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李自成輕鬆的推翻了明朝的統治,爲何最終卻失敗了?

李自成輕鬆的推翻了明朝的統治,爲何最終卻失敗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爲號召,轉戰十餘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們容易爲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爲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

李自成輕鬆的推翻了明朝的統治,爲何最終卻失敗了?

萬曆三十四年,八月裏相當炎熱的一天,米脂河西200裏的李繼遷寨裏的李老漢夢見一個黃衣人走進了自己的土窯洞。與此同時,土窯洞裏響起了一聲響亮的孩啼,於是,李老漢就給他起了個小名——黃娃子。當然,今天黃娃子也是有大名的,他叫李自成。

黃娃子年幼時,家境貧寒,甚至曾被舍入寺廟,後淪落去放羊。放羊娃李自成少年時的一大喜好就是在放羊的間隙時舞刀弄槍。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黃娃子在興趣的指導下,還真在武藝上有所斬獲。時間流逝,李老漢在貧困中死去了,他生前放心不下的兒子黃娃子終於有了一個算是穩定的工作,去了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照看驛站馬匹。

然而,好不容易有了穩定工作的黃娃子李自成,還沒過幾天舒心日子就失業了——精簡驛站,充盈國庫,這是崇禎上臺第一年就辦的一件大事。結果國庫沒充盈,卻搞出個日後逼死他的農民軍領袖。在被攆出驛站的那個夜晚,這個身材魁梧,猿臂蜂腰,臉上的表情嚴峻剛毅,雙眉緊鎖的青年擡頭凝望着着驛站的招牌,吐出一句狠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黃娃子當時的鬱悶氣憤可想而知。雖然驛站工作辛苦又卑微,但好歹還算是有固定薪水的官家皇差,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平日裏也還有些油水可撈。因此,貧苦孩子黃娃子要謀到當驛卒的飯碗,真不是個容易事兒。但是,皇帝一道聖旨便砸了他的飯碗,他卻連說理的地方都沒。

可是氣憤歸氣憤,黃娃子走投無路,只能去向村裏富戶艾舉人借錢。艾舉人是個大方人,痛快地借了錢。可是到了還錢的日子,艾舉人也要求他痛快地還錢。沒有工作的黃娃子天天坐吃山空,哪有錢還呢。幾次索債不成的艾舉人一紙訴狀將黃娃子告到米脂縣衙。縣令將李自成“械而遊於市”,在親戚朋友幫忙還上債後,才被放出。

氣性大脾氣又不好的黃娃子,出獄後怎麼也順不過氣來。他一橫心,半夜溜到艾舉人家裏,把艾舉人給殺了。殺完人回家的黃娃子餘怒未消,一路仍然怒氣衝衝的。可是當他回到家,一場更大的變故正在他面前上演——黃娃子借錢養活的老婆韓金兒,正在和村上一個名叫蓋虎的男人苟且。這對偷情狗男女也真是撞槍口上了,殺一個也是死,殺一雙也是死,黃娃子手起刀落,把這對狗男女也給殺了。

從這一天起,黃娃子不見了。不久,大家開始知道了他的另一個名字——李自成。命案在身,如何逃過一死?李自成選擇的是到鄰省甘肅參軍,這樣老家官府就不好拿他。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當兵是一個好苗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爲軍中的把總。

然而,軍中也不好混,照樣充滿各種壓榨,欠餉問題更是嚴重。當兵也要薪水吃飯呀,老是欠餉不發怎麼能行?一次,在和上級領導爭執中,忍不住的李自成失守將之殺死。現在,當兵的路也被堵死了。怎麼辦?還能怎麼辦,留給他的只有造反一條路了,遂一不做二不休,發動了兵變,走上了自己養活自己的草寇之路。這時纔是崇禎二年。

李自成起事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左掛的農民軍。崇禎三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李自成轉投奔張存孟,爲隊長 。崇禎四年四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降明。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對陝西境內的農民軍開始滅絕性的打擊。崇禎六年,在家鄉混不下的李自成率殘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同年,曹文詔率千餘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並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圍剿。

崇禎九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擊敗包圍在鄖陽山區。四月,後金建國改清,六月,清軍第三次入塞。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抗清。兵部侍郎王家楨繼任五省總督,高迎祥等得以突圍。高迎祥從儻駱谷進攻關中,在黑水峪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高迎祥殘部投奔李自成,李便被推爲“闖王”, 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迅速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開始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李自成終於成了大氣候。

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舉爲“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三月,李自成改襄陽爲襄京,稱“新順王”,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崇禎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爲太祖,建國號“大順”, 改西安爲西京,封功臣以五等爵。

稱帝后不久,李自成即下令東征北京。二月初二,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陽城、蒲州,隔日攻下懷慶,殺盧江王載堙。初五日進攻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後,李自成兵分兩路,一部由大將劉芳亮率領攻河北,自己同大將劉宗敏率主力部隊北上寧武關,從北面迂迴圍攻北京。

李自成率領大軍順利攻下大同、宣府、昌平,於三月十七日攻到北京城下。此時,北京守城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崇禎急調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和江南明軍率兵勤王,但爲時已晚。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軍攻破了北京城,崇禎帝朱由檢萬念俱灰,自縊於煤山之上。

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後,開始被勝利衝昏頭腦。這些農民出身的起義軍將領以爲攻陷了北京,除掉了明朝的皇帝,就是大功告成,可以坐享天下了。李自成和劉宗敏等人都開始忙於修建宮室,蒐羅美女,對明朝的官員進行追贓。而沒有及時的追剿或招降依然據有江南的幾十萬明軍,也忽視了重兵在握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

起初的時候,李自成是想招降吳三桂的。但是,由於義軍將領在追贓的過程中,致使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自殺,更讓吳三桂不能忍受的是,他心愛的寵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搶了過去。於是吳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多爾袞。在清軍和明朝降兵的合擊之下,李自成的大順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了陝西潼關。潼關之戰,大順軍再次失利,被迫退出陝西,轉戰河南、湖北,準備奪取東南作爲抗清基地。

但是,清軍卻對大順軍緊逼不放,派出重兵節節阻擊。南明政權的明軍也順勢攻擊大順軍,導致李自成在湖北武昌、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失利,東下的去路也被切斷。至此,李自成兵敗已成定局。可是,牛逼的李自成並沒有因此退出歷史的舞臺。

這“起得快衰得更快”的“奮鬥歷程”,也叫好些後人連呼不解。拜好些野史所賜,人生巔峯時的李自成,也常是一幅腐化墮落的形象。“李自成腐化太快丟江山”的說法,也一直很有市場。但如果細看其整個“人生曲線”,“腐化太快”這事兒,真扛不起李自成脆敗的大鍋。那敗因到底爲何?這就要先弄清楚一個事實:拿下北京“坐江山”的李自成,究竟有多“腐化”?

一:並不腐化的李自成

雖然在明清之交的各類史料裏,有關李自成農民軍佔領北京後“腐化”的描述有一籮筐。但是許多真實性極高的資料,卻告訴了我們另一個真相。比如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農民軍進入北京城時,惶恐不安的北京官民們,看到的卻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明朝工部官員趙士錦的《甲申紀事》裏,說起農民軍,都是一口一個“賊”字,卻也描述農民軍士兵進城時“但不抄掠”,如果有士兵敢渾水摸魚搶劫,立刻被“以手足釘於前門柵欄上”——不但處死,還要示衆。如此表現,比起殺良冒功成常事的晚明軍隊,儼然面目一新。

如果說趙士錦的記載,還只是說的入城當晚的情況。佔據北京的幾十天裏,入城時紀律不錯的農民軍,又“腐化”了嗎?妻女都在農民軍打進北京前自盡的明朝官員楊士聰,雖說恨李自成恨的咬牙,卻還是在《甲申核真略》裏澄清說:在是年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從山海關兵敗回京前,北京城裏的李自成農民軍,紀律一直很嚴明。撤離北京前,纔算徹底撒了歡。

甚至,就連被後世大書特書的農民軍“追贓助餉”事件,在楊士聰的筆下,受害的絕大多數都是北京城的官宦公侯甚至廠衛太監,雖說行動十分酷烈,但普通北京百姓,當時很少受到騷擾。所謂“農民軍姦淫擄掠”的傳言,在他看來都是“大屬妄語”!當時京城的社會秩序也穩定。描繪了不少農民軍“燒殺搶掠”場面,也被楊士聰條條批駁的明朝人陳濟生,在寫到農民軍治下的北京郊區時,卻也承認“今布帆安穩”,“居民稠密”“太平光景”,連盜賊都跑得精光。簡直是崇禎年間時少見的情景。

那李自成本人呢?比起武俠小說裏那個進京後迅速胡吃海塞的李自成,《明季實錄》裏的李自成,卻是一個禮賢下士的形象。接見京郊百姓長者時,往往態度和藹可親,穿的依然是天藍箭衣,舉止生活都十分樸實。可以說,雖然犯了很多錯誤,但比起明朝以前的多次農民起義來,李自成及其軍隊,在“抗拒腐化”這條上,已經做的很好。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並不腐化的李自成,卻依然守不住這江山呢?

二:一句吐槽戳中的死結

比起各種“腐化亡國”的論調來,農民軍“追贓助餉”時,李自成大將劉宗敏的一聲吐槽,才戳中了李自成一個解不開的死結。當時的情況是,“追贓助餉”一直是李自成農民軍固有的政策,也在佔領北京後,被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等人,弄到了極其酷烈的程度。昔日崇禎帝信任的王公貴族,乃至魏藻德陳演等“閣老”們,全在嚴刑拷打中,一口口往外吐銀子。

拷打出的七千萬兩白銀的“戰果”,叫李自成這位“大順皇帝”也受不了,當場埋怨劉宗敏下手太狠。卻不想被皇帝訓斥的劉宗敏,直接回懟了一句:“皇帝之權歸汝,拷掠之威歸我”。如此“大逆不道”,李自成什麼反應?他的反應,是一片默然。因爲這句話,才點中了當時李自成,最大的難題:雖然頂着“大順皇帝”的名號,但他的威權,比皇帝還差的遠。

整個明末農民戰爭裏,李自成的隊伍,一度發展到號稱百萬人,但這百萬人的隊伍,卻是來自五湖四海,通常多是各類農民軍們,帶着心腹隊伍“入夥”而來。比起之前幾個王朝的開國軍隊來,李自成的軍隊,只是各路農民軍將領形成的鬆散聯盟,大家各有各的勢力,捧起李自成這個“盟主”,論話語權,與“開國皇帝”差得遠。

這樣的組織模式,在明末農民戰爭時,曾經起到奇效,可以迅速拉起隊伍來。所以面對明朝的官軍,農民軍可以迅速形成聯合,短時間聚集起壓倒性優勢的兵力。但缺點也顯而易見:軍隊的凝聚力極差,起的快衰的也快。所以,即使成功攻克了北京城,但李自成的農民軍,哪怕在巔峯時期,也稱不上凝聚力強大的勁旅。打順風仗能順風順水,打硬仗能力堪憂。

比如寧武關之戰裏,面對名將周遇吉的明軍精銳,兵力絕對優勢的李自成大軍,就險些啃不動,差點就想收兵回家。而在賭上明朝國運的河南之戰中,一度被明軍孫傳庭部痛打的李自成農民軍,內部險些鬧分裂,好些將領當時就想捆了李自成嚮明軍投降。如果不是崇禎帝關鍵時刻瞎指揮自斷好局,這場惡戰,李自成就險些闖不過去。

但是,闖過了這麼多硬仗惡仗的李自成,直到佔領了北京。其組織結構裏的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拿下北京後,本就是“聯盟”的農民軍團隊,各路大將們自然畫地爲牢,各有各的“蛋糕”,雖然憑着嚴明的紀律和身體力行,農民軍暫時站穩了腳跟,但是,面對東北方向,武裝和戰鬥力登峯造極的“關寧鐵騎”與“清軍八旗”,“起的快衰的快”的李自成軍隊,又有多少勝算?

李自成輕鬆的推翻了明朝的統治,爲何最終卻失敗了? 第2張

如果,當時李自成的外部形勢相對穩定,能夠讓他有充足的時間,建立完備的王朝制度,這“突然失敗”的悲劇,也許不會上演。可是那個歷史時刻,他沒有這個時間,所以山海關戰役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一個團隊,如果只注重成績的拓展,卻忽略了內部凝聚力的建設,哪怕強如李自成,哪怕擁有多少雄心壯志,失敗也無法避免。或許這,纔是明末農民戰爭,留下的一個歷史之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