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陸遜知道趙雲來支援,爲何就選擇撤退了呢?

陸遜知道趙雲來支援,爲何就選擇撤退了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陸遜表面上是怕趙雲,其實他真正害怕的劉備,準確說是害怕劉備死於自己手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說到夷陵之戰,就不得不提到樊城之戰,因爲這纔是一切的起因。

樊城之戰原本是蜀國與魏國間的較量,關羽率大軍攻打曹仁據守的樊城。曹操派遣于禁、龐德率領七軍馳援樊城。

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龐德力戰而亡,于禁和三萬魏軍做了被俘,蜀軍大獲全勝。

此時,樊城就是一座孤城,關羽攻下樊城只是時間問題了。

不過,由於城中魏軍頑強抵抗,使得蜀軍一直無法攻下樊城,這時間一拖長,就出現了變數。

關羽萬萬沒想到,東吳和曹魏搭上線了,曹魏想要救下樊城,東吳想要奪取整個荊州,雙方一拍即合。

於是,曹魏這邊,曹操親率大軍馳援樊城。而東吳這邊則採取暗度陳倉之計,將呂蒙和陸遜偷偷派往前線。

就這樣,一張針對蜀軍,或者說針對關羽的大網已經張開了,然而此時的關羽正忙着攻打樊城,根本沒有意識到危機已經逼近。

一日,關羽接到報告,魏軍來襲,於是他率軍迎戰,由於兵力處於劣勢,關羽敗走,蜀軍對於樊城的包圍被打破,樊城的危局已解。

關羽原本準備集結全部兵力與魏軍再戰,結果收到消息:荊州丟了。

無奈之下,關羽只得退守麥城,關羽力戰不降,最終兵敗身亡。

都說關羽大意失荊州,其實不然,蜀軍兩面作戰,加上兵力不足,雙拳難敵四手,失敗是必然的,就算諸葛亮來了也只能無計可施。

當劉備得知關羽的死訊後,悲憤萬分,於是點起蜀中精銳,親率大軍討伐東吳。

雖然有很多人勸劉備以大局爲重,不要貿然出兵伐吳,以免給曹魏可趁之機,但是劉備依然一意孤行,因爲他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劉備是靠仁義起家的,他能在身邊聚集這麼一批文臣武將,靠的就是打造自己仁愛之君的人設。

一旦這人設崩坍,蜀漢的人心就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現在他的好兄弟關羽死了,他必須替關羽報仇。

其次,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了,他的很多戰略都是圍繞荊州來展開的。

現在荊州丟了,嚴重影響了蜀漢的發展,長此下去蜀漢必然衰弱,因此他必須奪回荊州。

所以,當東吳遣使求和的時候,劉備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因爲這一戰他必須打。

劉備點起八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東吳進發了。

雖然此前張飛被其手下張達、範強所害,但是劉備無暇悲傷,只能以伐吳的勝利來祭奠張飛的在天之靈。

都說劉備不是帶兵打仗的料,其實不然,從蜀軍出征後的佈置就能看出一二。

劉備派遣吳班、馮習、張南爲先頭部隊,進入東吳境內,爲後續部隊開路、建立前沿營地。

同時派遣馬良許以好處,成功說服沙摩柯,沙摩柯率領2萬大軍與劉備一同出兵,這樣蜀軍的勝算更大了。

而爲了防範曹魏偷襲,劉備又派黃權在長沙北邊佈防,時刻關注魏軍的動向。

而劉備自己率領的中軍大營則按兵不動,觀察各方面形勢,一旦曹魏或者東吳有什麼異動,他能夠在第一時間馳援。

可以說,劉備的佈局穩紮穩打,毫無破綻。

在觀望了一陣子之後,劉備確定曹魏沒有異動,而東吳方面則在蜀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於是才放心下來全面進軍。

蜀軍長驅直入,一直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在劉備看來,這次的戰略目的即將達成,於是他加快了行軍速度,想早日回去。

結果,蜀軍卻在夷道、猇亭一帶遭遇了東吳激烈的阻擊,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前進一步。

原來,這一切都是東吳大都督陸遜的計策。

他故意將難以展開部隊的崇山峻嶺全都丟給了蜀軍,而讓東吳軍隊在山嶺出口處佈防。

這樣蜀軍無法全面展開,就無法發揮其兵力優勢,自然無法攻破東吳的防線。

與此同時,由於山路狹長,劉備的補給線被拉得很長,不利於補給,打起持久戰來壓力也比東吳方面大。

在攻打了好一陣子後,由於東吳方面堅守不出。無計可施之下,劉備只得放棄了速戰速決的想法,轉而安營紮寨打起持久戰。

劉備在數百里的狹長地段佈置了幾十個營寨,纔將蜀軍安頓下來。

然後他便琢磨如何將東吳軍隊給忽悠出來。

劉備先是派遣大軍圍攻駐守在夷道的孫恆,這孫恆可是孫權的侄兒。劉備料想,孫恆有難,陸遜必救之。這叫做圍點打援。

結果陸遜看穿了劉備的計謀,他知道夷道糧草充足,加上孫恆在軍中聲望很高,將士願意拼命。以蜀軍派出的兵力,是難以攻下夷道的。

於是陸遜拒絕了周圍人出兵的建議,依然按兵不動。

劉備見一計不成,再施一計。

他派人到東吳營地前輪番叫罵,想要引東吳軍隊出擊。這叫激將法。

確實有一些東吳將領沉不住氣,主動請纓,要出去給蜀軍一點顏色看看。然而被陸遜給拒絕了,陸遜知道劉備的想法,於是繼續按兵不動。

劉備見到自己的計策依然不奏效,於是使出了最後一招:誘餌作戰。

他派遣吳班率領數千人在開闊地帶安營紮寨,同時在山谷中安排了八千伏兵。

劉備的計劃是,讓吳班將東吳軍隊給引出來,然後吳班假意敗逃,將吳軍引入山谷中,予以伏擊。

劉備這招應該是向白起學的,當年白起就是通過假意敗退、誘敵深入,包抄圍殲,消滅了趙國的40萬大軍。

然而任憑你有妙計千萬,陸遜只有一招,就是按兵不動。只要陸遜不出兵,劉備就拿他沒辦法。

在圍點打援、激將法、誘餌作戰都無效之後,劉備也黔驢技窮了,只得偃旗息鼓,在此處常駐下來。

兩軍徹底進入了相持階段。

雙方一相持就過去了幾個月,到了六月,豔陽高照、天氣悶熱,蜀軍的營帳內就像一個個蒸鍋,士兵們受不了了,有的人已經中暑了。

無奈之下,劉備只得下令全軍到深山老林中駐紮,以便藉助樹木遮陰。

《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個橋段,諸葛亮看到劉備的營寨圖後,質問是誰出的餿主意。

然而我們看看實際情況,這能怪劉備嗎?

那一片地區盡是崇山峻嶺,根本沒什麼開闊地帶,要麼在山上紮營,要麼在峽谷中紮營,峽谷容易被人包抄偷襲,山上盡是樹,怕火攻。

除非這仗不打了,不然怎麼安營紮寨都不穩妥。既然都不是好的紮營地點,那好歹選擇山中可以讓將士們舒服點。

陸遜知道趙雲來支援,爲何就選擇撤退了呢?

不過,此時蜀軍的問題不僅如此,還存在着補給困難,以及士氣低落的問題。可以說,此時劉備敗局已定。

蜀軍的情況,陸遜全都看在眼裏,他明白,是時候反擊了,於是夷陵之戰的高潮部分拉開了序幕。

陸遜在兵力上畢竟遠不如劉備多,出於謹慎起見,在全面反擊前,他先派遣了一小股部隊向蜀軍營地發起突襲,來試探蜀軍的虛實。

根據這小股部隊的反饋,蜀軍士氣低迷,且營地囤放了大量糧草,營地外圍又有大量木柵欄和拒馬,加上週圍樹木枝繁葉茂,十分適合火攻。

陸遜大喜過望,立刻開始着手給手下將領分派任務。

到了夜晚,蜀軍都睡着了,陸遜派少數士兵人手一支火把,衝入蜀軍營地四處放火,加上風勢也對蜀軍不利,大火很快便在蜀軍所有營地都蔓延開了。

這便是有名的火燒連營。

蜀軍營地很快便亂成一團,哭喊聲四起,很明顯,這支大軍已經喪失戰鬥力了。

此時,陸遜率領手下大軍開始向蜀軍發起猛攻。

吳將朱然、韓當率領所部截斷了蜀軍的退路。

陸遜則率領諸將進逼蜀軍的中軍大營,也就是劉備的所在。短時間內便拿下了四十餘座營寨,劉備危在旦夕。

此時,蜀將馮習、張南以及外援沙摩柯皆陣亡。杜路、劉寧等人率部投降了東吳,蜀軍已經全線崩盤了。

陸遜知道趙雲來支援,爲何就選擇撤退了呢? 第2張

而劉備也知道敗局已定,於是趕緊跑路了。

別說,劉備逃命的天賦還是很高的,在傅肜以命相搏爲其殿後的情況下,劉備竟然成功逃出了東吳的包圍網。

最終劉備一路逃竄,直到到了白帝城才停下來休息,此時他已經進入了蜀國的勢力範圍。

至於其他蜀軍,負責抵禦曹魏的黃權,因爲退路已斷,又不願投降東吳,於是投降了曹魏。

而馬良在撤退途中,遭遇吳將步騭的攔截,不敵被殺。

隨劉備出征的將領中,只有向寵所部損失不大,且成功撤回蜀國。

而陸遜一路追擊劉備,直至白帝城下,聽說趙雲率領一萬人馬前來增援劉備,陸遜才撤軍。

夷陵之戰到此徹底結束,此戰蜀漢損失數萬人,元氣大傷,成爲了最大的輸家。

此戰之中,有一點比較令人奇怪,陸遜一路追擊劉備,都追到白帝城了,爲何不嘗試攻打一下就直接撤軍了?

要知道,劉備當時收攏的殘兵就算算上趙雲的援軍,兵力也不足2萬人,而陸遜手中至少有2萬人,甚至可能有2.5萬人。

加上吳軍士氣高漲,蜀軍士氣低迷,白帝城很可能守不住的,再說了,如果真攻不下來白帝城,再撤軍也不遲。

事實上,當時東吳的戰略目標有兩點:其一,將蜀軍驅逐出境;其二,不能殺死劉備。

沒錯,劉備可以死,但是不能死在東吳手中。

表面上看,劉備是憑實力逃出東吳的包圍網,實際上是陸遜在放水。

首先,東吳的包圍網雖然算不上很嚴密,但是劉備手下那麼多將領,只有向寵一人逃回,就能說明這個包圍網不簡單。

劉備能突破包圍網本來就很稀奇。

其次,陸遜一路追擊劉備,他手下兵多將廣,如果真想抓住劉備,難道就不能派輕騎繞道截斷劉備的退路?

要知道,蜀軍此時猶如喪家之犬,士兵沒有什麼戰鬥力,根本無力突破東吳的攔截。馬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然而陸遜卻沒有這麼做。

所以說,表面上看,他是一路追擊劉備,實際上他是將劉備護送出境,以免劉備發生什麼意外。

當劉備到了白帝城,也就離開了吳國境內,陸遜自然沒有必要繼續追下去了,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個藉口撤軍。

恰好此時趙雲率軍來救劉備,陸遜一看,甚好。於是眼睜睜地看着趙雲率軍進入白帝城,然後就以兵力不足爲由撤軍了。

那麼問題來了,爲何陸遜、或者說東吳害怕劉備死在自己手中呢?

這就要從當時的局勢說起了。

我們都知道,三國之中,曹魏最爲強大,不僅地盤大,而且兵多將廣。

而蜀漢和東吳則弱小許多,無力獨自對抗曹魏,經常需要聯手抗擊曹魏。赤壁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

雖然夷陵之戰時,吳蜀的關係已經降到了冰點,然而局勢的變化並不大,依然需要吳蜀聯合抗曹。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戰死,那麼會發生什麼事情?

必然是蜀漢丟下曹魏不管不顧,跑去和東吳拼命。

自己的皇帝被幹掉了,以諸葛亮爲首的蜀漢大臣們,無論願不願意,都必須這麼做,否則他們的忠心將遭到懷疑。

而繼承皇位的劉禪,如果不肯替自己的父親報仇,那麼他繼位的合法性也將遭到質疑。

總之,一旦劉備死在東吳手中,那麼蜀漢君臣的選擇只有一個:和東吳死戰到底。

到時候,不管誰輸誰贏,吳蜀兩國都將元氣大傷,曹魏將能不費吹灰之力消滅兩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正是因爲想通了這點,陸遜等東吳將領纔不敢加害於劉備,只是將其趕出東吳境內作罷。

當然,這些道理也就是東吳軍隊高層心裏明白,下面的士兵乃至百姓是不懂這些的。

因此陸遜纔要做做樣子,找個藉口纔好撤軍,不然東吳內部的輿論會對他不利,這麼一看,陸遜也真夠不容易的。

所以說,陸遜之所以退兵,根本不是因爲害怕趙雲和他的一萬援軍,而是他本來就打算撤軍,趙雲的出現給了他一個撤軍的藉口罷了,而劉備纔是陸遜害怕的那個人。

幸好劉備是在陸遜撤軍後纔去世的,不然蜀漢必定將劉備的死算在陸遜和東吳身上,那陸遜可就比竇娥還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