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諸葛亮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後代的呢?

諸葛亮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後代的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曆史上有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諸葛亮戰績輝煌的一生,不僅發明衆多,教子育兒也是一把手,看看他的誡子書是如何說的?

181年,諸葛亮出生,父母早亡,跟隨叔父諸葛玄去荊州。叔父亡後,居隆中十年,專注治國用兵之道。

207年,諸葛亮26歲,新野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亦傾心籌謀,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先佔荊、益,和撫邊裔,內修政治,外結孫權,待時機成熟,分兵兩路,令得力將領從荊州取宛、洛,主力出益州攻秦川,進圖中原,以成霸業。諸葛亮從此輔佐劉備。

208年秋,諸葛亮27歲,曹操率大軍進逼荊州,劉備兵敗長阪,退駐樊口。諸葛亮趕赴東吳,同周瑜等勸說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隨後,又輔助劉備取荊州四郡,任軍師中郎將。

出名的他從未嬌奢過,從一而終跟隨劉備,就連當時荊州之主的長子多次請教諸葛亮,都被他委婉辭退,直到後來,爲局勢所迫,一步一步的把劉備拉上位,簡直就是帶飛節奏,上位到王者,戰場烈馬嘶鳴江山,刀光陰暗,兵臨城下,只用一幼兩老,開放城門,就把敵軍騙入局,紛紛退兵,這般睿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對於諸葛亮,以一己之力狂瀾敵軍,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兵法詭異高深莫測,誰能敵得過孔明諸葛。也是因爲他的忠心,他的睿智,拒絕了其他霸王的相邀,給敵軍吃一大虧,當然是樹敵一堆。

一天不奪回中原,一天不統一天下,革命就尚未結束,哪怕劉備走了,諸葛亮一直都在爲他的繼承人鋪路,哪怕那個繼承人是個爛泥,他也未想過篡位,忠於先祖之囑,全心全意爲後主效勞,然而,孔明是什麼人,一切行程都算計在心裏,在自己出徵之時,恐怕自己有去無回,就寫下了名揚天下的“出師表”,望後主能夠有所改變。

可惜歷史告訴了我們,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爛泥永遠是扶不上牆的,當諸葛亮代表蜀國出戰魏國時,魏國那是一直受諸葛亮的氣,可是兩軍就是如此僵持着,而魏軍一直向人打聽諸葛亮的情況,就判定這位龍鳳人物命不久已。他的判定還真準,諸葛亮在軍中操勞過度,身體已經負荷以久,積出一身的病,就連他的部下都看得出來,來問候他的同時,諸葛亮也交代了朝廷後事,給大家留下了對策,也是注入了無限希望,然而天妒英才,諸葛亮的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

諸葛亮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後代的呢?

226年春,諸葛亮45歲時,爲恢復中原,諸葛亮統軍進駐漢中,密謀策反原爲蜀漢將領的魏新城太守孟達,以威脅南陽,牽制魏軍,次年正月出師攻魏,一舉攻佔三郡。孟達事泄,被司馬懿率軍擊殲。諸葛亮率軍出漢中,天水等三郡皆響應歸順,魏國大震,魏明帝曹叡親自率兵進駐長安,派張郃率兵5萬拒戰,擊潰鎮守街亭的蜀漢將領馬謖,諸葛亮被迫退回漢中。十一月,諸葛亮再次攻魏,出散關進圍陳倉,魏將郝昭據城堅守,強攻20餘日不下,糧盡退還漢中。

229年,諸葛亮48歲時,第三次攻魏,派陳式出陽平關攻佔武都、陰平二郡,自率主力進至建威,逼退魏援軍後,撤回漢中。

231年二月,諸葛亮50歲時,第四次攻魏,再出祁山,北趨上邽,以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司馬懿率軍拒守,堅不出戰,雙方相持四月,適逢雨季,因軍糧運輸困難,中都護李嚴假傳詔令,命蜀漢軍撤回。途中,諸葛亮設伏射殺追擊的魏將張郃。

234年二月,諸葛亮53歲時,第五次攻魏,出斜谷,屯兵五丈原,同時遣使者約吳出兵協同攻魏。司馬懿率軍在斜谷外渭水南岸據險設防。五月,吳軍應約三路出兵攻魏。魏明帝曹叡採取“西守東攻”戰略,親率大軍反擊吳軍。吳軍奉命主動後撤。兩軍相持百餘日,蜀漢軍無隙尋機決戰,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卒軍中,蜀漢軍只得退往漢中。

諸葛亮善於治軍,用兵謹慎,賞罰嚴明。同時他也是一個發明能手,下面我們列舉一些他的發明。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因爲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諸葛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爲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諸葛亮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後代的呢? 第2張

南征中,蜀軍身背糧草,在那不毛之地跋山涉水,很是辛勞。不過,最辛苦的是傳令兵和伙頭軍,他們除了背糧還得背上鍋和鼓,打起仗來,這兩種兵總落在後面,往往誤了戰機。諸葛亮對此十分着急。立即傳令,用銅鑄成像鍋一樣的鼓,像鼓一樣的鍋。鑄好後,令傳令兵和伙頭軍各背半天煮飯時,把鼓當鍋,用來煮飯;需要傳令報警時,又把鍋口向下,敲鍋底爲鼓。這樣一物兩用,既減輕了士兵行軍中的負擔,又給打仗時傳令煮飯帶來了方便。彝人看到這種鼓,也紛紛仿造,並稱爲諸葛鼓。

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木牛流馬,爲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爲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爲“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爲“特行者數十里,羣行三十里”,爲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

八陣圖(又名八卦陣),這是諸葛亮出山後自己創造的兵陣,他稱之爲八卦兵陣。士兵排列爲八卦形,八門入,八門出。此陣不易破解,善於迷惑敵人。諸葛亮後來又多次改造此陣,並由兵陣演化爲石陣、馬陣。

孔明棋 ,早在隆中時,諸葛亮就打算髮明一種棋。公元228年,蜀國南方暴亂。諸葛亮作爲一國之相,決定親自率兵前往征討。然而,情況並沒那麼好:南方的氣候令士兵難以適應。加之軍中無趣,南王孟獲久久不肯歸服。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發明了孔明棋來活躍士兵煩悶的心。孔明棋規則簡單,是一種智力遊戲。

諸葛亮的一生的發明不僅僅是隻有這些東西,還有諸多的物件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除了發明,軍事及政治才能外,他在教子育兒也是一把手。

在元234年(蜀漢後主建興12年),諸葛亮出兵武功,在第五次北伐曹魏途中,他寫信給遠在東吳的長兄諸葛謹,稱“長子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貪圖玩樂,將來成不了大器”。這年諸葛亮五十四歲,是他人生最後一次北伐,後來壯志未酬,病逝五丈原。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

《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誡子書》短短八十六字,開家教訓導之先聲,爲處世治國之根本,是修身養性之準則,實爲千古之絕唱。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爲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爲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諸葛亮去世後,其長子諸葛瞻襲職,在職期間兢兢業業,以父親爲榜樣,直至蜀漢滅亡,他和兒子諸葛尚在綿竹之戰中父子兩個都英勇殉職。諸葛氏祖孫三代的英勇事蹟爲後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