲社會、爲國家奉獻出自己的熱情。在二十歲時,陶淵明就開始了爲實現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然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並沒有實現陶淵明的理想,反而令他憎恨。官場的黑暗、朝臣的姦污和政治的昏庸,讓陶淵明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態度。最終,在督郵劉雲檢查公務時,他保持着自身高尚的人格“不爲五斗米折腰”,毅然選擇辭官歸隱田居。這個時候,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已經發生了大轉變。

陶淵明看透了仕途生涯註定是一條失敗的道路,與自己的人格背道而馳。於是,他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回到家鄉耕耘着幾畝田地,農作之餘飲一杯薄酒,賞一片菊花海,遠離世俗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平靜,享受歲月的美好,如此生活妙不可言。

陶淵明後期追求隱居生活的人生態度有積極和消極的意義。從積極的方面來講:面對官場黑暗社會腐敗,儘管陶淵明沒有力量去改變它,但也沒有被它改變,在這渾濁的塵世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樸質純潔,此高潔傲岸的品質是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反之,陶淵明隱居田園生活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

陶淵明有幾個孩子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分別是陶舒儼、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陶淵明對這五個兒子的期望都很高,希望他們以後能爲才富五車、卓越超羣的傑出人才。可是,事與願違,陶淵明的五個兒子智力都有問題,難成大器,並不能達到陶淵明的期望。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有什麼趣事 第2張

陶淵明與五個孩子

陶淵明恨鐵不成鋼,對這五個兒子非常的失望,於是憤怒的寫下了《責子》這首詩:“白髮披兩鬢……且進杯中物。”詩中描述的五個兒子性格迥異,各有特點。

大兒子陶舒儼年方二十八歲,爲人非常的懶散,好吃懶做,沒有求學的上進心,一生碌碌無爲。這種“懶惰”已經被髮揮到世上無人能及,獨一無二的境界。

二兒子陶宣俟年將十五歲,是個致力於學習的年紀。可是他到了年齡也不認真學習,不喜歡寫文章,不學無術,對考試功名沒有任何興趣。

三四子陶雍份與陶端佚是雙生子。這兩個雙胞胎智力先天愚鈍,學習困難。到了十三歲還不認識阿拉伯十位數字,數字六加七之和也傻傻算不出。

小兒子陶通佟已經九歲了,還是年幼無知、個頭蠢笨的樣子,整天只知道在外頭玩耍,爬樹摘果子,一點學習的熱情和心性都沒有。

儘管這五個兒子性格迥異,但是他們都一致性的不喜歡讀書,不求上進,不像陶淵明那樣文采飛揚。面對這些不上進的孩子,陶淵明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澆愁。

陶淵明趣事

陶淵明的趣事之“不爲五斗米折腰”,這個故事表現了陶淵明高傲的人格氣節。他不甘與貪污受賄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滿誘惑、黑暗的官場與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有什麼趣事 第3張

陶淵明圖像

“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義熙元年。陶淵明剛度過不惑之年,在家中閒適着。後來在好朋友的勸說,再次出仕擔任彭澤縣令官職。在任三個月後,朝陽派人下來陶淵明所在的彭澤縣檢查公務,受使命前來的人是督郵劉雲。督郵劉云爲人凶神惡煞,專門趁公務之職撈取油水、收刮民間的油脂油膏。檢查公務結束後,他收穫的賄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當地的百姓、縣令不給他獻上“禮物”,他就以此爲由栽贓陷害。因此,督郵劉雲在彭澤縣臭名遠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陶淵明不願意忍受督郵劉雲的壓迫和欺詐,就不去見他,自己推卻了官職迴歸家鄉。此後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衆流傳。

除了這件趣事之外,陶淵明還有兩件小趣事,不過這兩件小趣事都與酒有關。

陶淵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將前來看望陶淵明時,陶淵明正在釀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淵明隨意將頭上戴的葛布取下來漉酒,漉完之後又戴回腦袋上,弄得頭髮滿是酒星子。陶淵明也不在意,隨後接待了郡將。

陶淵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淵明與人家交往,不分貴賤。只要是來拜訪他的,他都會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會說》“我已經醉了,想睡覺休息一下,你可以離去了”

從這兩個趣事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是個隨性率真、不拘小節的君子,對酒亦十分喜愛。

陶淵明仕途

陶淵明仕途生涯歷經十三年。在這十三年裏,他先後擔任許多大大小小的官職。陶淵明的仕途之路走得非常的坎坷,一路上遭遇了不少的磨難和誘惑,但他仍能在紛擾誘惑的仕途上堅持自我。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 陶淵明有什麼趣事 第4張

陶淵明仕途

陶淵明追求仕途之路是受其家族的影響。陶氏一族自陶淵明曾祖父就是東晉威望顯赫的開國元老,陶淵明曾祖父陶侃建立軍功無數,官職越做越大,後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外祖父和父親皆擔任過太守職位,陶氏一族風光無限。陶淵明自小就受到家世風範的薰陶,又勤奮學習詩書禮儀,小小年紀心中就萌芽了安邦濟世的念頭。

陶淵明二十歲時就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東晉年間,權臣恆玄發動叛變戰爭,陶淵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戰爭中去。在此次戰役中,巧妙的運用計謀平定了戰爭,爲此立下了你大功。劉裕非常賞識他,給他加封官職。此戰役勝利後,劉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脹,引起了陶淵明的不滿。爲此陶淵明果斷的離開他另尋高就。

陶淵明的仕途在安邦濟世的理想中與抵斥灰暗的官場政治中徘徊不斷,不斷地辭官又恢復官職。最後在擔任彭澤縣令時,不願爲五斗米折腰,果斷拋棄了仕途之路,隱居田園。

陶淵明爲了實現安邦濟世的理想抱負,在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抱着滿心的期許不停地嘗試,又不停的失望,最終心灰意冷走入了絕望的境地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