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韓林兒被擁立稱帝,這在當時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韓林兒被擁立稱帝,這在當時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林兒,即小明王,元末起義軍領袖,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前因

賈魯治黃河:1351年,元順帝命賈魯爲總治河防使,治理黃河水患。

後果

韓林兒溺死:1366年,朱元璋命部下護送韓林兒迴應天。途中,韓林兒因船翻了,溺水而死。

韓林兒被擁立稱帝,這在當時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過程始末

一、韓林兒建立了宋政權

1355年,韓林兒在紅巾軍首領劉福通的擁立下,於亳州(今安徽亳縣)稱帝。韓林兒當時號“小明王”,打着復興宋朝的旗號,建立了宋政權。

韓林兒是紅巾軍首領韓山童的兒子。韓山童曾是白蓮教教主,和教徒劉福通一起策劃了反元起義。起義前,消息走漏了,致使韓山童被捕,隨後就被元朝處死了。

韓山童死後,韓林兒跟隨母親楊氏逃到了武安山中(今徐州),躲了起來。劉福通則返回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內),繼續策劃反元起義。

到達潁州後,劉福通召集紅巾軍起兵,並一舉成功。起義的同時,劉福通還惦記着一件事,就是尋找韓林兒。幾經周折,他終於在碭山(今安徽宿州內)找到了韓林兒母子

韓林兒被擁立稱帝,這在當時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第2張

二、韓林兒以小明王自稱

早先,劉福通和韓山童計劃起義時,爲師出有名,就把自己包裝成了宋朝的宗室名臣。

韓山童自稱宋徽宗的八世孫,劉福通自稱南宋將領劉光世的後代。依據此理論,劉福通等人應該“輔佐”韓山童,復興宋朝。

韓山童死了,兒子韓林兒還在。爲了延續這套理論,聚集人氣,劉福通就準備把韓林兒扶上位,讓他繼續發揮其父親的號召力。

1355年,韓林兒在紅巾軍的擁護下,於亳州稱帝。他建國號爲宋,以“龍鳳”爲年號。

韓林兒雖爲宋政權的皇帝,但多以小明王自稱。他的父親韓山童曾聲稱天下大亂,明王要出世。明王,是白蓮教中類似“救世主”一樣的菩薩。

韓林兒按照這個理論,暗示父親是明王下凡,自己就是小明王。

小明王韓林兒,成了皇帝后,就開始給紅巾軍的高層安排官職。他先封自己的母親楊氏爲皇太后,又封杜遵道爲丞相,劉福通爲平章政事。

表面上,韓林兒風光無限;實際上,卻沒有掌握實權。真正的權力,都在劉福通手裏。

韓林兒沒有什麼大謀略,卻不甘心只當個傀儡,對自己的權力十分在意。

爲了打擊和牽制劉福通,韓林兒有意地寵信丞相杜遵道。杜遵道也算是紅巾軍的元老了,此人善於舞文弄墨,頗有才華。

韓林兒被擁立稱帝,這在當時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第3張

三、宋政權把都城從亳州遷到了汴梁

劉福通因此受到了冷待,內心越來越不平衡。按功績和威望來講,他的地位應在杜遵道之上。而此時,杜遵道卻官居高位,甚至在衆人面前,流露出驕橫的神情。

劉福通越想越氣,就暗地裏命披甲的士兵把杜遵道逮了起來,偷偷地殺害了。杜遵道死後,劉福通立即抓住機會,自封丞相,又加了“太保(太子老師)”一職。

劉福通對內極力攬權,對外積極擴張勢力,帶領紅巾軍攻克了汴梁等地,把起義推向了高潮。

1358年,宋政權把都城從亳州遷到了汴梁。元朝政府聽說後,加緊派兵前去鎮壓。

第二年,元將察罕帖木兒大舉出兵,直奔汴梁。到了汴梁城後,元軍立即把韓林兒、劉福通等人包圍了起來。

韓林兒身邊的軍隊,多次出去應戰,都被元軍打了回去。劉福通面對這種情況,心急如焚。他不想坐以待斃,就領着韓林兒,在騎兵的護衛之下,從東門逃往了安豐(今江蘇省東臺市內)。

到達安豐後,韓林兒和劉福通的處境沒有好轉,反而變得更不堪了。

1363年,江蘇地區的起義軍首領張士誠,落井下石,想趁機消滅宋政權,就向安豐發起進攻。

韓林兒被擁立稱帝,這在當時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第4張

四、韓林兒被朱元璋接到了滁州

張士誠派部下,把韓林兒等人團團包圍了起來。韓林兒毫無主張,只會待在城裏哭泣流淚。劉福通知道,這次凶多吉少,得趕緊想個辦法解圍。

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一個人。此人叫朱元璋。

朱元璋曾藉着紅巾軍的旗號,帶領軍隊反元。他的起義勢力,名義上歸宋政權管。實際上,就是獨立的集團。

劉福通當時,也管不了那麼多了,只能儘快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得到消息後,就召集謀士劉基商量對策,看自己幫還是不幫。

劉基建議朱元璋,說:“我們不應該輕舉妄動,如果把他們救出來了,那該怎麼安置他們?”朱元璋聽後,考慮了一下,說:“如果安豐城被攻下了,那麼張士誠的實力就更強大了。”

權衡了一番後,朱元璋決定出兵相助。他親自率領大軍,趕往安豐城,與張士誠的部下交戰。張士誠的軍隊極力抵抗,但不如朱元璋的軍隊強悍,最後兵敗而退。

韓林兒和劉福通,又躲過一劫,隨後被朱元璋接到了滁州。宋政權因此,暫時得以保全。

結論:

韓林兒被擁立爲帝,說明紅巾軍的起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促進了反元鬥爭走向高潮,同時,也引來了元朝的剿殺和各路起義勢力的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