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春秋時期晉國的內鬥有多嚴重?國家有多動盪?

春秋時期晉國的內鬥有多嚴重?國家有多動盪?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史稱“春秋時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春秋後期,羣雄並起,列強爭霸,周天子權威削弱,諸侯王權威日重,但在時晉國卻與衆不同,國王猶如傀儡,被位六卿權臣牢牢架空,甚至爆發多次弒君事件。齊國、秦國、楚國、宋國、晉國等春秋五霸,可謂是春秋驕雄,爲何其他國君都能牢牢掌控朝政,偏偏晉國大權旁落於權臣?

不僅如此,晉國六卿之間互相血腥爭鬥,其中最廣爲流傳的趙氏孤兒,便是內鬥結果之一。所謂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晉國內部紛爭不斷,按理應該很快衰落纔對,但令人驚訝的是,從晉文公開始,晉國卻幾乎一直稱霸百餘年時間,成爲春秋最強之國,含金量最高的霸主。

常言道: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春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而晉國就是這場思想解放的中心點。

晉文公重耳繼位之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關鍵的是設立了“三軍六卿制”。

周朝軍制是軍、師、旅、卒、兩、伍六級建制,一軍有12500人、五個師,周王室有六軍編制,大諸侯有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晉文公三軍六卿制,就是將晉國軍隊分爲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一將、一佐,即上軍將、上軍佐、中軍將、中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分別由六卿擔任,其中的中軍爲全軍中樞,設中軍將,統帥全軍,亦稱“元帥”。更爲重要的是,中軍將還兼掌國政,猶如漢代的丞相+大司馬或大將軍,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中權力非常大。

晉國“三軍六卿制”並非一成不變,後來晉文公新增兩軍變爲五軍十卿,晉景公增設三軍變爲六軍十二卿,最終又恢復爲三軍六卿,春秋末期晉國卿大夫爲韓、趙、魏、範、智、中行六卿。

春秋時期晉國的內鬥有多嚴重?國家有多動盪?

與此同時,晉國實行的也是分封制,每一位卿家都有自己的封地城池。簡單的說,六卿猶如晉國內部六個最大的“國中之國”,三軍中的很多部隊是六卿的私軍,即派出私家軍隊向國王納賦,完成國王發佈的任務,但晉國國王通常一年只有一次免費徵召的機會,超出的話國王就要付錢給六卿。

三軍六卿制的設立,調動了大貴族的積極性,整合了晉國力量,因此顯出了非常強悍的戰鬥力,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崤之戰”大敗秦軍,徹底確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在之後百年一直力壓秦楚二強,進而稱霸春秋百餘年。

然而,讓六卿等貴族出力就必然要付出好處,比如戰利品(包括人口)、增加封地等,於是晉國屢戰屢勝之後強者恆強,以六卿爲代表的卿族實力越來越強,強到讓晉王擔憂的地步了。對於晉國卿族而言,儘管互有鬥爭,但在壓制晉王、確保自身利益的態度上卻基本保持一致,於是晉國就慢慢的被卿族架空。

公元前629年,晉文公去世,但在22年之後,晉國趙氏的趙盾指使趙穿弒君,殺死了晉靈公。公元前582年,趙氏勢力越來越強、且越來越跋扈,在晉景公的支持下,晉國幾個卿大夫聯合滅掉趙氏家族原屏兩支,史稱“下宮之難”,也是家喻戶曉的“趙氏孤兒”歷史原型。公元前572年,欒書、中行偃殺晉厲公,迎公子周繼位,史稱晉悼公。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可知,晉國卿族勢力驚人,甚至達到了隨意廢立君主的程度。

這裏有一個疑問:作爲晉國國君,天然佔據大義與很多資源,爲何不扶持“公族”對抗“卿族”?所謂“公族”,就是春秋諸侯國的宗室,“公子”、“公孫”就是公族之人,後世公子說法最初源於春秋。

其實,廣義上的晉國公族勢力一直很強,晉景公、晉厲公時期,晉國王族同姓大夫還有欒氏、郤氏、羊舌氏、祁氏四家了,其中欒氏是當時的元帥,家族勢力數一數二,後來殺死了晉厲公,郤氏是下宮之難後最強的卿族,說出“舉賢不避親仇”的祁奚就出自祁氏。

因此,不能說晉國國君沒有扶持公族,但是這些分支出來的公族因爲血緣原因,一旦強大之後反而更讓國君擔心。於是,晉景公和厲公之後,採取的是重用異姓卿族,壓制同姓宗族的政策,晉厲公殺三郤(即郤錡、郤犨、郤至),亡郤氏,晉平公時滅欒氏,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時,“祁奚孫、叔向子,相惡於君”,六卿“遂以法盡滅其族……分其邑爲十縣”,晉公室益弱。

春秋時期晉國的內鬥有多嚴重?國家有多動盪? 第2張

在國君與異姓卿族的雙重打擊之下,晉國公族強者在一百多年中逐一被消滅,至春秋後期範氏、中行氏、知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個異姓卿族徹底掌握晉國大權,國君猶如一個人形橡皮印章。筆者認爲,即便晉國公族出現天才人物,後來也很難挽回局面,因爲幾大異姓卿族幾乎瓜分了晉國,所以不可能給予其發展空間,讓其損害他們的利益強大自身。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晉國看似一盤散沙,彷彿一個鬆散的聯邦國家,但晉國卻一直稱霸春秋百餘年,從晉文公的城濮之戰確立霸主地位開始,其後一百多年中,晉國一直是老牌霸主,儘管其中偶有敗於秦楚,讓秦穆公、楚莊王稱霸一時,但總體卻是始終壓制秦楚兩國。象徵晉國徹底失去霸主地位的是吳楚之戰,因爲晉國內鬥無法整合力量,於是扶持吳國對抗楚國,因此纔有吳國大敗楚國(公元前506年),但之後秦國救援楚國,組成秦楚聯軍大敗吳國,而晉國卻未出兵幫助吳國,顯示出晉國徹底失去霸主地位。

晉國國內如此之亂,之所以能維持百年霸主地位,卿族遵守一定規則,保持一定底線,總能合力一致對外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到春秋晚期,晉因國內六卿專權,矛盾愈加尖銳,爭鬥愈加激烈,於是徹底失去底線,根本做不到一致對外,於是不得已對外罷兵,停止與秦楚爭霸。最終,六卿之間互相廝殺兼併,晉國瓦解,分立爲趙、韓、魏三國,而這三國都名列戰國七雄,又可見晉國實力之強,若是晉國沒有內部問題,或許最終一統中國的不是秦國而是晉國。

可以說,晉國之強,成於三軍六卿,晉國之弱,敗於三軍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