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代科舉制度有何特殊之處?爲何會盛行“榜下捉婿”之風?

宋代科舉制度有何特殊之處?爲何會盛行“榜下捉婿”之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科舉制度上,宋代是個承前啓後的朝代,也是趨於成熟的時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但宋代科舉考試製度在前朝舊制的基礎上又加以改良和革新,其中的糊名法、謄錄法等制度的完善,大力追求公平公正,使得科舉考試更加規範化、科學化,同時對科舉試題的形式不加限制,還豐富了考試內容,旨在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等等,使科舉考試製度日漸完備、成熟。

在科舉取士成爲選拔官吏的重要方法之後,宋政府採用“重文輕武”、“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政策,大量文人、士大夫也因此成爲朝廷政治結構的中流砥柱,宋代官僚文人們的生活待遇也是異常豐厚,皇帝對於他們更是格外的開恩,種種優待可謂是絕無僅有。

而這一普遍現象不僅強有力地推動了科舉制的發展,而且也提高了科舉及第者的身價和社會地位。

從而在宋代社會上出現了風靡一時的“榜下捉婿”之風。這一風氣的形成是商人、富豪躋身於統治階層,提高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之一。

當時的宋朝門閥制度徹底衰亡,科舉制度已經成熟,這也促使宋朝文化教育的發展逐漸壯大,甚至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達到了頂峯,不但超越了前朝,也爲後人所不能及。

宋代科舉制度有何特殊之處?爲何會盛行“榜下捉婿”之風?

一時間,種田的人想科舉、做生意的人想科舉、做手藝的人想科舉,人人都開始“科舉”。男性們將考中舉人、進入官僚階級作爲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正因如此,男性們在適婚年齡紛紛沉迷於“科舉”的知識海洋中而無法自拔,這也造成許多男子“壯年未娶”,出現了大批“剩男”的社會狀況。

一、宋代科舉制度下的人才選拔——“重文輕武”

1、宋代科舉制的發展與變革

科舉制,顧名思義即“分科舉人”,是由封建國家設立不同科目,定期舉行統一的科目考試,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宋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唐朝舊制,分別有貢舉和制舉兩種選拔方式。

貢舉由禮部主辦,又稱常選,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等科。報名考試的學生需要首先通過州級地方的考試後,保送至禮部;在禮部考試及格,方可加殿試;等到最終的殿試合格之後,則視爲“及第”並當面授予官職。

制舉又稱特科,它其實是貢舉的一種補充方式,因爲貢舉是三年才舉行一次,朝廷恐怕會遺漏優秀學子,故此會由統治者臨時下詔不定期舉行選拔。

儘管宋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在大體上沿用了唐朝舊制,但對比起來也是存在不少變革。

其一,宋代時期放寬了錄取範圍,在招生人數上有成倍增長的趨勢,使得科舉考試成爲官僚進用的主要途徑。

其二,正式確立了殿試製度,將殿試設立爲科舉制度中最後一級考試,並規範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制度,而且在通過殿試之後,不需要再經過吏部考試,將直接授官。

其三則是在考試製度上,爲了杜絕徇私舞弊現象,宋代科舉決定實行糊名法和謄錄制。所謂糊名法就是將有關考生的個人信息密封起來,例如:姓名、籍貫等等。儘管已經糊名,評卷人仍然會有一定機率識別出試卷的筆跡,於是又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記錄。

這樣考官在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法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徇情取捨的確發揮了很大的效力。

2、科舉考試後,進入官僚階層的文人待遇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起北宋王朝。大宋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及時地吸取唐代及以前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臣僚結黨、官僚擁兵自重的教訓,開始重用文官主持軍務,將政權、財權和兵權全部收歸於中央,提高皇權,削弱相權。

宋代科舉制度有何特殊之處?爲何會盛行“榜下捉婿”之風? 第2張

宋廷以考試選拔人才,且不限門第,在社會上大肆宣揚文教,興辦科教,以文取士,提高文人的政治地位,朝廷爲官者,多取自文人。隨着知識文化的傳播日益普遍,讀書人受教育機會也不斷擴大,許多沒有家世背景的貧困子弟爲了出人頭地,也紛紛投志於讀書應考,以求仕進。

科舉及第也就意味着授以官職,而官戶則是宋代統治者的上層階級,是宋王朝的主要統治支柱。在宋代,官戶們也享受着非常高的特權,除了享有豐厚的俸祿之外,中高級官員們在政治上可以庇佑自己的子孫後代做官,官員們若是犯下罪名也可以向政府請求減刑或贖刑。

在經濟上,官戶可以免去差役和勞役,交稅時可免支移和折變(宋代的賦稅輸納方式)。在文化方面,可以根據官員品級的高低而使其子弟入學府進修,享受特殊的教育。因而在當時與科舉士人聯姻,也將意味着均可享受以上榮耀以及種種特權,而這也是宋代出現榜下擇婿之風的原因之一。

二、“先立業再成家”,宋代“榜下捉婿”之風盛行

宋代科舉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把中國古代文人的政治仕途推向高潮,以科舉出身爲重心的士大夫階層已成定性,宋代的社會開始從門閥政治轉變爲官僚政治,若要長久富貴,必須藉助科舉。

因此,讀書、參加科舉、步入仕途對當時的士人有着極大的吸引力,崇尚官位也成爲當時的時代特徵,整個社會很快呈現瀰漫在重文重才的教育氛圍中。

在這樣“科舉入仕”的社會風氣之下,對當代男女婚姻觀念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彼時的名門望族開始在擇婿和擇婦時尤其重視對方的才華。

1、“書中自有黃金屋”,全民讀書時不我待

宋代科舉制度的改革,大大引發了廣大學士文人走科舉爲仕之路的強烈慾望和 決心,亦激發了知識分子和社會各階層傾心學術文化、 潛研經書詩文的濃厚風 氣。趕考走仕途是宋代衆多學子的終極目標,以致“不及第不成家”也成爲一些讀書人的至理誓詞。

當時的大多數男性都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大展身手,進而一步登天。但是,儘管宋代擴大了科舉取仕的招生名額以及官員職位,能夠得償所願金榜題名的人畢竟是少數人,衆多考生只能是年復一年,全力奮戰,今日不成來年再戰。

在年復一年的官場博弈中,不少讀書人熬過了青春熬白了頭,刻苦讀書考取功名的最終結果,也逐漸形成了多數大齡青年、大齡壯年的未婚羣體。

宋代科舉制度有何特殊之處?爲何會盛行“榜下捉婿”之風? 第3張

據陳師道《後山詩話》記載,有個杭州的考生中舉時已經年過 70 歲。在宋高宗時,有位名叫陳修的考生,七十歲時才登榜中舉,人到中年卻沒有娶妻,望着自己衰老的容顏以及蒼蒼白髮,他本人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愴然地流下眼淚。

宋朝高官司馬光在講到男女婚齡時說:“男不過三十,女不過二十耳,過此則爲失時矣。”就按照這種正常的結婚年齡標準來說,宋朝的很多男人因忙於科舉都能夠被稱之爲“剩男”了。

2、宋朝富豪商賈爭相“榜下捉婿”,“剩男”也有春天

科舉取仕製成就了大批知識新貴,因此上層社會成員構成也在不停改變,不斷會有新的成員加入。 每當金榜題名之時, 這些一“夜”成名的新貴們炙手可熱,身價倍增。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日成名天下知”,榜上有名者經常成爲豪富擇婿爭搶的人物,富紳只盼新科進士能迎娶自家女兒,由此來穩固或提升家族地位。

每到放榜唱名之時,許多達官貴人都會前去圍觀擇婿,他們不看新科舉人的生辰八字以及家第門世,只看他們是否是進士。王安石曾作詩表現這一現狀:“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而這就是宋代時期所特有的“榜下捉婿”。

事實上,不單單是官宦家庭爭相與新科士人喜結秦晉之好,商人們也躍躍欲試,紛紛把目光投向科舉及第者,商人通過與他們聯姻,躋身於上層領域,提高社會地位。

據《萍州可談》載:“近歲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亦於榜下捉婿,以餌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餘緡。”一些新及第的進士由於沒有權勢,又沒有經濟基礎,商人深知這一點,以錢爲餌,吸引了不少士人。

宋代“捉婿”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同時帶動了經濟商圈的崛起,富有階級迫切希望能夠通過聯姻跨入到上流社會中,金榜掛名者皆可成爲富紳的乘龍佳婿,寒門貴子、大齡青年也因此做到“讀書改變命運”,迎來人生的春天,何樂而不爲呢!

宋代科舉制度有何特殊之處?爲何會盛行“榜下捉婿”之風? 第4張

三、結語

宋代的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它廢除了長期以來貴族世襲的制度,使得大批寒門子弟憑着自己的勤奮好學,聰明才智登上封建社會的政治舞臺。

再加上,這種制度選拔人才的相對公正、公平、公開,擴寬了選拔人才的基礎,讓知識分子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走向上流社會,對於整個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榜下捉婿”固然有推動宋代商業經濟發展的作用,但究其根本,以錢財爲誘餌,將兒女之間的婚姻當做是提升家族地位的一種手段,實在是失去理智的不可取行爲。

婚姻本應該是你儂我儂、幸福美好,如此一番做法,與生意交換無異,給人一種強買強賣之感。

因此,這樣的情感結合必然是不純粹、不牢固的,人生路漫漫,遇到風險時也定然經受不住考驗,最終導致夫妻二人大難臨頭各自飛,實爲“虧本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