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三藩之亂爆發後,尚可喜與兒子爲何會選擇一樣的道路?

三藩之亂爆發後,尚可喜與兒子爲何會選擇一樣的道路?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藩之亂是清朝入主中原以後,發生的第一次漢人官僚階層的大規模叛亂。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實際上,對於平南王尚可喜,不僅沒有跟隨吳三桂起兵造反,反而堅持效忠清朝,以此牽制吳三桂。在三藩之亂中,尚可喜堅持效忠清室,以廣東彈丸之地牽制十餘萬叛軍無法全心北上。最危急的時刻,廣東十郡,已失其四,廣州城危如累卵,平南王尚可喜甚至在後院堆滿柴火,欲在危急時刻舉火自焚。

不過,和尚可喜截然相反的是,他的兒子尚之信反而響應吳三桂造反,從而共同對抗清朝。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起兵後,尚可喜堅持效忠清朝,爲什麼他的兒子尚之信卻要響應吳三桂叛亂呢?

首先,對於平南王尚可喜來說,其之所以堅持效忠清朝,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一是因爲吳三桂起兵造反,平南王尚可喜已經70多歲了,因爲年齡上的緣故,尚可喜不願意冒風險去造反了;二是平南王尚可喜瞭解吳三桂的爲人,並且非常不看好吳三桂勢力的發展前景;三是平南王尚可喜受到了清朝朝廷的恩惠,這是其堅持效忠清朝的重要原因,比如在臨終前,平南王尚可喜就表示“吾受三朝隆恩,時勢至此,不能殺賊,死有餘辜!”。

不過,讓平南王尚可喜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兒子尚之信反而要上吳三桂的船。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發兵圍困其父府邸,響應吳三桂叛亂。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尚可喜聞變後欲懸樑自盡,被左右救起。

三藩之亂爆發後,尚可喜與兒子爲何會選擇一樣的道路?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對於尚之信來說,之所以跟隨吳三桂起兵,並不是他擁有“反清復明”的志向,而是其希望渾水摸魚,在三藩之亂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在發起兵變之前,尚之信接受了吳三桂“招討大將軍”的稱號,換而言之,吳三桂的拉攏,甚至許諾的好處,促使尚之信發動兵變,取代了尚可喜,進而加入到三藩之亂中。

但是,對於唯利是圖的尚之信,在背叛清朝後,因吳三桂索重金助餉,又派將佔領衝要,因此心生悔意。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二月初九,尚之信決定歸降清朝,也即在形式上又站到了吳三桂的對立面。當然,實際上,此時的尚之信採取的是觀望的態度。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朝康熙皇帝下旨,要求尚之信配合大軍,率部進攻吳三桂在湖南的勢力。但是,尚之信婉拒了這一命令。不久之後,面對清朝進攻吳三桂的命令,尚之信幾乎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命令尚之信精選兵馬萬人,參加廣西會戰;並命他付餉銀20萬兩。

對此,尚之信繼續陽奉陰違。但是,同年八月,吳三桂病死,其孫吳世璠即位,戰局突變。尚之信主動奏請進軍廣西,被授予奮武大將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此時的尚之信,不過是牆頭草,那邊勢力強就站到哪一邊。

三藩之亂爆發後,尚可喜與兒子爲何會選擇一樣的道路? 第2張

最後,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尚之信率所部從封川進入廣西。不過,當時吳世璠叛軍至武宣,尚之信爲保存實力,又一次裹足不前。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因爲吳世璠敗局已定,康熙皇帝決定先處理掉尚之信這一個牆頭草。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尚之信護衛張永祥、張士選揭發其謀叛罪。於是,康熙皇帝立即派人逮捕尚之信。不久之後,尚之信被賜死。尚之信有三十六個弟弟,三十二個妹妹。其中,尚之節、尚之璜、尚之瑛和尚之信一同被處死。

總的來說,在三藩之亂中,尚之信左右搖擺,在歸降清朝之後,依然多次違抗命令,以此保存實力,或者尋求更大的利益。基於此,在三藩之亂大局已定時,康熙皇帝將其賜死。當然,很可能念在平南王尚可喜堅持效忠清朝的行爲,對於尚之信的大部分兄弟姐妹,都沒有受到株連。而這,無疑體現出平南王尚可喜的先見之明,從而和尚之信的見風駛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此,你怎麼看呢?