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秦國爲何要進行商鞅變法?原因是什麼?

秦國爲何要進行商鞅變法?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戰國變法中,最重要的便是商鞅變法,產生的影響也極爲深遠。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法的原因往往是“窮”,真正的強國不會深度變法,只有弱國爲了強大才會變法。秦國之所以要進行商鞅變法,原因就在於當時秦國“弱不禁風”,在以魏國爲首的三晉攻勢之下,秦國幾近於亡國了,嚴峻的現實逼得秦國不得不變法圖強。

我們都知道,戰國晚期秦國兵強馬壯,以一敵六,將關東六國一一滅亡,但實際上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不算什麼大國,更還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春秋中期,在秦穆公率領下,秦國成爲西部地區的霸主,奠定了與晉國爭霸的本錢。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恆強的國家,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秦國不可避免地開始衰落,在與強國爲鄰的時代,秦國處境愈發險惡了起來。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在魏文侯的帶領下,以李悝爲相主持變法,以吳起爲將建武卒制,魏國迅速強盛。強大之後,魏國與周邊國家幾乎都有過交戰,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了大片疆土,讓魏國一躍成爲中原的霸主、戰國第一霸。接下來重點聊一聊魏國對秦國的戰爭。

魏國北部是呂梁山與強大的趙氏,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與新興的韓氏,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國的西部和南部,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客觀地說,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但也容易被封鎖住。因此,魏國想要發展,就必須打出去,在西部首先就要取得河西之地。

所謂河西之地,就是黃河以西、洛水以東的一片區域,是秦魏之間的戰略要地。魏國佔領河西之地,一方面將獲得戰略空間,保護核心的運城地區,一方面可以阻斷秦國東進之路。反過來說,河西之地對秦國來說又非常關鍵,缺少了這一塊地,不僅戰略空間變小,而且失去東進之路。上圖可見,一旦失去河西之地,對秦國影響很大。

秦國爲何要進行商鞅變法?原因是什麼?

春秋晚期,河西之地處於秦國控制中,但當時秦國都城不在咸陽,秦國並未怎麼開發河西之地。魏國強大之後,魏文侯拜吳起爲將,侵吞秦河西之地,窺視關中,這讓秦國非常緊張。之後,秦簡公、秦惠公屢屢攻打魏國,就是想要奪回河西之地,不僅都被吳起擊敗,反而吳起還趁勝攻入關中,勢如破竹,打的秦國狼狽不堪。公元前389年,秦魏之間爆發陰晉之戰,吳起以5萬魏武卒大敗50萬秦軍,從此秦國再也無法抵抗以魏國爲首的三晉勢力。

此時,秦國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時刻面臨的亡國危機。

公元前365年,三晉韓趙魏聯合攻打秦國,差一點就滅亡了秦國,當時秦國節節敗退,河西華陰、潼關、榆關,延安、靈寶都丟失了。但這時三晉中趙國不滿魏國的壓制,趙魏反目,三晉聯盟瓦解,於是韓國與魏國繼續攻打秦國,並大敗秦軍於洛南,兵指商州(商洛古稱)古道。

所謂商州古道,由陝西省商洛市通往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全長約六百里,秦漢時稱作“武關道”,唐時稱爲“商山道”或“商州道”。這條路是秦楚之間的交通要道,魏韓兵鋒直指商州古道,也讓楚國極爲緊張。與此同時,晉國稱霸之後,秦楚爲了對抗晉國,就結爲了盟友,直到此時還沒有破裂。因此,楚宣王就率兵十萬,經少習關(武關)、商邑(丹鳳)到商州,與秦國組成18萬聯軍,最終擊敗了魏韓20萬聯軍,魏軍敗退潼關、安邑,韓軍敗退洛地三川。

秦國之所以沒有亡國,一方面是趙魏反目,導致三晉聯盟瓦解,一方面是楚宣王及時救援,並擊敗韓魏聯軍,否則秦國即便不亡,估計也只能苟延殘喘。

總而言之,這一戰秦國雖然打贏了,但國家損失很大,更爲重要的是,老對手魏國此時還很強大,猶如一座大山壓在秦國頭上,讓秦國難以自由呼吸,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變法圖存。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去世,秦孝公上臺,孝公繼位之初,對秦國衰落痛心疾首,隨即下求賢令:“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可以說,秦孝公爲了讓秦國強大,本錢下得很大,“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待遇,在秦國曆史上極爲罕見。

衛國公族衛鞅,聽說求賢令後,就來到秦國尋找機會,然後與秦孝公談強國霸道之術,讓秦孝公大喜過望,後來秦孝公力排衆議,以衛鞅爲大良造,實施變法,史稱“商鞅變法”。

秦國爲何要進行商鞅變法?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強盛,而此時魏國四處征戰,最終在馬陵之戰中被齊國孫臏殲滅十萬精銳,魏國由此淪爲二流國家,壓在秦國頭上的魏國終於衰敗了。之後,秦國多次攻打魏國河西之地,最終在公元前332年全部收回河西之地,擁有了東進的戰略基地,也是秦國一統華夏的戰略基地。後來,秦國於此設河西郡,自秦朝、漢朝先後一統天下後,不再有國家因河西河東而對峙,成爲了華夏民族的腹地。需要說明的是,漢朝攻打匈奴時的河西地區位於甘肅,由於位於黃河以西,爲兩山夾峙,故又名河西走廊。

失去河西之地後,魏國都城夏邑(山西運城下轄)直面秦軍,於是後來將都城遷至大梁(如今開封市西北)。更爲重要的是,秦國逐漸強盛與魏國衰落之後,秦楚盟友關係也就走到了盡頭,公元前342年衛鞅率領20萬秦軍,奪取了楚國的丹鳳和少習關(武關),連同整條商洛古道併入秦國版圖。以秦嶺“商”開始、以武關後“於”結束的“六百里”地的合稱爲“商於之地”,由於衛鞅有功,秦孝公封其於商十五邑,於是衛鞅就被稱之爲“商鞅”。張儀欺騙楚懷王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就是這個地方。

關於商鞅變法,古代不少大儒認爲商鞅霸道之術,缺乏王道,註定了秦國的滅亡,是商鞅將秦國推進了滅亡的深淵。但筆者認爲,這些評價猶如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一樣,在以魏國爲首的三晉打擊下,秦國已經到了亡國邊緣,在這種情況下,強國圖存纔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要放在一邊;與此同時,商鞅變法讓秦國在之後百年內一直強大,而已經強大了的秦國,有可能去改變讓其強大的制度嗎?強國只會保持制度,弱國纔會變法圖強,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