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古代探花是什麼樣的官職?是何起源?

在古代探花是什麼樣的官職?是何起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探花是科舉殿試第三名,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中國古代封建等級制度森嚴,龍生龍鳳生鳳,想要過得好就只能祈禱上天給自己安排一個好的家庭,不然一輩子就得過着勞碌生活。可能有人會說,那時候不還是有科舉制度能改變命運嗎?在古代普通人想要跨越階級,唯有科舉考試。按理說第一名較第二名、第三名的權利更大,也更加光榮。但在古代,學子中探花比中狀元還要高興,只因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古代探花是什麼樣的官職?是何起源?

一、探花的來歷

探花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廣泛使用,武則天還增加了武試。那時候只要是高中的人,都會參加“探花會”,顧名思義就是一羣人圍在一起賞花。

皇帝會在這裏選擇一位才貌英俊,長相秀麗的男人作爲“探花使”,摘下一朵最鮮豔的花朵獻給人才,這個禮儀就好像我們現在給臺上嘉賓獻花的禮儀。

這個習俗一直被保留下來並逐漸發展爲一個名稱,一直到宋朝,才真正發展成爲一種制度。大約從明朝開始,考取進士第一名叫做新科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合稱三鼎甲。

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和儲備人才的一種制度。從西周發展到隋唐時期,打破了由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對政治的壟斷,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政治局面。

科舉制度給中小地主階級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一些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使得一些寒門子弟也能夠進入朝廷,並擔任一些重要職位。

二、爲什麼中探花比狀元還高興

狀元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決定一個人的前途的並非只有才華,其中還有諸多其他的因素。例如人的樣貌、氣質、性格和運氣等等,因此狀元只有才華而無其他東西作爲支撐,也只能風光一時。

不止如今的社會看臉,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也有對顏值的考覈。如果一個人的外貌符合“朝廷審美”,那就已經在科舉考試中佔據了很大的優勢了。

在古代探花是什麼樣的官職?是何起源? 第2張

“探花使”首先已經在在科舉考試中加了很大的顏值分,再加上狀元郎的長相如果一言難盡的話,科舉考試中的第三名一定要容貌偉岸。試想一下在朝廷之上,皇帝要是總看一張醜八怪臉,那得多難受。

“探花使”的任務就是負責在科舉考試後的杏花宴上,在各個林園中選出最好看的鮮花,折下來送給高中的人才,他們代表的是進士裏面的門面,被選爲探花使後,也會受到皇帝的更多關注。

看來顏值始終是王道,不僅在現代生活中適用,就連在古代仍然佔據很重要的因素。中了探花就是代表人們對自己的顏值和內涵的雙重肯定,所以會比高中狀元還要開心。

三、探花郎的官途比狀元更加順遂

探花跟狀元的不同點就在於,狀元憑藉的是真才實學,而探花郎首要的因素就是長相。如果長相不過關,那就不能靠顏值這條捷徑了,就得靠自己紮實的基本功。

再加上光有長相也不夠,探花郎的才識只比狀元郎的才識低了一點,不然朝廷要個繡花枕頭有什麼用?所以那時候探花是長相加上才華,自然要比狀元還高興啦!

而且皇帝對於探花郎也是格外器重,雖然在重大事件上幫助不了什麼。但是能成爲朝廷的門面也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再有外國使團前來拜訪的,那還是要指望探花郎用自己的長相來彰顯國家實力。畢竟作爲朝廷的門臉擔當,顏值是不能輸的。

古往今來,在很多的朝代中,駙馬往往都是在探花中選出。因爲駙馬都是由皇帝選出,在科舉期間,皇室如果有適齡公主,那麼探花往往是駙馬最好的人選,一旦當上駙馬,那可真就是躍進龍門、前途不可限量。

古代科舉制度離我們很久遠了,我們也不再說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些詞了,想要考試的人也不用去跋山涉水進京趕考,但現代的高考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每年都有很多人蔘加高考,考生只要是能過了大學分數線就可以,即使大學招收的人數有限,但也有很多人能夠上大學。雖然高考很難,但如果拿古代的科舉制度與之對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了。

科舉制度不僅有筆試還有殿試,所以當你走到最後一關,不光要有才華還要看皇帝的心情。當你有一個良好的外貌,皇帝和大臣自然會多看你幾眼,對於那些回答不上來的問題,皇帝也會給一個探花郎,所以那個時候探花就是才華不夠,顏值來湊。

在古代探花是什麼樣的官職?是何起源? 第3張

所以總結來說,受關注度高的人,發展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所以探花郎在仕途上,會比狀元郎走得更高、走得更遠。畢竟在沒有整容手術的古代,一個人的顏值是先天的,後天無法更改也強求不來的。

由此來說,在古代古人中了探花比中狀元更高興,是因爲這個不成文的規定,探花郎要在擁有才華的同時也要擁有出衆的外貌,畢竟沒有幾個人能拒絕一個即擁有才華又擁有出色外貌的人。

四、總結

時至今日,科舉考試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科舉考試製度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銘記,十年寒窗苦讀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因爲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古人認爲中探花比中狀元更高興,因爲皇帝往往會爲了照顧平民,狀元往往會在平民中選出,含有一定水分,也是爲了實現科舉考試製度的推廣。

所以說中了探花不僅是因爲才華出衆,也是因爲外貌出衆,意味着才華和樣貌得到雙重的肯定,探花的才華和外貌得到皇帝的官方肯定,這也意味着探花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