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四大美人的結局的如何,爲什麼大多數都不好呢?

四大美人的結局的如何,爲什麼大多數都不好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都有着自己的美麗故事,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女子大多數時候都是犧牲品,這很辛酸卻也非常現實。

衆所周知,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被稱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千百年來,民間廣爲流傳和議論的,除了她們“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貌外,還有她們悲慘、曲折的命運。今天,就讓我們來探尋一下,這四位美人身上都有哪些辛酸的故事。

四大美人的結局的如何,爲什麼大多數都不好呢?

四大美人

西施的“臥底”生涯

西施作爲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她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據史料記載,西施本名施夷光,是春秋末期越國的浣紗女,有傾城傾國之貌。據說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她美麗的容貌。魚兒看見她的容貌後,竟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了水底。從此,關於西施的美貌,就有了“沉魚”一說,並逐漸流傳開來。

公元前494年,越國與吳國大戰,越軍潰敗。越王勾踐派人與吳王夫差求和後,不得已到吳國做了人質,爲夫差駕車養馬、打掃宮室。這樣低三下四過了三個年頭,勾踐終得吳王夫差的歡心和信任,最後被放回國去。

回國後的勾踐發誓要報此仇。那麼,應如何打敗吳國呢?大臣范蠡提出三條建議:屯兵,屯田,獻美女。勾踐採用了這一建議,在屯兵、屯田的同時,又命范蠡遍訪全國,尋找美女,好讓夫差這個色鬼沉湎酒色,荒廢朝政。就這樣,有“沉魚”之貌的西施自然難逃政治羅網,最終被選入宮。

西施進宮後,勾踐讓大臣專門爲她找來“舞蹈教練”以及 “禮儀老師”,對她進行舞蹈、步態、禮儀方面的專業培訓。三年後,西施由一名浣紗女出脫成了一位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之間,充滿美感。之後,她以“臥底”身份,被勾踐進獻給吳王夫差。

夫差本來就是個色鬼,見越國送來了西施這一天生尤物,頓時色心蠢動,美得忘乎所以,之後在大約八年的時間裏,西施以一個“臥底”的職業素養,勾夫生心、攝夫差魄,把色鬼夫差哄得五迷三道,衆版親離。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帶領大軍討伐吳國,吳國大敗,夫差自殺。

按說,西施以七八年時間,不僅搞垮了夫差的身體,也搞垮了他的國家,這對越國來說,應該是奇功一件,應該得到越王勾踐的厚賞。但事情不盡然。傳說勾踐復國成功後,竟要身心疲憊的西施“伴寢”;而越國人卻認爲西施是亡國禍根,最終把她沉於江中。當然,這僅僅是個傳說。關於西施最終的結局,史料及民間還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隱居”說。這一說法最早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裏面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中也有類似說法,認爲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着西施隱居起來。

二、“被殺”說。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控怒火都發泄在了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入了揚子江。這雖是傳說,但其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落水”說。也許是善良的人們非常同情這位無辜的弱女子,不希望她的結局過於悲涼,便以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中的詩句“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鬆夢,魚沉畏荷花”爲依據,認爲吳國滅亡後,西施便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亡。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當然,西施無論是哪種結局,對今的我們來說,似乎沒有必要搞得一清二楚。縱觀西施的一生,可以說因美得禍。對越王勾踐來說,她是“臥底”,是政治工具;對吳王夫差來說,她是玩物。可想而知,作爲一個弱女子,西施在幾千年前,身心受到的是何等的摧殘,內心是何等的痛苦——這一切,她能對誰說?就讓幾千年之後的我們,成爲她靈魂的傾聽者吧!

西施

王昭君的“和親”之路

在瞭解了“沉魚”西施的故事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落雁”王昭君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王昭君原名王嬙,約在公元前52年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王昭君天生就是個大美人,而且十分聰慧,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尤其彈得一手好琵琶。

衆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的諸多帝王,都有個讓人非常討厭的臭毛病,即不管政績如何,先將天下美女蒐羅到身邊,自己享用了再說,當時的漢元帝也不例外。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要摘“美女選秀”,年僅17歲的王昭君便在入宮之列。傳說王昭君進宮後,由於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便被他在畫像上點了喪夫落淚痣,結果被貶入冷宮3年,沒有機會得到漢元帝的召幸。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向漢朝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在這件事情上,漢元帝還是動了點兒私心。他命畫師分別給後宮妃繽及宮女畫像,然後從中挑一個長相不太出衆的,去應付這差事。

那些妃繽、宮女聽說要離開皇宮到北方匈奴地界去,誰能樂意啊?於是都紛紛賄賂畫師,希望把她們畫得美一些;而唯獨王昭君不願採取這種下三爛手段,結果被畫得很醜。同時,王昭君久居深宮,覺得面見聖上無望,便主動要求離漢宮去匈奴。而漢元帝在看過她被醜化了的畫像後,想也沒想,就一口答應讓她去“和親”。

呼韓邪帶着王昭君臨行前,漢元帝爲他們搞了辭別宴會——這時,漢元帝才頭一次見到王昭君,結果心頭震驚不小。他沒想到自己的後宮竟有如此英貌之人,當時腸子都悔青了。但事已至此,只能忍痛割愛,任呼韓邪那小於撿了個大便宜。

就這樣,王昭君在命運之手的擺弄下,肩負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據說,這一路上,馬嘶雁嗚,使王昭君心緒難平。於是,她撥動琴絃,奏起悽切的離別之曲。天上的大雁聽到悠揚的琴聲,看到馬背上這位美麗女子,都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下來。從此,王昭君便得來“落雁”的代稱。

據史料記載,自從王昭君出塞和親後,“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使漢匈交界地帶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可以說,王昭君爲漢匈兩族的和睦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匈奴人“飲腥食羶”的生活習慣,使王昭君很不習慣。在她心中,無時無刻不充滿着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即使如此,她依然忍辱負重,生兒育女,儼然一個賢妻良母。可是好景不長,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兩腿一蹬死翹翹了。此時的王昭君,才二十出頭,正值花樣年華,對故鄉的思念日益深重,意欲回國,於是派信使將自己的想法稟報給了時任皇帝的漢成帝。漢成帝一心只顧自已的江山,哪管她一名弱女子的死活,赦令她學從胡俗。此番情形之下,王昭君只能以大局爲重,學從胡俗。當時,匈奴人有一種十分垃圾的風俗,即“父死,妻其後母”。意思是,父親死後,兒子要娶自己的後母爲妻。就這樣,王昭君內心帶着極大的委屈和屈辱,改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爲妻,之後還爲他生下兩個女兒。

十年後,復株累單于也死了,到地下去找他的父親。從此王昭君寡居。其間,她經歷了兒子因爭位而死的痛苦,不久便遺恨而亡,年僅33歲。

正史中記載,王昭君出塞和親——這起政治聯姻,對當時的漢匈外交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對王昭君這個弱女子來說“和親”之路,她所忍受的委屈及痛苦,又有誰能感知呢?

四大美人的結局的如何,爲什麼大多數都不好呢? 第2張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

貂蟬上演“連環計”

關於貂蟬的出身,有野史這樣交代:其人本勝霍,無名,今山西沂州人。自幼人才出衆,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

民間傳說中,貂蟬有曠世美貌。據說在一個月圓之夜,貂蟬望月而拜;沒想到那玉盤一般的明月竟匆匆隱沒雲中,再也不肯出來,都說是月中嫦娥看到貂蟬美貌,自愧不如,故而躲藏起來。從此,“閉月”就成了貂蟬之貌的代稱。

東漢末年,貂蟬受“十常侍之亂”影響,避難出宮,結果被司徒王允收做義女。當時,東漢朝廷被大奸臣董卓專權,把整個朝廷搞得猶如“公共廁所”一般,烏煙瘴氣;同時,他還收有勇無謀、武功蓋世的匹夫呂布爲義子,讓他爲自己賣命。這一老一小,老的是“老狐狸”,老奸巨猾;小的是“牛犢子”。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二人聯手,爲非作歹。他們欲奪權篡位的野心,更是無遮無攔。

此番情景之下,司徒王允見朝中諸多大臣已慘遭毒手,知道自己處境堪優,於是日夜思量要除掉董卓這個老賊,而他的心思被義女貂蟬看破。她向王允進言:“義父若想心安,必除董卓老賊。如果確如小女所言,小女願助義父一臂之力。”王允聽了此話,感動之餘,眉頭舒展。同時,他也發現義女那“閉月”之貌有着無可限量的利用價值。之後,父女二人便設計出一個流傳千古的“連環計”。

爲了使“連環計”儘快實施,王允利用一切機會與董卓父子接近。待時機成熟時,貂蟬就先後在呂布與董卓面前登場了。呂布第一次見到貂蟬時,差點流下了哈喇子——瞧這姑娘,面如桃花,身若楊柳,於萬般風情中對他低眉含笑……於是,王允趁機將貂蟬許配給呂布。

自此,這頭“牛犢子”陷入佳人迷魅,不能自拔;同樣,當老賊董卓第一次見貂蟬時。心中吃驚之餘,暗自不平:沒想到區區一個司徒府中,竟截有如此國色天香……董卓這個“老狐狸”,平日雖享女色無數,但她們與眼前的這位大美女比起來,不過是一堆爛菜葉子。老傢伙心中頓時色慾浮動,不能自持。

王允見老賊上套,就順勢將貂蟬拱手相送。後來,呂布見自已的佳人被董卓享用,氣得吐血。而貂蟬又是何等聰慧,見一老一小都已主動將腦袋伸入“套”中,便巧妙周旋其間——今日向呂布頻送秋波,明日對董卓施以媚眼。如此這般,“套”就緊緊地勒在了董、呂二人的脖子上。

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悄悄到董府與貂蟬私會,並邀鳳儀亭相會。結果,此幕被提前回府的董卓撞見。董卓頓時怒火中燒,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而去,欲置呂布於死地。呂布見勢不妙,奪路而逃。自此,二人由“暗戰”升爲“明戰”。針尖對麥芒,都想置對方於死地。

王允見事情完全在按着自己的計劃行進,就抓住機會挑唆呂布:“事已至此,一不做二不休,只有先下手爲強,除了老賊,一來可以保全自己性命,二來還可與貂蟬做長久夫妻……”呂布這頭“牛犢子”,哪受得了這番忽悠,再加上貂蟬在旁施加“迷魂大法”。就徹底找不着北了。最終,呂布將董卓殺於宮門之前。

不過,殺了董卓的呂布,不過也是別人盤中的“菜”。他雖然得到了貂蟬,但失去了董卓這個後臺,最終不得不爲曹操賣命。而曾操生性多疑,怎麼可能信任一個手刃義父的主呢?最終,呂布被曹操所殺。據說呂布死後,曾操如法炮製,將貂蟬獻給關羽和劉備,想以此來離間這對挑園結義的兄弟。而關羽爲了不重蹈覆轍,竟將貂蟬斬於月下。

以上關千貂蟬的結局,不過是民間傳說。在《三國演義》中,下邳一役後,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眼隨呂布家眷前往許昌,從此不知所終。至於她最終結局如何,書中始終沒有交代,現已無從考證。

貂蟬

楊玉環的情事

針對楊玉環,白居易《長恨歌》中如此描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從這詩句中,我們不難體會楊玉環的英貌,確實非同一般。可以說,她堪稱大唐第一美女,此後千餘年,無出其右者。

據史料記載,楊玉環出身於唐朝蜀州一宦官世家,10歲左右時,父親去世,她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家。楊玉環天生容貌出衆,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精通音律,擅長歌舞,並彈得一手好琵琶。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開元二十二年(734),15歲的楊玉環被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看中,嫁其爲妃。而這時,唐玄宗並沒有見過楊玉環。3年後,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使玄宗整日鬱鬱寡歡。這一切,寵臣高力士看在眼裏——他急主子所急,想主子所想,將唐玄宗的目光引向與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身上。

開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第一次見到楊玉環。這一見不要緊,年過半百的唐玄宗竟被楊玉環的獷世英貌迷住了,頓生愛戀之意,想佔爲己有。但她畢竟是自己的兒媳,這怎麼辦呢?當然,對作爲帝王的唐玄宗來說,此等事情,不過小菜一碟,做起來又有何難!之後,唐玄宗以“孝順”爲名,說要爲皇太后祈福,便下詔讓兒媳楊玉環出家做道士,並踢道號“太真”,同時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進了太真宮。接着,他怕兒子李瑁不樂意,就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他,並立爲妃,以此來安撫壽王。過了5年,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官中,正式冊封爲貴妃,自己養了起來。

據說楊玉環進宮後,日夜思念家鄉。一日,她到花園賞花散心,觸景生情,聲淚俱下,眼淚滴到了花瓣上。她剛想用手去拭,結果手一碰到花瓣,花瓣立即收縮。這情景,被一宮女看見。宮女到處說,楊貴妃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從此,“羞花”就成了楊玉環的雅稱。

自從將楊玉環弄到身邊後,唐玄宗就有點兒走火入魔。白居易在《長恨歇》中如此描述:“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可見當時唐玄宗是如何驕奢淫逸。

也許唐玄宗對自己搶兒媳的行徑心中有愧,因此就以對楊貴妃的寵幸來彌補——可以說,這種寵幸,幾乎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他不僅把所有恩惠都施加到楊貴妃身上,就連她的親戚朋友都被提拔爲朝廷要員。這些舉動,甚至使民間有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

楊貴妃

就這樣,唐玄宗由於寵幸楊貴妃,整天處於聲色犬馬之中。對於政事,他乾脆做起了甩手掌櫃——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着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19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而楊國忠作爲楊貴妃的堂兄,使他繼李林甫後出任宰相,搜刮民助,致朝政腐敗,爲日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當時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爲了使自己仕途通達,他拜楊貴妃爲乾孃,由此深得唐玄宗寵信,從而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獨掌20萬兵力,擁兵邊陲。這一切,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此交惡。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史思明等人以討伐楊因忠爲名,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此次判亂中,由於宰相楊國忠的無能,最終使長安失守。唐玄宗由御林軍護送,帶着楊貴妃及一些親信逃離長安。

據《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唐玄宗一行逃到馬嵬坡時,御林軍將“安史之亂”怪罪於楊貴妃及楊國忠。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和楊貴妃,面對此番情景,無能的唐玄宗也無力迴天。最終,楊國忠被亂刀砍死,38歲的楊貴妃自縊而死。

當然,我們現在想來,“安史之亂”不過是當時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及爆發,絕不可能由楊貴妃而起。這樣說來,楊貴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其“犧性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