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從盛世走向衰落,唐朝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從盛世走向衰落,唐朝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衆所周知,在我國古代封建歷史當中,有“強漢盛唐”的說法。即歷史上的唐朝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封建歷史最鼎盛的時期。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大唐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上都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

從盛世走向衰落,唐朝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作爲中國封建歷史中,國力最爲強大的一個朝代,唐朝社會繁榮和文化輝煌的程度可見一斑。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即使強大如此的帝國,卻也終究難逃衰落和滅亡的結局。那麼,究竟如此強盛的大唐帝國從盛世逐漸走向衰敗的終極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大唐盛世的歷史因素

臺灣著名的歷史學家李定一在學術著作《中華綱史》中有這樣的記載。盛唐鼎盛的原因,大致可以在國家的制度健全和統治者的治國政策上找到答案。唐朝的制度起源於隋代,而隋朝的政治制度則是從北朝餘緒兼及南朝梁、陳之典章繼承而來。

歷史發展到唐太宗時期,李世民根據以往的制度逐漸結合自身國力的基礎上斟酌損益,逐漸制定完善,並且建立諸多政策促使其健全且合理。其中被歷史學家認爲最爲重要的制度有一下四點:

第一是“租庸調製”《舊唐書》中對租庸調製的大概解釋翻譯過來就是:男子滿十八歲之後,政府授予其百畝田地,其中大部分爲國家租借給個人的,個人負責耕種,然後向國家繳納部分的糧食。這個制度讓平民有納租田地的資格,每家輸調,農民依法服役,負擔均分,而且達到了輕徭薄賦,人民生活安定的目的。

第二是府兵制,其制度是把全國分爲六百三十四個衝府(府的數目,有許多不同的記載)。“府兵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平時就負責種田,冬天由都尉教他們練習陣戰。所有武器、用具、糧食均由府兵自備。“身爲府兵者,租庸調全免除”,《舊唐書》中對這種制度時這樣解釋的。

第三就是大家最瞭解的三省制,即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國家設立的三省制由於是集體領導,所以起到了抑制和平衡權臣的功能,可以讓有關政府大事都考慮的比較周詳,奸臣宦官不易弄權,同時讓皇帝能夠及時瞭解到更全面的信息,避免偏信獨斷,有益於政治的清明。

第四是科舉制。隋煬帝是中國科舉制的創始人,發展至唐代纔將這一制度完備。雖然站在現在的角度回看歷史,科舉制對士人的荼毒實在深重。但在那時的年代,科舉制的創立,發掘了大批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從政,從而達到了思想爭鳴,政治安定的目的。

從盛世走向衰落,唐朝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第2張

歷代皇帝在“貞觀之治”影響的那個年代治理國家變得安定,既無內憂,也無外患。但歷史的發展永遠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很快,時代就迎來了大唐“盛極而衰”的歷史性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二、安史之亂

據歷史記載,公元755年12月16日,由左將軍安祿山和宦官史思明發起並組織了一場政治叛亂,禍國殃民,對社會和國力造成了極爲致命的打擊,被認定爲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史稱“安史之亂”;又由於爆發於唐玄宗時代天寶年間,所以又被稱爲“天寶之亂”。

公元755年,安祿山開始有蠢蠢欲動的跡象,但後期的唐玄宗卻選擇了聽之任之。不久後,在同年的11月,唐玄宗終於明確收到了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叛亂的消息。

在經過一番猶豫後,他終於決定委任時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將軍同時去兼任管理范陽、平盧的節度使,並且以此對策。作爲初步對這次叛亂防守和鎮壓的前期準備,同時還任命皇子李琬作爲統軍元帥,命大將軍高仙芝作爲副將

但後來,唐玄宗卻因爲輕易聽信了宦官的誣陷,處斬了封常清、高仙芝這兩位忠心耿耿的大將。 能臣強將都不在,動亂再次以不可阻擋的勢頭爆發。唐玄宗看到這種局勢,下定決心馬上逃離長安。在逃亡途中,大將軍陳玄禮受到大家的擁戴,請命與唐玄宗,請求唐玄宗殺了當時被認爲時禍亂之首的楊國忠和楊玉環等禍亂朝政的人。

唐玄宗看士兵情緒暴動,無可奈何,最後選擇賜死了楊貴妃。之後受到這件事鼓舞的士兵們鬥志高昂,率兵向叛軍隊伍發起反擊,短時間內便結束了這次影響深遠的叛亂。安史之亂往簡單了說就是一場戰爭罷了。但安史之亂之後,對於社會和整個唐朝的政治、經濟,以及後續造成的影響卻無法改變。

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統治力下降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低點。藩鎮、宦官與朋黨等新的要素紛紛出現。 這三股勢力互相干擾,內爭外鬥,交互激盪,終於使鼎盛無比的唐朝也提前走向了逐漸衰退的道路。《全唐史》中記載,唐文宗(826—840在位)曾無奈道:“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難”,足以見得當時的唐代朝廷黨爭的劇烈程度。

三、盛唐走向衰亡的歷史原因

從盛世走向衰落,唐朝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 第3張

當時的年代,宦官專權、藩鎮強盛、朋黨爭名奪權嚴重。唐玄宗以後年代,唐朝繁盛的立國根本開始被腐蝕變質,再加上政治上藩鎮的橫行,宦官、朋黨的無情摧殘,強盛的國家根基卻已經變得搖搖欲墜。強壓下的民怨越來越重,農民起義再掀起狂風暴雨,於是,經歷幾百年強盛的唐代傾覆的命運就來臨了。

“(在安史之亂髮生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這是司馬光後來在《資治通鑑》中留下的評判。從中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出,那個時候的的民間已經是民不聊生,動盪不安的。百姓的生活不足以爲繼,一個時代的滅亡,也就將隨之而來。

公元907年,當時最大的藩鎮掌權者朱溫起兵反叛,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

歷朝歷代的政治,其實就像一支精妙的交響樂隊,有三大要素:樂章、指揮者、還有最重要的伴奏者。在唐代初期,優秀的指揮者唐太宗創立了一項項優秀的制度保證了根基,在經歷後代皇帝的改良和繼承,在唐玄宗時代達到了頂峯。而後世的荒政,政策和制度上的不足,卻一步步導致了唐朝盛極而衰,逐漸走向無可避免的衰退道路。

當國家處在改弦更張的階段,國家和政府正在需要銳意改革,根據事實建立全新制度的當前,卻無法從根本變革。制度用老,能人不用,用人不精,歷史的推動和潮流大的發展纔是是導致大唐盛世盛極而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