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朱元璋爲什麼要制定《御製大誥》?是否真的有用?

朱元璋爲什麼要制定《御製大誥》?是否真的有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御製大誥》指的就是明大誥,是明朝初期朱元璋在位時的一種特別的刑事法規。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元璋真的就是一個毫無作爲的殘暴暴君?如果真的是如此,爲什麼沒有像秦,隋一樣二世而亡?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在小編看來不管怎樣評價他殘暴,可他的出發點還是爲了老百姓。其在位三十一年,曾經頒佈了“御製大誥,”鼓勵支持人們告官維護自身權益。

第一:御製大誥是法外治法,跟大明律的區別,朱元璋鼓勵老百姓告官

1:任何朝代都會頒佈法律,明朝有大明律,限制功臣官員的做法

法律早在上古時期的大禹就有了,經過歷朝歷代不斷髮展到了明朝已經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峯。朱元璋是個非常有作爲強勢的皇帝,打下天下後爲了限制功臣跟官員進行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說開國功臣大部分都是武將出身,經常專權跋扈無法收斂自己。特地頒佈公侯戒約榜,目的在於讓這些功臣聽從自己安排。老朱的出發點是不錯,晚年對武將的大開殺戒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該做的都做了,這些功臣能夠低調收斂一點,朱元璋斷然不會殺那麼多人。

朱元璋爲什麼要制定《御製大誥》?是否真的有用?

除了開國功臣之外,跟朱元璋關係最爲密切的就是這些官員。他創辦社學國子監的目的在於培養人才,文字獄只不過是老朱受不了一些敏感話題,有些人就是喜歡從雞蛋縫裏面挑石頭。建國之後他重用開國功臣劉伯溫,創建了大明律。跟歷朝歷代一樣都有六部,刑部掌管司法。中央管糾察的官員稱作御史,胡惟庸案之後由御史臺改爲都察院。只是更換了一個名字,並沒有很大區別。自古以來皇帝就是天,古代最嚴重的刑罰莫過於造反顛覆政策以及欺君之罪,嚴重一點的不但自己被殺,往往禍及家人。

2:御製大誥是法外治法,封建社會皇帝便是法外治法的代表

封建社會跟現代社會最主要的區別便是沒有民主概念,以前上下尊卑的觀念很普遍。皇帝就是老大,皇帝說的的話便是法律。這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打一個很簡單的比方:“朱升很早跟隨朱元璋,奪取天下後朱升不要封爵,只要免死鐵券。”立國十三年後胡惟庸案爆發,他的兒子牽連到胡惟庸案當中去,免死鐵券終究還是沒能起到作用,始終無法逃脫被殺的命運。

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年的時間內,朱元璋一共頒佈了四篇大誥。剛開始的叫大誥初編,第二個叫大誥續編,第三個叫大誥三編,第四個叫大誥武臣。朱元璋建國以後根深蒂固的一個理念就是“亂世當用重典”,吸取了元朝滅亡的一個教訓。大誥裏面主要是朱元璋施法的一些例子,其中包括族誅,凌遲,梟首,墨面紋身,挑筋去指等酷刑,針對的大部分都是貪官污吏。本來在大明律裏面應該是鞭打,流放等簡單刑罰,到了大誥這裏變成了十惡不赦的大罪,就是死刑,而且死狀極其慘烈。

3:朱元璋鼓勵老百姓告官,凡是私自下鄉的官員,老百姓拿着大誥都可報告皇帝

朱元璋爲什麼要制定《御製大誥》?是否真的有用? 第2張

老朱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制定了一系列利民的好政策。制定好大誥,立即裝訂成冊頒佈給每戶人家。只要是貪官污吏下鄉騷擾老百姓的,他們都可以手拿大誥前往京城告狀。這些官員見到手拿的大誥,等同於是皇帝。如果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膽,敢於挑戰皇帝權威,都是以謀反罪論處。除此之外,一般百姓人家有人會背誦大誥裏面的內容,又或者有所收藏都可以罪減一等。

第二:老朱初心沒有壞,御製大誥沒達實際效果,跟普通開國皇帝不一樣

1:御製大誥原本想懲戒那些不法分子,讓貪官污吏無所遁形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反腐最厲害的皇帝,沒有之一。農民出身的他經歷了那些,導致他對貪官污吏非常痛恨。在明朝凡是貪污六十兩以上的官員,都會判處凌遲處死。如此嚴刑峻法再加上御製大誥的頒佈,貪污之風依舊沒有得到徹底清除。雖然情況有所好轉,連朱元璋自己都不得不感嘆:“我都這樣做,這些人依舊不怕死一股腦的上。”好刀要實在刀刃上,畢竟沒有受到高等教育。明朝中後期官員職場貪污之風盛行,即使歷代皇帝都像老朱一樣的強勢皇帝,明王朝積重難返也無力迴天。

2:歷朝歷代開國皇帝大部分貴族出身,處理貪污採取半放縱半制止的狀態

朱元璋爲什麼要制定《御製大誥》?是否真的有用? 第3張

我們看諸多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不可否認能夠直接開國那肯定非常有作爲。晉,隋,唐,秦,東漢,元,清,北宋等開國皇帝要不出身貴族,要不將門子弟出身,要麼就是打獵遊牧民族出身。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受到小時候環境的影響,個人魅力得到許多人的支持。王朝建國之初貪污腐敗的問題肯定有,只不過並沒有朱元璋那麼嚴厲的強勢手段。一般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凡事只要不過分就行。

結束語:朱元璋作爲殘元時代的終結者,這一傑出偉大歷史功績還是值得肯定的。另外在位期間制定的許多愛民政策應當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去看待,當然“洪武四大案”等歷史弊政也要給予一定程度的批評。明朝後來滅亡,便是因爲少有這樣的強勢勤政皇帝。從皇帝執政方面,明朝中後期大部分皇帝不理朝政,想要達到明朝二祖的高度,幾乎可以說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