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西漢時期皇帝賞賜一般是什麼東西?有何影響?

西漢時期皇帝賞賜一般是什麼東西?有何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很多古代的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爲朝廷立下大功的大臣,皇帝都會給他們很多的賞賜。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西漢皇帝賞賜的內容具有多樣性特點,不僅存在賜號封爵的名譽賞賜,也存在諸多物質賞賜,在國家出現災異、祥瑞等情況下,皇帝賜百姓以米肉布帛等物,顯示君主的寬厚仁慈與愛民之心。

這種財富的支出,於君主而言是保江山社稷之策,於百姓而言便是一種社會福利,是繼續生存的星星之火。

以宗室、外戚爲主的官僚階級不僅因職位而有俸祿作爲收入來源,也因其身份和地位多次受到食邑、金錢、布帛等物的賞賜,這不僅是皇帝的嘉獎和重視,也是社會財富的再次分配。

西漢時期皇帝賞賜一般是什麼東西?有何影響?

01

振救貧困者

西漢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前期,它的政治制度與經濟政策爲後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繼承着先秦時期的傳統,重視農桑。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與農民的問題,多次下“重農”的詔令。

農業是封建經濟的基礎與保障,而從事農業者多爲中下層百姓而非養尊處優之貴族子弟,所以皇帝對普通百姓的扶持與幫助也是對整個農業生產的重視。

馬凌洛夫斯基在論述庫拉貿易時指出,“禮物絕對不是隨意送出去的,實際上總是爲了履行特定的責任義務”西漢皇帝在國家出現蝗、洪、旱等災難時對受災羣衆給予不同程度的賞賜,或開倉振民,或減免租稅,或直接給予金錢布帛。

作爲封建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維護社會穩定,解決社會矛盾,安定民心是他的職責與義務。

另外,自然災害降臨時,從事農業生產的衆多民衆是直接受害者,他們或是莊稼被毀,或是房屋倒塌,這己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爲了迎接來年的豐收,皇帝必須對受災羣衆給予撫慰,對受傷者給予醫療幫助,這也是穩定農業生產人員的重要措施。

賞賜是古代社會統治者常常實行的一項福利政策,賞賜受災羣衆不僅可以緩解社會矛盾,奠定農業生產基礎,更是皇帝對他們的關懷與撫卹,是振救災民的一種體現。

賞賜還是皇帝施捨臣民的方式之一,是皇帝籠絡臣民贏取民心的手段,但西漢皇帝推崇以孝治天下,重視民生,關注貧苦窮困之民。

據《西漢會要》記載,皇帝對他們的賞賜達29次,這種類型的賞賜不僅是一種宣傳效應,有利於鞏固劉姓政權的穩定,同時也是對貧苦之人的一種救濟方式,是社會福利的表現。

02

有利於財產再分配

西漢是封建社會的形成與鞏固期,經濟制度與政策都還處於摸索階段,此時皇帝實行田租與口賦並行的賦稅政策,百姓不僅要按收成比例繳納米糧,更要按人口來繳納人頭稅,地方諸侯也需按時向朝廷繳納獻費。

皇帝作爲封建政權的最高統治者,不僅手握政權與軍權,也掌握財權,是最大的宗主。

西漢時期皇帝賞賜一般是什麼東西?有何影響? 第2張

西漢皇帝通過賦稅法和獻費等方式來聚集地方財富,並用這些財富來施捨臣民及周邊民族以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但皇帝賞賜臣民食邑、金錢等物質不僅是爲政治服務,也有利於社會財富的再次分配。

皇帝集政權、軍權、財權於一體,設置三公九卿管理京畿及郡縣,這是政權與軍權的適當下放,是治理社會的需要,同時,皇帝通過俸祿和其他賞賜對社會財富進行了再次分配,使土地不僅集中在帝王之手,使金錢、布帛、漆器等物不僅集於國庫,這促進了社會財富的流通,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以宗室、外戚及寵臣爲主的官僚階級是皇帝賞賜的重要對象,他們不僅有俸祿作爲收入來源,更有大量的食邑、金錢賞賜,這些賞賜不僅用於日常開銷,也用於接濟親族或是結交人情。

封建時期以土地丈量個人身份及地位,因功因賢而獲得衆多土地賞賜的人晉升爲地主階級,掌管一方,享受食邑帶來的賦稅和利潤,這也是皇帝對土地再次分配的方式。

皇帝對普通百姓的賞賜數量雖不能與官僚相提並論,但在災異及樣瑞等情況下,以大量米肉布帛等物恩賞之,不僅體現了統治者對民衆的施捨與救濟,同時也是將百姓所得之物再歸還的表現,是對社會財富的再次分配。

03

賞賜的精神撫慰功能

皇帝對臣民的賞賜雖說多以物質與名譽爲主,但這些類型的賞賜能夠傳遞精神上的作用,能加強君主與臣民之間的情感聯繫。

布朗說“禮物交換真正能夠起到的作用,是精神上的作用。交換的東西會使雙方產生一種友好的感覺,如果達不到這一點,目的就沒有實現。”

實質上,古代君臣間本是一種施報關係,皇帝給予名譽與物質,臣民回饋忠誠,這本就是禮物交換的形式之一,所以他們交換的目的也具有精神上的作用。

據《漢書五行志》記載,自然災害的降臨被認爲是統治者德行有失,從而上天對他施以警示與告誡,如董仲舒言:“國家將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

諸如此類的災難賞賜,一是對受災民衆提供經濟上的幫助,二是爲挽回民心,側面承認統治者的一些不當作爲,從而賞賜民衆以表達愧疚之心,從精神層面上對百姓進行安撫。

除災異賞賜,還有諸如慶典、喪葬等其他類型的賞賜,統治者的這種行爲不僅是維護政權的需要,同時也是藉此機會向臣民傳達友好之情,向民衆表達自己的善意,以達到“宣恩惠,慰人心”的作用。

04

撫慰神靈

西漢時期皇帝賞賜一般是什麼東西?有何影響? 第3張

皇帝的各種賞賜不僅有撫慰臣民之用,也具有撫慰神靈的功能。祭祀中統治者對祖先及神靈的各種供奉不僅是表達尊敬與感激的手段,也是乞求祌靈庇佑的方式。

宗廟祭祀作爲一個重要方面,西漢歷代皇帝十分重視且設廟定期供上鮮美之物,因爲他們不僅相信自己祖先的亡靈存在着,而且相信他們具有保護自己的超自然能力。

相較於宗廟祭祀,郊祀在漢代的地位更加尊貴,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事對》中說:“禮,三年之喪不祭其先,而不敢廢郊祀,郊重於宗廟,天尊於人也。”

傳統觀念中,天道高於人道,天尊與人,而西漢時期尤爲推崇“天人感應”學說,就連統治者也是上天指定的管理世俗的代理人,封建帝王作爲天之子,代表上天統御天下,自當以高度的敬畏與虔誠奉行郊祀,以求得上天神靈的福佑。

以武帝爲代表的西漢歷代統治者多次祭祀四方之祌,並獻上羊、彘等牲畜以代表自己對祌靈的敬畏,且蘊含了對衆神的希寄。

早在先秦時期,華夏民族周圍就存在與之習俗不同的四夷八蠻,文化的區域性是客觀存在的。《漢書》中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

西漢時期中原民族與匈奴、羌、西域等因地理環境的差異而習俗迥異,但皇帝的賞賜行爲加強了彼此間的聯繫,在禮物交換中,不僅物品得到流通,習俗、文化、藝術等也會隨之傳播。

西漢統治者對周邊民族的賞賜除大量金錢,基本以衣裳、錦繡、繒絮、食物等爲主,這些物品的傳入,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們的生產生活起了衝擊作用,促進了文化交流,加強了漢文化的影響與輻射範圍。

周邊民族是西漢皇帝賞賜的重要對象之一,皇帝的賞賜行爲不僅促進了漢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從側面影響了漢王朝馬政文化的發展,促進了西北民族文化的傳播。

養馬與國家的軍事作戰能力息息相關,西漢統治者也深知其利害關係,特別在武帝時期,政府與民間養馬業空間發達,這與西北馬匹的大量輸入和養馬技術的傳授分不開。

武帝以公主及豐厚的嫁妝給予匈奴單于,匈奴獻良馬千匹作爲聘禮,這不僅是傳統婚禮中的儀式活動,更是西漢皇帝與匈奴民族的禮物交換行爲。

在漢王朝與西北民族的禮物交換中,不僅有大量良馬的輸入,同時也伴隨着養馬技術的傳入。

西漢時期皇帝賞賜一般是什麼東西?有何影響? 第4張

如金日磾降漢後,武帝賞賜豐厚並提攜他爲養馬監,而金日磾本爲匈奴貴族子弟,諳熟西北民族的養馬技術,武帝對他的賞賜極大促進了西漢養馬業的發展。

從皇帝對周邊民族給予豐厚物質賞賜的行爲中,我們不難理解統治者的諸多賞賜促進了漢文化的傳播,但我們不能忽略賞賜行爲也給西漢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西北民族大批良馬的輸入對西漢養馬業的發展有極大促進作用。

05

結語

賞賜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就像活體的每一個器官在這個有機體的整體生活中起到某種作用一樣”它對西漢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有着重要作用。

從上述論述中可知其功能主要表現爲政治、經濟、精神、文化等多個方面,但其主旨在於政治,經濟和精神上的功能都是爲政治服務的,其本質是維繫統治上的平衡,確立君臣民之間的和諧關係。

但賞賜作爲一種贈禮行爲,除名譽外,更多的是實物賞賜,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與周邊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