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裴炎作爲顧命大臣,爲什麼要故意將權柄授予武則天?

裴炎作爲顧命大臣,爲什麼要故意將權柄授予武則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裴炎,唐朝時期宰相,他是唯一一個接受唐高宗李治遺詔的顧命大臣,可見李治對他的信任,但他的表現卻辜負了李治的在天之靈。在李治去世後僅僅兩個月,裴炎便聯合武則天,廢除了中宗李顯,裴炎爲什麼要這麼做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李治生前,多名大臣或明或暗向他奏報了武則天的野心,比如老臣劉仁軌。一次,李治請劉仁軌來到自己新蓋的名“鏡殿”的宮殿,顧名思義,宮殿內部富麗堂皇,四壁裝滿了鏡子,劉仁軌見到鏡子中顯現出好幾個天子,表現得驚慌失措,急忙跪下進諫:“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四壁出現數名天子,這是不祥之兆啊!”其隱含的意思不言而喻。

這些話高宗也聽進去一些,所以,在遺詔中他說到:“皇太子可於柩前即皇帝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規定的相當明確,遇到軍國大事,還是宰相與天子不能決斷的軍國大事,才向天後彙報。對天后的權力做了明確的限制。

只要裴炎一心一意輔佐中宗,君臣二人一條心,並聯合宗室力量,能有什麼不能決斷的軍國大事呢!如此,六十歲的武則天絕不可能從幕後走到臺前,從此以後,大概只能過含飴弄孫的老太太生活。

裴炎作爲顧命大臣,爲什麼要故意將權柄授予武則天?

然而,高宗駕崩後的第三天,裴炎便雙手向武則天捧上了她夢寐以求的權柄。說什麼皇帝還沒有接受正式的冊封,不能下達詔書,請太后發號施令,交門下、中書兩省執行。高宗遺詔中明明規定皇帝於柩前即位,爲什麼不能下詔書呢!顯然,這是裴炎故意將權柄授予武則天。那麼他爲什麼要這麼做呢?

首先,裴炎並不是什麼好人。有兩件事可以說明:

其一,永隆二年(680),他的本家裴行儉大破突厥而回,裴炎妒忌他的功勞,在高宗面前說了不少壞話。使裴行儉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但裴行儉胸襟寬廣,不恥於爭辯,也沒有報復裴炎,從此之後閉門不出。

其二,同一年,太子李賢與母親武則天鬧得不可開交,成爲武則天的絆腳石,於是,令裴炎等三人審問太子,扣了個圖謀不軌的帽子,將這塊絆腳石搬開。或許這時武則天與裴炎二人便達成了默契,武則天對裴炎的識相很滿意,裴炎則敬佩武則天這份爲了權力不惜搬開自己親兒子的魄力。

裴炎作爲顧命大臣,爲什麼要故意將權柄授予武則天? 第2張

其實,裴炎與武則天是同一類人,對權力充滿了憧憬與嚮往,生殺予奪帶來的快感,說一不二帶來的威嚴令他們無比滿足。爲了權力這個共同的目標,他們走到了一起。只是所處的位置不同,需求的層次不一樣罷了。

其次,有人要問,裴炎是唯一的託孤大臣,完全可以不依靠武則天,而全力輔佐中宗,不是一樣可以獲取更大的權力嗎?

其實不然,因爲裴炎在宰相團隊中資歷太淺,在宰相位置上只有短短的三年,也沒有什麼過人的軍功與政績,僅憑高宗遺詔並不足以讓他震懾羣臣。而通過擁護武則天,他很快大權在握。

在裴炎的建議下,武則天從幕後走到臺前,臨朝稱制,代行君權。作爲交換,裴炎開出了自己的價碼,要求將自己從現任的門下侍中,調至中書省爲中書令,並將政事堂遷往中書省。

裴炎作爲顧命大臣,爲什麼要故意將權柄授予武則天? 第3張

這並不是換個崗位那樣簡單地調動,而是打破了大唐從貞觀年間就開始的政治平衡。當時,李世民爲了保持清明的政治,創造了這種三省合議制度,由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覈,並有權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大事由門下侍中召集宰相們開政事堂合議。這是一種三省相互制約的制度。而裴炎此舉打破了這種制約,作爲中書令,他既有權起草政令,又由他召集政事堂合議,門下的駁回還什麼用呢!

作爲回報,武則天答應了他的要求,裴炎成爲名副其實的首輔宰相,大權在握。這筆買賣兩個人各得所需,都很合算。

隨後,二人的合作還在進行,廢掉不聽話的中宗李顯,立了聽話的睿宗李旦。之後,裴炎打上了自己的小算盤,想通過李敬業起兵事件逼迫武則天交出權力,自己獨攬大權。但他的水平與武則天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很快被武則天扣上一頂謀反的帽子,在洛陽都亭被斬。

權力是好東西,但過度的迷戀就會變成毒品,一旦無法駕馭就會變成要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