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項羽曾進行過五次大屠殺,史記中是如何記載的?

項羽曾進行過五次大屠殺,史記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項羽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一提到項羽,人們多少會有些憐憫之情的,因爲他曾經那麼強大,結局卻又那麼悲慘。烏江自刎,霸王別姬,更是在項羽整體形象上增添一抹悲壯。然而,現代人看歷史,如同隔着萬千座大山,看的只是輪廓。

有關項羽的“霸氣”,《史記 項羽本紀》最初是這麼描寫的: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項羽與叔父項梁混在老百姓中夾道觀看。項羽不屑道:那個皇帝,我可以取代他。嚇得項梁趕緊堵住他的嘴說:不可胡言亂語!瞭解太史公司馬遷的朋友一定知道,他書寫歷史慣用伏筆,即在人物沒長成時就通過不經意流露出的小細節,可以看到他未來的樣子。

項羽也一樣,青年時的霸氣,到後期成了可吞山河的氣勢,只是他的氣勢中卻少了點仁愛之心。同樣是《史記 項羽本紀》,記載進了5次大屠殺:

項羽曾進行過五次大屠殺,史記中是如何記載的?

一,項羽在秦朝末年舉兵起義,本來想要拿下襄城,但是沒想到久久未攻下。月餘努力後,終於得勝,但是卻不料進城以後血腥屠殺,軍民俱死。襄城是古秦地名,具體在哪裏是有爭議的,史書也沒有將這次屠殺大肆渲染,大概也是因爲太過殘忍了。

二,起義軍想要拿下整個秦朝土地,必須有的放矢,因此他們將目光投到城陽。城陽在秦代的戰略意義巨大,因爲它是屯糧之地,後方補給。這一次,進攻城陽的軍隊是由項羽和沛公劉邦一起帶領的,誰知到了城中遇到伏兵,起義軍死傷慘重,這徹底觸怒項羽,大勝之後下令屠城。

項羽曾進行過五次大屠殺,史記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三,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可是趙高亂政,把駐守在邊境的蒙恬害死,又誣陷李斯的兒子李由謀反。這一鬧,秦朝可以用的將領便不多了,於是不得不臨時提拔沒有打過仗的章邯,讓他帶領着40萬囚徒和20萬正規軍與起義軍作戰。這章邯,雖然史書描述是個稅官出身,但還是有頭腦的,在他的帶領下,秦軍勝利過,項梁就是因他而死,但是緊接着吃了幾場敗仗。人都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最重要的是保留有反擊的實力,可是胡亥不懂,多次向前線送信,恐嚇主將,加之趙高扣押了回來陳情的使者,無奈之下,章邯投降。

項羽收編了降軍以後,沒有立刻安撫,這造成一直以來心高氣傲的秦軍抱怨良多,一氣之下項羽將他們全部坑殺。

四,項羽進了咸陽以後,先把秦三世子嬰殺死,隨後火燒秦宮。歷史記載,大火連續三個月不停歇,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基本能夠概括當時的慘狀。因爲史書記載的不詳細,後人還認爲項羽燒的是阿房宮,實際上是秦宮。

五,秦末年,昔日六國紛紛起義,在今天山東一帶的是齊國,後期領導者是田榮。公元前206年的七月份,田榮開始起兵反項羽。項羽得知消息後非常氣憤,舉兵討伐齊國,一路將田榮趕到了平原,後將他的手下統統殺掉。

項羽曾進行過五次大屠殺,史記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以上,就是項羽的五次屠殺。《史記 項羽本紀》對它們的過程並沒有詳細記載,只是一筆帶過,究其原因,或許是太過殘暴,不忍心細陳。當然了,即便如此,也並不是給予項羽負面評價的理由。

項羽的痛下殺手,或許是有一定道理的。秦朝末年,分散的政權太多,有胡亥趙高、六國遺脈、劉邦等等,按理說這種境況挺像春秋戰國的,決策者有兩條路可以選擇:1.慢慢等待,或許最後諸國爭霸。2.快速進軍,一統天下。項羽選擇的是第二種,因爲等不起,所以只能快刀斬亂麻,以絕後患。

在歷史上,項羽是個很矛盾的人物,愛的愛死,恨他的也會恨死。就比如韓信恨他,曾評價道"項羽婦人之仁,優柔寡斷",這大概是出於項羽不願意放手用人。郭嘉卻說“項羽強悍英勇,打了70場仗都贏了,只輸了1場,就死了,是因爲不會用謀略”。朱元璋稱“項羽自稱爲王,可是卻不施以仁義,亂殺人”。也有的史學家稱“項羽是個可用之人,但是無奈坐上了用人之位,所以敗北”。

總而言之,缺點是有,但還是厲害。那至於他的五次屠殺是對是錯?倒不如看看歷史名人們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