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明明漢王朝氣數“已盡”,黃巾起義還是失敗了,這是爲何?

明明漢王朝氣數“已盡”,黃巾起義還是失敗了,這是爲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黃巾起義,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張角依據《太平經》中“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歧行萬物治也”的理論,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自稱地公將軍、張樑自稱“人公將軍”,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宣佈起義。起義軍皆頭裹黃巾,象徵“黃土”,因此也被稱爲“黃巾軍”。起義軍殺貪官、打土豪,將財物分給百姓,看似轟轟烈烈,但很快就被撲滅了。明明漢王朝氣數“已盡”,爲何黃巾軍的起義還是失敗了?“三公將軍”是爲生民立命,還是倒行逆施?

一、民不聊生,賢師起義

明明漢王朝氣數“已盡”,黃巾起義還是失敗了,這是爲何?

東漢末年,土地兼併越加尖銳,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加上漢王朝中央政府政治黑暗,以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廣大家破人亡的農民與豪強地主及封建王朝的矛盾激化,妻離子散、易子而食與朱門酒肉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雙方距離刀劍相向也僅僅差一個契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角嶄露頭角,和兩個弟弟張樑、張寶活動於災情最嚴重的翼州一帶,一邊治病醫人,一邊進行傳教活動。

張角與弟弟張樑、張寶都信奉道教,同時受《太平經》以及“黃老”思想的影響,決定爲生民立命,創立“太平道”,向世人宣稱在天上有鬼神監視人們的行爲,並根據人們行爲的善惡來增加或減少他們的壽命,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太平道一出,可謂是一呼百應,再加上張角以一身醫術走天下,不僅救了許多人,還到宣傳太平道義中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深得窮苦大衆的擁護。在十餘年的努力下,太平道勢力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教徒人數達到了數十萬,張角見太平道已成氣候,便以《太平經》中“衆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羣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自稱大賢良師,爲太平道總首領,張樑、張寶則自稱大醫,亦爲太平道首領,現萬事俱備,準備起義。

二、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張角常持九節杖,在治病救人的掩護下傳教,後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傳教義,發展徒衆,“以善道教化天下”。眼見時機成熟,張角選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漢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爲起義日。各方渠帥積極籌備,他們用石灰在洛陽的市門及州郡官府牆上書寫“甲子”等標語,響應張角“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甚至起義軍還有地方官員、朝廷內的宦官爲內應。

明明漢王朝氣數“已盡”,黃巾起義還是失敗了,這是爲何? 第2張

張角深知僅憑一羣手無寸鐵的農夫是很難與裝備精良的官府軍隊作戰的,因此他將一切賭注押在了洛陽。先是讓手下馬元義聯繫賄賂朝廷內的十常侍,再加上洛陽城中的信徒來個內外俱起,如果事情順利,朝廷內有宦官政變,同時洛陽城內兵變,而且洛陽城外還被信徒包圍,漢靈帝插翅難逃。眼看起義日期將近,但還是走漏了風聲,張角弟子中一個叫唐周的信徒上書官府告發起義之事,於是朝廷趕緊下令誅殺了馬元義,搜捕屠殺在洛陽的教徒,提前做好了準備,讓張角不得已提前發動起義。起義軍分佈在各地州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七州二十八郡都有戰事。黃巾軍一路勢如破竹,他們燒燬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略,州郡失守、吏士逃亡,朝廷震盪。

三、烏合之衆,漢室氣盡

張角雖然是黃巾軍的起義首領,但這種帶頭作用並沒有持續多久,他僅僅在老家冀州指揮作戰,而其他地方的起義軍也沒有明確的目標,除了拖家帶口打劫官府和地主來填飽肚子外,如同行屍走肉般沒有同一目標,亦沒有對“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渴望。而且因爲是由廣大農民組成,軍隊素質可見一斑,也僅僅能打點順風局,在裝備精良的精銳面前就如刀板上的魚肉般任人宰割。而統帥軍團的渠帥們也少有具備出色軍事才能的,他們往往爲了保住自己的人員,當友方有難時,基本不會相救。而且在發展後期,黃巾軍甚至“喪心病狂”到了對曾經和自己一樣的農民痛下殺手。就是這樣一羣烏合之衆,“初雖有歡;後必相吐;雖善不親也”,滅亡已成必然。

明明漢王朝氣數“已盡”,黃巾起義還是失敗了,這是爲何? 第3張

雖然黃巾軍未能成就推翻漢室的事業,但這場起義還是給了東漢王朝這個暮年老人一記重創。平定黃巾之亂後,漢靈帝顯然沒有意識到王朝將危,或是已經意料到了但已經無迴天之術,依然沉溺於酒池肉林之中,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由於儘快平定叛亂,中央下放大權至地方,這讓本來兵強馬壯的州牧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除了曹操、袁紹、孫堅、劉備等崛起的勢力外,就連劉焉、劉表這種皇室宗親也在入主地方後公然斷絕與中央的關係,成爲中央根本無法約束的存在,爲之後的軍閥混戰揭開序幕。

黃巾起義的初衷相必是美好的,因爲其“天以至道爲行,地以至德爲家,共以生萬物,無所匿,無所私”的思想接近於“大同”,纔在十餘年間收穫大量民間信徒,創立了遍及王朝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太平道。但不是所有人都和張角一樣是有志之士,也不是所有人都心懷天下,在起義軍中,大部分人的想法不過是“混”口飯吃。古往今來成王敗寇,若黃巾起義成功,自然成就一段佳話,但因爲種種原因,黃巾軍起義失敗,在正統王朝看來,這就是一場“倒行逆施”的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