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朝時期,齊國公與寧遠侯誰的地位更高?

宋朝時期,齊國公與寧遠侯誰的地位更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宋朝的官職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看過《知否知否》的朋友,一定對“門第”這個詞再熟悉不過了:盛府是官宦家庭,書香門第,男子大多數通過科舉入仕,羨煞旁人。但是在各種“王公貴族”面前,卻仍舊需要低下頭來。仔細去數:寧遠侯、齊國公、忠勤伯爵......似乎都高高在上,參差不齊的爵位,究竟哪個更貴重?這就必須要梳理一下北宋年間的官爵體系了。

所謂“爵”,又稱封爵或是世爵,有史可載的年代上追溯於周朝:用公 侯 伯 子 男五個層次劃分等級,每一等級都有對應的封國、土地、人口以及轄區內的自治權,同時配合世襲罔替的規定。可見,最早的“爵制度”是與分封建國緊密相連的。

隨着時代發展,中央高度集權,當然不能再給予諸侯國像周朝那麼大的權利了,因此所謂的公爵手中權力一降再降。當然也有漢初同姓王擁有討伐之能的例子,但是在時代總體趨勢中,王爵還是一再貶值的。

宋朝時期,齊國公與寧遠侯誰的地位更高?

到了宋代,終於迎來一箇中央集權的高峯。

北宋之初,爵位整體上保留住周朝公 侯 伯 子 男的大分級,但是在細緻區分時又有很多不同,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僅開國初年,便有十二個王爵等級。到了國家建設的中後期,又有變化。宋代的官僚體系,是封建時代最多變之一,所以當我們討論某一個人的官名、地位時,必須用動態眼光。

2.爵位對應的人物是:皇子和皇兄分封是爲親王;親王的子孫繼承了王位是爲嗣王;皇室內部的人(這就不是皇帝的兄弟或者兒子了)封王是爲郡王;立下巨大功勞被賞賜或者宗室其他特指的人可爲國公(這裏就可以有異性爵了);其餘宗室親戚可爲郡公。排在後面,沒有特殊要求的還有: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3.以上十二等級內部,親王是正一品地位最高;嗣王 郡王 國公三個是從一品;郡公、開國公、來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侯從三品;開國伯正四品;開國子正五品;開國男從五品。

宋朝時期,齊國公與寧遠侯誰的地位更高? 第2張

弄明白了這些,我們就可以討論《知否知否》的人物設定了:

齊衡的父親爲齊國公,母親爲郡主,那麼便可以將他定位在第四等爵位“國公”行列,乃從一品。顧廷燁的父親身份爲寧遠侯,就沒有那麼靠前的地位了,只有從三品的開國侯與之對應。這裏,小公爺和顧二叔幾乎沒有比較的必要,因爲差距太懸殊。

但是,根據劇情我們可以知道,在不久的未來顧廷燁將以勤王的功勞進入新一代功臣行列,成爲朝廷肱骨,那時他手中特權將遠遠超過齊國公。爲何這麼說?是有時代背景的:

北宋,從各種角度看它都是承前啓後製造“質變”的時代。在此以前,中國社會幾乎是被“特權”壟斷,所謂的特權階級有兩類:1.宗室2.門閥。前者是指各種各樣的王侯,後者是指大的家族姓氏。這兩類人,往往會隨着權力積累產生家族“巨臣”,進而撼動皇權(方式是多樣的,有的是自己成權臣,也有的是通過土地兼併)。

而隋唐之後,北宋開始,中國新一批力量產生了:地主紳士階級。

原因是多樣的,表象卻很簡單:貴族不再世襲特權,忠君報國的個人奮鬥受到認可。

宋朝時期,齊國公與寧遠侯誰的地位更高? 第3張

回到《知否》的劇情,顧廷燁在江湖結識落難的趙宗全,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救助他於水火。不久,老皇帝去世,趙宗全登基,顧廷燁又有擁護、勤王、輔佐等多種功勞。於情於理,成爲天子左膀右臂都是必然的。

反觀齊國公,單一地憑藉繼承下來的榮耀,實則是沒有太大利益可言的(一是俸祿少,二是宋朝這類人真的沒有那麼高地位)。當然,如果後期其家族出現了入朝爲官,並且倍受重用的人才,那麼便可再論。

正如前文所說,北宋開始中央高度集權,其實有許多爵位都不是世襲罔替了,也就是說,一個老國公到死爲止,其封賞也就結束了。但是《知否知否》很顯然不想利用這個設定,因爲劇情反覆強調着“繼承”二字。是故,看劇不要太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