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古代胎教是何起源?古人有多重視?

在古代胎教是何起源?古人有多重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教育家重視胎教的記載更多,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胎教,顧名思義,就是在胎兒時期便對孩子進行一些教導。這也是準媽媽們再熟悉不過的一個詞,很多孕婦都會在懷胎到一定時間之後對胎兒進行教導,教導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目的卻都是一樣的,當然是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啦。

可能很多人都認爲胎教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其實不然,我國古代便已形成了十分成熟的胎教觀,也有許多胎教方面的記載,只不過古代的胎教與現在的胎教在形式和目的上都有較大的差別。那麼爲何古人如此重視胎教呢?古代的胎教是怎樣的呢?

在古代胎教是何起源?古人有多重視?

說起古人的胎教觀,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周朝。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尤其是後一句話,很形象地說出了母親對孩子的影響。畢竟胎兒受母親孕育,母親對其影響自然會多一些,母親在懷孕期間的一言一行、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和情緒都會對胎兒造成影響。爲了讓胎兒在健康環境下成長,古代的孕婦必須遵守禮儀、謹言慎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心情等。

加之古時人口少而耕地多,人口的數量增長固然重要,其質量增長也是非常重要的。胎教對胎兒的健康成長確實有一定的幫助,那個時候醫療條件較差,孕婦常常出現難產的狀況,於是生產之前的養護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胎教的觀念最早產生於王室貴族,其好壞直接影響到後代的素質甚至是關係到國家命運。因此,王室繼承人的培養向來不可含糊的。

漢朝的《新書·胎教雜記》中便記載了一篇胎教典範,“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這裏的后妃便是成王的母親太姜,她在懷着成王的時候嚴格遵守禮儀,絕對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高興的時候不大笑,生氣的時候不口出惡言,獨處的時候也不敢怠慢。對情緒和言行可以說是把控得極爲妥當。

周成王後來也確爲一代明君,在位時平定三監之亂、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甚至說:“周成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而相形之下,漢昭帝則昏庸無能使江山凋敝,原因何在?稟賢妣之胎教!”周朝天下八百年,與胎教自然也密不可分。

後來的周朝王室甚至有了一套胎教的法則。《青史氏之記》曰:“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鬥而御戶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蘊琴而稱不習,所求滋味非正味,則太宰倚鬥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也就是說,王后懷胎七月,就得進入專門的屋子去,有專門奏雅樂和烹飪的人。如果王后要聽的不是雅樂,哪怕你是王后,我也不會依你;王后的一日三餐都有專門的計劃,不能吃過於辛辣等的食物。這些人其實是一個監督的作用,他們實際上並不聽王后的話的。

在古代胎教是何起源?古人有多重視? 第2張

後來這種胎教觀念便不僅限於王室貴族階層之中了,漸漸地流傳到了民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母了,當然,我們比較熟悉的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確實很多人只知道孟母重視對孟子的後天培養,卻不知,孟母從懷胎時便已經開始教子了。孟母有言:“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可以看到這種胎教極爲嚴格,孟子後來終成一代聖人,與孔子並稱“孔孟”,這和孟母的教導有着極大的聯繫。

唐朝時,孔穎達先生將古時的胎教做了總結,即:“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誦詩,道正事。”這個總結可謂概括到了方方面面,準媽媽們不僅不能吃味道過重的食物、不能聽不雅之聲、不能看嬉笑打鬧,就連睡覺都得注意腹中胎兒,爲了孩子能夠沾染書香還得誦讀詩書。可見,古人的胎教比現在人都還要嚴格的多。

雖然古代的胎教和現在的胎教很不一樣,但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古代胎教還是現代胎教都具有重要的啓迪意義。從本質上來講,古今胎教都是爲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那便是更好地保護母嬰健康,更好地促進胎兒發育。當然,由於胎教的重要作用,古代王室成員的極爲重視,使得它有了一定的政治意義。這種對帝王胎教,無疑也是人民對賢明君主期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