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古代棉被起源於何時?在那之前人們是如何避寒的?

在古代棉被起源於何時?在那之前人們是如何避寒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都知道,棉花是一種保暖效果較好的材料。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取暖就成爲了人們長久生存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歷史上的皇城都建立在北方,在那個沒有暖氣、沒有空調的時代,人們是如何取暖的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一定是躲在家裏蓋着棉被愜意,但這有點想當然了。

在古代棉被起源於何時?在那之前人們是如何避寒的?

宋朝以前沒有棉被

公元前800年左右,棉花在中國地區開始種植。公元前三世紀,即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的關於棉花的記載出現於《尚書》中。這一時期棉花是由國外傳入的。傳入的途徑,根據植物區結合史料分析,是印度的亞洲棉,經東南亞傳入我國的。

在初期一段時間內,中國人一直是把棉花當做是花草一類的東西。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遊記》中記述,在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不是用來紡織,而是在花園裏作爲“花”來觀賞。後來到了西漢時期,棉紡技術才經阿拉伯傳入中國。

在中國的漢代,棉花作爲一種稀少的原料,其製成的紡織品相當珍貴。有史料記載說,漢代皇帝登基時穿着的衣服就是棉布製成的,而非在中原使用更普遍的絲綢。當時棉織品只是王公貴族之間流行,平民百姓很少見到這些東西。

而直到宋朝末年,內地纔開始種植棉花,並對棉花的利用有了革命性的創新,結合中國歷史悠久的絲綢衣服縫製技術,將棉花填入衣服、被褥中。

由此可見,在宋朝之前是沒有棉被這種東西的,但是人們仍然有方法禦寒,不過階級之間差距比較大。

紙衣、紙被、紙裘

秦漢時,冬季調節室內溫度的房間已經出現,時稱“溫調房”。當時一般貴族家庭都有這樣的房間,皇家的溫調房空間更大更高級,被稱爲“溫調殿”。冬天,溫調殿是皇室所居之地,也是皇帝議事和接待重要來賓的場所

在古代棉被起源於何時?在那之前人們是如何避寒的? 第2張

是什麼使得房間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種說法是“以椒爲泥塗室”。

當時花椒被視爲一種防寒保暖的材料,搗碎和泥,製成牆壁保溫層。椒房殿的牆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着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在這樣的房間裏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

而生活條件難與皇宮貴族相比的貧苦百姓,也有一些保暖禦寒的辦法,穿紙衣就是其中之一。

紙,發明於漢代,到東晉時成爲書畫的載體。南北朝開始製紙衣、紙被,唐宋時期,穿紙衣更爲流行。

唐代用麻紙,纖維強度高,抗老化,防蛀蟲;宋代用樹皮紙,拉力強,耐折磨。

還有爲加強禦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稱爲“紙裘”,原料一般採用較厚而堅實的楮皮紙縫製而成,質地堅韌,揉皺之後不但耐穿,還可以抵擋風寒,透氣性也相對較好,加上造價便宜,是貧民士子出門的必備之物。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叫做《賣炭翁》,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人取暖的方法之一,那就是“燒木炭”。

兩鬢蒼蒼、滿面灰塵、衣衫單薄的賣炭翁費盡心力終於燒出了一車木炭,卻捨不得自己用,本想在冰天雪地之時能賣個好價錢,誰知卻被宮裏來的黃衣使者用“半匹紅綃一丈綾”的低價給強買了。

在古代棉被起源於何時?在那之前人們是如何避寒的? 第3張

杜甫也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長詩《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記述了在深秋寒冷日子裏,草堂上茅草被風捲走後又恰逢連陰雨的痛苦,進而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千古絕唱,讓我們見識了一代詩聖悲天憫人的情懷。

他還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吟出一句極著名的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晚唐詩人張孜有一首《雪》,寫盡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大不一樣:

長安大雪天,鳥雀難相覓。其中豪貴家,搗椒泥四壁。到處熱紅爐,週迴下羅冪。

暖手調金絲,蘸甲斟瓊液。醉唱玉塵飛,困融香汗滴。豈知飢寒人,手腳生皴劈。

中國古代的歷史,說到底是統治階級的歷史。在那個年代,冷,對於古代社會的貧民百姓來說,是一個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