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中國古代的名醫師承誰?他們都是自學成才嗎?

中國古代的名醫師承誰?他們都是自學成才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誕生於原始社會的中醫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基本形成了中醫理論。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文章,歡迎閱讀哦~

當今學習中醫,拜師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畢竟中醫博大精深,需要以許多前人的經驗爲階梯,才更容易達到比較高的造詣。但是研究中國古代的名醫,我們很驚訝發現,扁鵲、華佗、張仲景等許多名醫,歷史上都沒有關於他們的師承關係的記載。中醫真的能自學成才嗎?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時勢造英雄

瞭解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看看諸位名醫生活的年代:秦越人扁鵲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華佗生活在三國時期;孫思邈生活在隋末唐初;中醫中著名的金元四大家生活在金元交替時期……

中國古代的名醫師承誰?他們都是自學成才嗎?

他們早年生活的年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戰爭頻發,時局動盪,醫療條件匱乏,人民生活困苦,死亡率高。這樣的時局爲諸位名醫的快速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無數的病例爲他們的醫術積累了充足的經驗,治病救人的成功案例也爲他們名氣的擴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厚積薄發之下的化腐朽爲神奇,便足以使他們一朝聲名遠播。

二、中醫的繁複與至簡

中醫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藥理和醫術。中醫的理論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沃土,蘊含着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天人合一”強調人、自然和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陰陽家陰陽調和、五行生剋的理論;儒家以人爲本,以和爲貴的思想;道家禍福相依,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明代張介賓《類經·序》)中醫不單純是一門醫學,它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其內容之廣博繁複,令人驚歎,即使是名醫,一生也不能窮盡。

儘管中醫的內容如此繁複,但古代道家有個著名的理論——大道至簡。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中醫的繁複也最終能歸於一道。扁鵲的道爲“防病”;張仲景的道爲“用思精”;孫思邈的道爲“養生”……這些名醫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們能着眼於一道,並將其發揮到極致,最終融會貫通,形成

三、外部基礎與自身條件

從上述的中醫學特點來看,中醫名醫自然不是誰都能當的,自學成才需要極爲苛刻的條件和天賦。

中國古代的名醫師承誰?他們都是自學成才嗎? 第2張

首先是外部基礎,部分的名醫有家族力量和國家力量做支持。比如李時珍出生於醫學世家;孫思邈在朝廷的支持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吳謙是乾隆時期的太醫院院判等。

更多的是自身條件,比如孜孜不倦追求的理由:張仲景的家族在一場疫病流行中去世的達三分之二,其中死於傷寒的又“十居其七”,這樣的痛苦激發了他學醫的願望,於是有了《傷寒雜病論》;黃元御曾在庸醫的醫治下損失了一隻眼睛,從此刻苦鑽研醫學,成爲了中醫學火神派的祖師爺;傅青主恩愛的妻子在婚後不久因病離世,這讓傅青主十分沉痛,此後他終生未娶,潛心研究醫學,也成爲了一代名醫。

幾乎所有名醫,都在史書有過虛心好學的記載,大部分也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比如張仲景從小博通羣書;孫思邈“通老、莊及百家學說,兼好佛典”;葛洪具有極高的道學基礎。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爲他們學習中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爲他們的觸類旁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要造就一個名醫,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缺一不可。這種歷史背景與個人命運的互動,正如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說所說:“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對於名醫們來說,強烈的興趣和孜孜不倦的理由是爲“志”,日復一日的堅持是爲“力”,適時的外部條件又爲他們的成長和流芳百世提供了外力。也印證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想要成爲一代名醫,必然是要知行合一,將理論與實踐貫徹到底,唯有如此,才能造福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