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劉備是個怎樣的人?爲何歷史評價差距極大呢?

劉備是個怎樣的人?爲何歷史評價差距極大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三國演義可以經久不衰,是因爲每一個人在讀三國的時候,都可以從這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受到啓發、有所受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當我們帶着思辨去看待書中人物的時候,就會發現,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又或者郭嘉、諸葛亮,其實都同樣有着複雜的多面性,沒有人是絕對正義或者絕對完美的,這些具有爭議的人物,也讓三國演義變得更有可讀性。

《三國演義》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無論是英雄還是奸雄、又或者君子小人,都各有各的個性、各有各的爲人處世方式,曹操有自己的處世哲學,劉備當然也有自己的處世哲學,咱們一起來看看,劉備在那個亂世裏,用的是一套怎樣的處世方法。

劉備,有人覺得他是三國英雄當中最爲正直和仁義的一個,也有人覺得,劉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僞君子。

但是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能苛求有絕對完美的偶像存在,更何況像劉備,他既有歷史形象、又有小說形象,所以我們在看待劉備的時候,與其張口就噴他的缺點,倒不如多看看他好的一面,或許還可以從劉備的身上,汲取到一些能夠完善自我的營養。

劉備是個怎樣的人?爲何歷史評價差距極大呢?

曹操

三國演義裏有一段陶謙三讓徐州給劉備的故事。陶謙當時是徐州牧,被曹操以替父報仇爲名討伐,陶謙不敵,於是四處求援,得到了劉備的仗義馳援。

見到劉備之後,陶謙感覺他是一個仁義之士,於是主動提出要把徐州讓給劉備,劉備推辭不受。後來劉備又寫信給曹操勸和,曹操因爲後方失守,於是退兵做了個順水人情,於是陶謙更加佩服劉備,再次提出要劉備入主徐州。

劉備卻說:今無端據而有之,天下將以備爲無義之人矣。再次拒絕了陶謙的好意。不久之後,陶謙病危,臨終之際第三次將徐州託付給劉備,劉備依舊不肯接受,最終在麋竺陳登的勸說下,劉備這才同意接替陶謙出任徐州牧。這就是千古美談“三讓徐州”的故事。

那麼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看到劉備使用的是什麼樣的處世哲學。劉備想不想要徐州?肯定想要!

因爲當時,劉備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根據地,但他又是一個極富野心的人,徐州是連曹操和呂布都垂涎三尺的好地方,你說劉備又怎麼可能會不想要呢?既然劉備想要,那他爲什麼要一再推辭?難道僅僅只是爲了講客氣嗎?

劉備推辭不受的理由,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怕別人說自己不仁不義眼饞徐州纔出兵支援;第二,劉備說自己功微德薄、才德不夠,恐怕難以稱職。

那麼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理由,劉備都是“怕”字當先。當然這個“怕”字,並不是說劉備膽小怕事,而是怕過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同時也害怕接受了徐州之後不能服衆,所以劉備的“怕”,既是一種謙遜,又是一種謹慎。

徐州當時,除開陶謙以外,實際上還有各種豪門士族的勢力錯綜複雜,如果僅僅是陶謙願意把徐州讓給劉備,而其他的勢力並不滿意,劉備是很難坐穩徐州牧這個位置的,所以他害怕不能服衆。

而且劉備做事,又是一個以道義爲先的人,他的宗旨是:獲取利益一定要基於道義和正義,在可以服衆的前提下才能去獲取,所以劉備再三推讓,最後麋竺陳登都表示支持,他才接受了徐州,因爲麋竺和陳登,代表的就是徐州的豪門世族。

劉備是個怎樣的人?爲何歷史評價差距極大呢? 第2張

其次,區區一個徐州,對於劉備的才能來說,當然可以勝任,但他卻說自己功微德薄,其實也是害怕過早暴露野心,就和煮酒論英雄時一樣,劉備一直都在謹小慎微地藏拙,他深知:做人要“怕”字當先,人生道路才越走越寬。

所以,劉備爲人處世的哲學,就是懂得“害怕”的智慧!劉備做人,以怕字當先隱藏實力,面對利益懂得剋制和謙遜,所以他才能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立足,你可以說他虛僞,也可以說他有城府算計,但當我們在面對複雜的社會時,誰又可以天真而單純地過一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