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旻寧是如何當上皇帝的?他有哪些貢獻呢?

旻寧是如何當上皇帝的?他有哪些貢獻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年號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旻寧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其才略有限,社會弊端積重難返。

道光皇帝名字叫做旻寧,出生於乾隆四十七年,是嘉慶帝嫡出的皇次子,母親是皇后,但是,嘉慶的大兒子早夭,所以旻寧也就成了嘉慶的嫡長子、乾隆的大孫子。自古以來,封建社會講究長子繼承製,皇家也不例外,所以,旻寧在繼承皇位上佔據了優勢。

但,長子繼承製只是一個優勢而已,並不代表皇位就能百分百由旻寧繼承,道光能得到乾隆和嘉慶的喜愛,憑藉的是自己的本事。

首先在道光皇帝旻寧的童年時期,乾隆皇帝就非常疼愛他。《清史稿》記載:“幼好學,從編修秦承業、檢討萬承風先後受讀。又與禮部右侍郎汪廷珍、翰林侍讀學士徐頲朝夕講論。”旻寧自小受名師指引,與重臣學習,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皇家素來最重學問,自康熙皇帝開始歷代帝王無不是飽學之士,旻寧在功課上的功底讓他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關注。然而接下來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讓旻寧在乾隆皇帝的眼裏更加光熠出彩。

《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圍威遜格爾,上引弓獲鹿,高宗大喜,賜黃馬褂、花翎。”清朝皇帝有圍獵的傳統,而皇親以及皇帝的寵臣一般也會隨行同往。這時年僅九歲的旻寧也一同參與了圍獵,原本只是帶着他一起來看看熱鬧的,可誰也沒能想到,旻寧竟然拿起弓箭射中了一頭鹿。乾隆皇帝對小旻寧的表現欣喜異常,這麼小的孩子竟然能夠彎弓射鹿,着實出人意料。這看似是一件小事,可是在乾隆皇帝心中這個孩子自小就威武有加,那麼加以調教,假以時日,必然可堪大任。

乾隆皇帝對旻寧的喜愛對旻寧的繼位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但是不僅乾隆皇帝看中了他,在他的父親心中,旻寧也是一個有才具的孩子,因爲在京城發生的一次突發事件之中,旻寧表現出了過人的冷靜和機敏,以至於事情結束之後,嘉慶皇帝也對他開始另眼相看了。

《清史稿》記載:“上先還京師,而教匪林清黨犯闕之變作。是月,戊寅,賊入內右門,至養心殿南,欲北竄。上御槍斃二賊,餘賊潰散,亂始平。飛章上聞。仁宗欣慰,封上爲智親王,號所御槍曰“威烈”。諭內閣曰:“忠孝兼備,豈容稍靳恩施。”在嘉慶時期民生逐漸凋敝,因爲老百姓每況愈下的生活水平,所以宗教組織勢力擡頭。在當時的京師盤踞着一支名爲天理教的團體,他們由反對清王朝統治的貧苦老百姓組成,一直在伺機推翻滿清王朝政府。

隨着組織的勢力越來越大,天理教徒膽子也越來越大。當時正處於太平盛世,四方烽火平息,更沒有人會想到有人能來攻打京城,所以北京的城防實際上很鬆懈。於是天理教教徒在多方籌劃之下,竟然在京師發動了起義。在猝不及防之下,京城一下陷入大亂,當時的守備們一下都戰戰兢兢,絲毫沒有抵抗能力。在太監高廣福的指引之下,天理教徒一下子就打到了紫禁城。這一下可要了命了,紫禁城裏妃子、皇親都在裏面,只有皇帝此時不在京師,要是紫禁城失守,那接下來可就要出大事了。

而此時旻寧挺身而出,拿出他的火槍來,瞄準天理教徒連放幾槍,當時就阻擋住了天理教徒。天理教徒被突然出現的槍聲弄慌了手腳,他們從來沒有見識過火槍的威力,當時陣腳大亂,轉身退走了。

嘉慶皇帝回到京師之後,勃然大怒,下令對天理教徒嚴懲不貸。他對這次事變非常後怕,因爲這很有可能影響到清王朝的根基。可是與此同時,他也對旻寧讚不絕口,畢竟他立下大功一件,並且展現了他處變不驚的能力。正因爲在皇子時期出色的表現,最終旻寧被嘉慶皇帝立爲儲君,並且在嘉慶皇帝逝世後正式登基爲帝。

爲何把道光稱之爲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

這要從嘉慶二十三年九月,時爲智親王的旻寧隨父親嘉慶帝前往盛京祭奠先祖說起。在清寧宮東暖和閣,嘉慶皇帝特意從倉庫存拿出太祖努爾哈赫用過的馬燈,太宗用過的柺杖等遺物,對他進行傳統的思想教育。聽着父皇的講解,旻寧很受感動,立志要像先祖那樣,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決不辜負父皇對自己的期望。回京後,旻寧和妻子商量,兩人一拍即合。

當即就叫人把房間所有值錢的東西通通搬走,只留下牀輔和桌椅等必備之物。從此,每日下午四點前後,昱寧就打發太監出宮買燒餅。由於來回路遠,太監懷裏揣着燒餅一路小跑,到家時燒餅已變得冰涼堅硬了。夫妻倆毫無怨言,沏上一壺熱茶,啃完燒餅,立即上牀睡覺,這樣,連點燈的費用都節省了。

嘉慶二十五年五月,原本身體很好的嘉慶皇帝猝死在在承德避暑山莊。同年八月,旻寧在紫禁城太和殿舉行正式登基儀式,並改名爲愛新覺羅.旻寧。以明年爲道光元年。道光元年十一月初八,他頒佈了第一份施政綱領《御製聲色貨利諭》,表示“百姓足,君孰於不足?百姓不足,君孰於足?”表達了節儉治國的思想理念,並作出如下規定:

一、停止各省進貢水果、蔬菜、藥材等土特產。因爲,這一切都是民脂民膏。能節省一點,就能減輕老百姓的一點負擔。況且不遠千里送到期北京,運費太貴,浪費更大。二、不再增建宮殿樓閣。經過康雍乾幾代經營,皇室居所已經盡善盡美,除了日常維護外,不必再修。如有花言巧語,蠱惑聖聽,再打增建擴建這個主意,從中飽中私囊的人就是大清萬世的罪人,將追究他的刑事責任。

但是說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因爲地方官誰也拿不準道光帝說停止進貢能不能當真,何況,進貢本身對地方官來說是一件有利用可圖的事。古語說得好,伸手不打送禮人,只要言詞懇切,不怕皇帝不收。於是心照不宣,寧左勿右,照常進貢。這使道光帝爲難了,處分進貢的官員吧,進貢的人太多,俗話說法不責衆;但如果接受了,這不是出爾反爾?送貢品的官員不厭其實煩地勸說:皇上,這些東西本來就是日常生活用品。您不收,內務府也要到市場去買。

沒想到一提起內務府,道光帝立刻下令“賞收”。他想想覺得也是,儘管他百般節省,內務府的開支總是花樣百出,宮中的開支照樣龐大。以其讓內務府去市場採購這些東西,倒不如收下更合算,或許這樣可以爲宮廷節省一大筆開支。這樣以來,各省差官歡天喜地,忙不迭地叩首謝恩。於是,福建的茶葉、廣東的茄枝、江西的春筍、揚州的玉器、景德鎮的瓷器仍源源不斷送往宮中。

道光帝對內務府確實十分頭痛,爲什麼呢?他厲行節約,內務府卻陽奉陰爲。對此卻又無可奈何,因爲內務府是專門負責皇家內部事務的機構,龐大的皇宮的日常運轉,若離開內務府,寸步難行,而且內務府大臣都是皇帝較爲親近貼心的人,內務府無論購買什麼東西,雖然其價格都是民間的數倍。但皇帝以主子之尊不便與奴才斤斤計較,因此對於這種少購多報的違紀行爲,只要不是太嚴重,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後來,道光帝感到這始終不是辦法,於是對《制聲色貨利諭》作了些補充修改:對奢侈性享受的物品就徹底禁止進貢,至於各地向朝廷進貢的土特產則減少其種類和數量。並強調按此落實,各省不得自行其是,擅自增減。比如,規定遼陽的香水梨以後每年進二百個。盛京官員跟皇上說:皇家那麼多人口,這二百個梨哪裏夠吃?道光帝說:不吃,留着上供用,二百個足夠了!

道光帝身體力行。除了龍袍外,“衣非三浣不易”也就是說一個月才換一套衣服每餐不過四菜一湯還常常派大監出宮去買燒餅,晚飯時就和皇后以此爲食。

道光一生有養育有九個兒子十個女兒,長大成人的兒子六個,女兒五個。他對子女慈愛,卻要求嚴格,經常對子女進行勤儉教育。道光十一年夏,他親自作《御製慎德堂記》,告誡皇子皇孫切勿“視富貴爲己所應有”,應該做到“飲食勿尚珍異,冠裳勿求華美,耳目勿爲物慾所誘,居處勿爲淫巧所惑。一絲一粟,皆出於民脂民膏,思及此,又豈容逞欲妄爲哉”。

對於兒子的婚事,他指示婚禮一律從簡,而且要求女方家置備裝奩也不得奢華。否則,不僅將奢靡之物擲還,還要接受處分。兒媳婦給公婆的各種禮物一概豁免。至於公主出嫁,費用不得超過二千兩白銀。額駙家對皇家的聘禮也須相應減少,只象徵性送上“羊九隻”就行。收下羊收後與客人寒暄幾句,就端茶送客了,省去了一頓招待額駙的筵席開支。

每逢“千秋節”皇后生日,道光招待文武百官和王公貴戚的御宴,一般是每人一碗打滷麪。有一年,道光帝特批御膳房宰了兩頭豬,皇后心裏非常高興。因爲道光帝曾明確規定:萬壽節、皇后千秋節及除夕、元旦、元宵節、冬至的慶賀禮儀筵宴一律停止舉行,這回算是破例了。道光皇帝以身作則,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筆、硯臺,除龍袍外,穿的衣服破了就打上補丁再穿。他一看到官員衣服光鮮,就露不悅之情,甚至規定旗員六品之下,不得衣着綢緞,一律布衣布靴。

道光十年,有人舉報盛京將軍經常在家裏演戲宴樂,道光立即革了他的職務。希望以此轉變官場奢侈腐化的風氣。果然,道光帝欣喜地見到,奢侈浪費現象減少了,而崇尚節儉的風氣漸漸樹立起來,起碼在他的視線所及是如此。

旻寧是如何當上皇帝的?他有哪些貢獻呢?

《清宣宗實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道光十四年,道光檢閱京城的禁衛軍,看到官兵都穿着樸素的衣服,高興地說:“一洗過去的惡習,崇實務本,不失滿州舊風”,隨即將幾位主管官員提升一級。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曹振鏞猜摩上意,率先穿上打補丁的褲子,不久其他大臣紛紛仿效,個個都穿着破舊袍上朝。

臨朝前,大臣們討論的話題都是與節儉有關,或互相哭窮,或相互交流經驗,比如哪裏可以買到便宜的疏菜,如何將一斤米煮出五斤飯等等。道光帝看在眼裏,喜在心頭,以爲自己勒儉節約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於是節儉得更加起勁。他哪裏知道,此時北京城裏的舊貨鋪子把庫存的舊衣衫都賣了個好價錢,品相稍好的比新的還要貴呢。

後來舊袍越來越少,價錢就越來越貴,甚至比做兩套新袍還貴。而堂堂的大清王朝的朝堂,卻變得灰頭土臉,顏面盡失。而每天的早朝列會,從殿上望去,好似站着兩排叫花子,皇帝就像是叫花子頭,天朝大國的尊嚴蕩然無存。時間一長,道光皇帝感感覺不妥:一次藉機嚴厲訓斥一個穿着破舊的官員一番,下令朝中大臣不得再穿着破舊朝服上朝議事。

道光帝身居宮禁,不瞭解民間物價。他經常向大臣打聽宮外的物價情況,如一斤肉要多少錢,一斤菜要多少錢等等。還經常向人打聽哪裏可買到便宜蔬菜和肉,然後派人立即買來,吩咐內膳房去做。說來可憐,儘管道光帝百般節省,然而每餐的御膳,照例總要花到八百兩銀子。後來只吃素菜,不吃葷菜,也花到六七十兩銀子,就是吃一個雞蛋,也要花五兩銀子。

而道光最信任最聊得來的是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曹振鏞。曹學士平時花一個錢,都要精打細算。他家中有一輛破舊的驢車,家裏的廚子,又兼着趕車的差使。曹學士每天坐車,早朝出來,趕到菜市,便脫去袍褂,從車廂裏拿出菜筐秤桿,親自買菜。和菜販子爭多論少,常爲了一個錢,爭吵不休。閒時,則常在前門外的大街上,到各處酒館飯莊裏打聽價錢,並非自己想吃,而是去報告皇帝。因此,他和道光正好是一對主兒。

道光經常召曹學士召進宮長談。初時,太監們還以爲皇帝和大學士商量國家大事,誰知留心聽時,每天談的都是家庭瑣事。有一天,皇帝和曹學士又聊起了家常,談起吃雞蛋。曹學士奏稱,他每天清早起來,總要吃四個氽水雞蛋。皇帝聽了嚇一跳,說道:“每個雞蛋要五兩銀子,你每天吃四個雞蛋,豈不是每天要花二十兩銀子嗎?”曹學士忙回奏道:“臣吃的雞蛋,都是臣家中母雞下的。”皇帝聽了笑道:“有這樣便宜事,養幾個母雞,就可以吃不花錢的雞蛋?” 當下便吩咐內務府去買母雞,在宮中養起雞來。但是內務府報銷的每一隻雞,仍花費二十四兩銀子。

《春明夢錄》記載:有一次,道光皇帝平常穿的湖綢褲子的膝蓋處破了個洞,仍不捨得扔掉,便讓內務府去縫補一下,竟花了一千兩銀子。道光皇帝知道此事後,龍顏大怒,軍國大事也沒心情去討論了,立即召來內務府的主管官員,痛罵一頓,責問補一條褲子爲何這般貴?沒想到內務官員理直氣壯說了一大堆理由——皇上,你的褲子上的補丁是專心致志門送到蘇州織造府去打的,手工好,補天天衣無縫,工費自然高。

而且,您的褲子是湖縐,是浙江湖州特產的一種絲織品,剪了幾百匹湖縐,纔對上花紋。此外,還派了一大批保鏢押運護送,因而來往的費用也不低。還有.....內務府大臣振振有詞,說得頭頭是道,一副言之鑿鑿的樣子。道光皇帝不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明知吃了大虧。竟也無言以對,氣得他連連擺手:得了,得了!!叱他離開。

旻寧是如何當上皇帝的?他有哪些貢獻呢? 第2張

從此,道光帝逼着後宮嬪妃們學着做針線。以後凡是需要縫縫補補的活兒都交給她們去修補,反正她們閒着也是閒着,儘管手藝差點,但不用花費。而且,龍袍一穿,裏面的褲子有沒有打補丁誰也看不出來。道光帝大力提倡節儉,表面上羣臣紛紛響應,實際上收效甚微,反而助長了阿臾逢迎,媚上欺下的歪風。相國穆彰阿表面上勤儉樸素,廉潔奉公。每次上朝總是穿着陳舊的袍褂。道光帝見了,稱讚他具有良臣風度。但在暗地裏,卻巧立名目,蒐括民財,貪得無厭。

有一年,皇太后的萬壽日子即將到來,道光帝怕多花錢,便下旨說:“天子以天下養,只須國泰民安,便足以盡頤養之道,皇太后節儉垂教,若於萬壽大典過事鋪張,反非所以順慈聖之意。萬壽之期,只須大小臣子,入宮行禮,便足以表孝敬之心,勿得過事奢靡,有違祖宗黜奢崇儉之遺訓。欽此。”

聖旨一下,大臣們都明白了皇上省錢的意思,便由穆相國領頭,向皇上說明:不須花內帑一文,所有萬壽節一切花費,都由臣民孝敬。道光聽了自然高興,下諭委穆相國負責籌備皇太后的萬世壽事宜於是穆彰阿藉着承辦太后萬世壽大典的名義派人到各省衙門勒索孝敬。小官員拼拼湊湊從一百兩報起,總督部臣級官員直報到三五十萬爲止。這場萬壽慶典活動,穆彰阿從中從中足足賺了一千萬兩銀子。

道光帝不僅在生活上節儉至極,就是在海防、邊務、黃河治理等重大事情,大臣一提到撥款,道光皇帝就感到心痛,也不捨得花錢。他總是希望不用花費多少錢,就可以把軍政大事辦成。如此看來,道光帝確實爲了節儉得昏庸到家的一個皇帝了。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天下哪有這等好事呢?!

道光元年,新疆發生了張格爾叛亂。道光帝夜不成寐,親自調兵遣將,派出數萬大軍,征戰數年,終於平定叛亂。道光八年夏,清政府在午門舉行獻俘禮,現場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令道光帝心潮澎湃、陶醉不已,他立即做出一件“壯舉”——宴請平叛有功的將士。幾天之後,宴會在清漪園萬壽山下的玉瀾堂舉行。將軍們筷子一揮,幾碟小菜立即見底,吃又沒得吃,退席又不敢,只好面面相覷。

後來,在討論新疆佈防方案時,本來將軍們已經考慮到了道光帝的吝嗇,上奏時提出了最低要求愛,僅要一萬八千名士兵鎮守新疆,但道光帝一下子就給砍去了三分之二,宣佈清軍在新疆只留6000人。這完全不符合新疆地廣人稀的實際。將軍們無奈,激憤地提出,既然如此清軍專守新疆東部,讓西部自治好了。道光帝大爲惱火,斥責他們放棄新疆防守,居心叵測。經過幾年的爭執,最後,道光帝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決定“各省綠營兵額內裁百分之二,歲省三十餘萬,以爲回疆兵餉”,方案才得以通過。

道光十八年,道光帝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鴉片禁菸運動,他任命林則徐爲欽差大臣赴廣州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緝拿煙販,卓有成效,逼迫義律交出鴉片總共收繳鴉片20200箱,價值800萬兩白銀,林則徐爲了使禁菸運動順利開展,承諾一箱鴉片可以給英商五斤茶葉補償,因此需要補償英商十餘萬斤茶葉。道光帝頓時覺得心疼,哼哼唧唧地不答覆。林則徐只好和鄧廷楨等上奏說:所需茶葉十餘萬斤,由臣等捐辦,不敢開銷。道光這才放了心,馬上批覆:照所議辦理!

道光帝節儉成僻,昏庸無能已成定論。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卻是一個好父親,好兒子,好兄弟。在遵守儒家孝悌傳統倫理道德方面,堪稱楷模。

在位三十年,道光帝三十年如一日,對年齡僅比他大六歲的孝和睿皇太后十分孝敬。他每日請安,問寒問暖。他對皇太后尊崇備至,一絲不苟;生活起居,毫不馬虎。雖然自己崇尚節儉,皇后嬪妃也一同過“緊日子”,但他對太后的供應還是儘量滿足。皇太后久居深宮,百無聊賴,受太監的引誘吸食鴉片,以至成癮,每天吞雲吐霧,沉湎於此。

後來,道光帝嚴禁鴉片,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菸運動,對宮中吸菸者嚴懲不貸,惟獨對皇太后不加過問。道光帝還未雨綢繆,爲防止禁菸勝利後鴉片斷絕,他甚至密令北京地方官爲太后準備一個祕密的鴉片來源,同時告誡宮中諸人向太后隱瞞外面禁菸之事,可見其用心之苦。

道光十五年,恰逢孝和睿皇太六十大壽,道光決定鋪張一番。百官上表朝賀,減免應徵錢糧,普天同慶。而在後宮,一貫穿着寒酸的嬪妃宮女,個個盛行裝打扮,喜氣洋洋。盛大的慶賀儀式一結束,接着又在慈寧宮設宴唱戲。當戲進入高潮時,五十四歲的道光帝居然穿上戲裝,登臺表演《二十四孝》中的“萊子娛親”一幕。道光帝手舞蹈,狀若小孩,加上五音不全的唱腔,逗得太后嬪妃笑得前仰後合,樂不可支。演唱完畢,道光帝學着伶人的模樣,跪地向太后討賞。宮女奉太后之命,鬨笑着將花果投上臺去,一時間將喜慶氣氛推到高潮。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睿皇太后去世,享年74歲。《清宣宗實錄》記載:道光地呼天搶地,頓足捶胸。一連幾天別說吃飯,連水都不喝。此時,道光帝已六十八歲了,白天,他以一國之君的身份操持大喪。晚上則以孝子身份,在靈堂旁邊鋪設草苫,席地而寢。此時正值寒冬,大殿裏冷得像個冰窖,大家苦苦哀求他,均被拒絕。至十二月下旬,太后梓宮移至園明園。這一天,一身孝服的道光帝抱病送靈柩出城,然後騎馬趕往園明園門外跪接。晚上,道光帝又在鋪滿白氈和燈草簽褥的慎德堂徹夜守靈。

在悲慼中,道光帝在園明園迎來他在位三十年的新年。此時原本小恙的他由於悲傷和操勞過度已病情惡化,臥在燈草褥上再也爬不起來了。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僅僅離孝和睿皇太后死後一個月左右時間,道光帝由於悲傷和操勞過度,病逝於園明園慎德堂上,終年69歲。

綜觀道光帝一生,他在道德層面上可以說無懈可擊。但作爲一國之君,不從大政着手,卻捨本求末,節儉到斤斤計較,甚至摳門的地步。不僅沒能強國富兵,反而使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弱,在鴉片戰爭中,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賠款,開口通商,從而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淵。

道光之前的五位皇帝,死後都建有“聖德神功”碑樓,但道光死後卻沒有碑樓,他的兒子咸豐皇帝雖然爲他撰寫了碑文,卻只能刻在神道的陰面,不易被人察覺,這其實是一個皇帝的恥辱,因爲清朝有制,凡皇帝有失國之尺地寸土者,不得建“聖德神功”碑樓。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丟失了國土香港,所以不能建“聖德神功”碑樓。說到底,道光是力不從心,弄巧成拙的皇帝,也是個是非功過難於述說的皇帝。他平定了新疆張格爾叛亂,功勳卓著;但在他手上也丟失了香港,懲罰了林則徐,終成歷史罪人。

道光的節儉,是否應得到人們的讚許,但道光的的節儉,沒有爲他留下美名,他該省的省了,不該省的也省,對大清王朝於是無補,最終還被後人取笑爲摳門、吝嗇。他的節儉,只是他個人的身體力行,他是一個孤獨的天子,身邊沒有一個粉絲和追隨者,這是何等的悲哀。

他的節儉,追求華衣美食的奢侈之風並沒有得到遏制,飲食、衣服、車駕,達官們竟相攀比。在江南的宴席上,豆腐可以有二十種作法,豬肉可以做出五十種花樣。全國各地仍然是歌舞生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